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0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949期:外婆的“千层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5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新闻   2015-05-03


1949.png



1.jpeg
外婆生活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大多数土家姑娘一样,今年76岁的外婆从十来岁时就学纳鞋,裁剪布料、用浆糊贴布、理胚、绱线……从长辈手里传承了纳鞋手艺,几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地纳着“千层底”。在她印象中,自己制作的布鞋有900多双。(图/文 中国汨罗网 周敏)




2.jpeg
精致的小竹篓,放置着针线、碎布头、剪刀、针夹子。“千层底”因其层数很多而得名,尽管没有上千层,但每只鞋底起码也有20多层。要将棉布用浆糊粘贴起来,晾干后剪成鞋样,中间放置硬棕榈皮,然后一针一线地纳,一只鞋最少要用掉3根6米长的麻线。说起布鞋的故事和制作方法,外婆如数家珍。




3.jpeg
“鞋底用土方法一针一线纳出来,做起来不容易,一天一个鞋底都做不起来。”一大早,外婆取出鞋底,接着做前一天剩下的活。在土家族当地的习俗里,嫁女儿或者娶媳妇时,给亲家的长辈、亲朋好友送一双布鞋,是必不可少的礼数和尊重。两年前,老人还给我和妻子送了她亲手缝制的布鞋当作新婚礼物,因为舍不得穿,我们还一直珍藏着。




4.jpeg
外婆纳鞋底的“宝贝”——标注着尺码的鞋样。这是外婆凭借经验,用硬纸片剪成的。




5.jpeg
按鞋样大小,将鞋底形状印在布上,剪下来,这也是制底的第一步——理胚。外婆说,以前生活条件艰苦,做鞋的布料基本上都是旧衣服上裁下来的,按着鞋样一块块拼凑。




6.jpeg
按鞋样大小,用刀切除多余的布边。




7.jpeg
外婆说,最初纳鞋底用麻线,麻线得自己搓,现在一般都用纱线,但是没麻线做得厚实。




8.jpeg
鞋底厚实,扣边要靠针顶、针夹子,做起来十分缓慢。绱线是力气活,穿针引线靠手力。




9.jpeg
厚度根据需要而重叠,再把缀连在一起的鞋底粗样修剪去毛边。




10.jpeg
平日里,村里年轻女人也来向外婆讨教做鞋方法。如今怀旧与返朴成为现代追赶的潮流,手工布鞋透气、舒适、干燥等优点受人青睐,不少人慕名找上门来请外婆做鞋。




11.jpeg
加一层布,修一次边,层叠十来层后,鞋底基本成型。




12.jpeg
不光纳鞋底费心思,做一个鞋帮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打袼褙、剪面、扣边、装衬里,一道都省不得。近3个半小时,一只鞋帮才完全上好。“趁身体好,多做几双,留个念想。”上好鞋帮,里里外外检查一遍,剪掉线头,端详着刚完工的布鞋,外婆会心地笑了起来。




13.jpeg
厚实的白底,素色的鞋帮,船样的外形……“千层底”的样子朴素而好看。




14.jpeg
外婆说,做布鞋都是年轻时留下的手艺,工序繁琐,慢工出细活。如今她年纪大了,手头使不上力气,做起来慢,完全做好一双鞋子要花上四五天时间。




15.jpeg
成品鞋上看不到一个线疙瘩,细细密密的针脚,别样精致。一针紧扣一针,错位排列,呈现小小的菱形。体会得到,那层层叠叠、细细密密的针眼,是老人一辈子也割舍不下的情缘。平日里,一有空闲,她便做起鞋底来。“有人喜欢它,我打心底里乐呵,要是年经人愿意拿起针线、纳布鞋,莫让这门手艺丢了,那就更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06:28 PM , Processed in 0.0552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