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30 04:54 PM 编辑
摄影/吴俊松 编辑/王崴 2015-11-02 腾讯图片
几个靠谱的人
文/吴俊松
在西方,孩子18岁是可以独立的,即独立生活,独立思辨,独立处事的能力,也即靠谱。我不晓得这个比重的大小,但至少应该是主流吧。而中国年轻人能在18岁这个年龄具备独立能力基本不可能。
我18岁参加工作后,20多年来也经历了不同的生活轨迹,懵懵懂懂走上社会,也经历过自大、无知无畏、自以为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人们不断适应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变化。
相对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可比对的差距也越来越清晰。个体的优胜劣汰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情。在80后、90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对于个体的能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清晰。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环顾四周,八成以上24-30多岁的年轻人不靠谱到令人不可思议。按理说,在全球信息通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应当可以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不管是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还是普通进城务工的青年男女,性格问题几乎淹没了可怜的一点能力和特长。能从始而终,一以贯之,办事有头有尾的就已经算难得的人才了。
负面现象和问题,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快富、攀高枝、走捷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几乎覆盖了全民思维。在“中国式病毒”的大肆侵袭下,30年以来,国民人格的集体崩塌,势不可挡。人们从正直、法治、诚实、信用、勇气、胆略、独立、尊严、教养、责任、勤劳等美德中大步退出。
从这个大环境来看,我采访的几个主人公就显出了他们作为个体和国民的价值所在。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所具备的创新精神、顺应时代的能力和所坚守的底线,在有着近14亿人的中国,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可以肯定的是,这6位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唯一不同于常人的仅仅是他们做人做事靠谱。
当下,正面的信息太多,负面的信息也很多。在普遍仇富仇官的负面情绪中,人们已经不相信踏实努力能获得成功和回报。许多人大脑处理中枢似乎停留在3.5寸硬盘的年代,根本无法与当下网速和接口兼容。
时间的长河中,没有一劳永逸的财富和规则。我所采访的6个主人公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顺势时代规则,并且像父辈一样努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充满选择的年代,我们是选择相信梦想,还是选择相信颓势已不可逆转;我们是选择勤劳肯干,还是选择投机倒把;我们是选择顺应潮流,还是选择按部就班;我们是选择仇视过去,还是选择从点滴做起;我们是选择包容抱团,还是选择单打独斗;我们是选择不断反省,还是选择麻木不仁;我们是选择时不我待,还是选择继续刷屏消耗光阴。
广州姑娘陈小颖不顾父母反对,从100万启动资金开始,一年时间公司营业额就冲到了2000万;褚时健儿子褚一斌游历30年,最终选择跟父亲回到玉溪哀牢山当农民,52岁重头开始跟父亲学种果树,陪伴父母。南通顾太宇娶了当地富豪的女儿,一度想自立门户,但商场如战场,创业失败后,选择跟岳父踏踏实实学习。苏州阳澄湖蟹农的儿子胡佳佳,从大学就开始尝试用电商卖大闸蟹,一举搭上了电商的顺风车,改变了父亲和当地的销售模式。
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向上还是向下,人生的维度完全不同。这6个主人公,都选择了创业。他们成功的路径几乎简单到让我乍舌,而过去的失败、挫折、不如意,早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更加得细心、更加地努力、更加得低调、更加地爱学习、更加得胸有成竹。
老歌唱了十几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他们同样面临着生存环境问题,团队问题,利益矛盾,制度缺陷,创新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时代在演变,经验不可复制,路线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学习能力其实就是顺应时代的能力。
在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中,表面上他们都有能支持他们的力量,但他们并没有寄生于家庭和环境优势中,完全有别于给中国当下造成极坏影响的富二代、官二代。在不景气的大气候中,他们用年轻人的方法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规则,调整姿态,在原点起航。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