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0

[动物世界] 云也退:在猫和狗之间,犹太人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5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0-25 云也退 大家



摘要ID:ipress

倾心于猫的那些人,都愿意给猫奉上特殊的、出格的、且不计回报的赞美,而喜欢狗的人,夸耀狗的措辞则不出父亲夸耀儿子,目的多半是给自己长脸。


希特勒有一条忠犬布隆迪,直到元首自杀都生死与共——这个事实可不会阻止犹太人爱狗养狗。特拉维夫的几条林荫大道,傍晚都是狗儿的天堂,机动车遇到散步的狗都会停下,跟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城市都没有区别;至于猫,特拉维夫市内也不少见,住在那些方方正正的包豪斯公寓楼里的人会告诉你,房子盖了半个世纪,如今旧了,全仰赖猫咪来对付猖獗的鼠患。




爱狗和养狗者哪里都有,但是他们的宠爱却不能改变狗在人类话语中的地位。一个人即使爱狗如命,恼怒起来仍然会口喷“狗”字。古以色列的第三位王所罗门死后,其子罗波安继位,不久国家即分裂为南北两国,北国仍叫“以色列”,以撒马里亚为都,南国则叫“犹大”,以耶路撒冷为都。《旧约?列王纪》讲的便是南北两国的兴亡史,该卷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狗。

例如第22章里说到北国的亚哈王之死。亚哈王带兵与亚兰人作战,比较不走运,被敌人无意中的一记流矢射中。上帝厌恶亚哈,让他血流满地而死,尸首被运回到首都,“又有人把他的车,洗在撒玛利亚的池旁(妓女在那里洗澡),狗来舔他的血,正如耶和华所说的话。

耶和华说了什么话?亚哈王有个生性歹毒的王后耶洗别,在她的帮助下,亚哈王夺取了靠近王宫的一片葡萄园,把原来的主人拿伯整死。耶和华震怒,就下咒说:“狗在何处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处舔你的血。”又咒耶洗别:“狗在耶洗别的外郭,必吃耶洗别的肉。”最后咒亚哈手下的人:“凡属亚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鸟吃。

这是具体的狗,还有象征意义上的狗。《旧约·诗篇》里说到围城的敌人“叫号如狗,围城绕行,走来走去寻找食物,若不得饱,便露宿于外”,是写敌人的贪婪暴戾。另一篇诗也如出一辙地以狗喻敌:“犬类围着我,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诗人呼喊上帝:“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

至于说自己是狗以示极度谦卑的(有时兼含贬低对方的意思),则更比比皆是:《列王记》里的哈薛跟以利沙说:“你仆人算什么,不过是一条狗,焉能行这大事呢?”以利沙预言哈薛将来要成为以色列的大敌,哈薛被点破了心事,就以狗自称来搪塞。《撒母耳记》里米非波设叩拜大卫,说:“仆人算什么?不过如死狗一般,竟蒙王这样眷顾。”同样自称为狗。《撒母耳记》里大卫被示每殴打,大卫身边,一个叫亚比筛的人就怒道:“这死狗岂可咒骂我主我王呢?求你容我过去,割下他的头来。

狗舔血,狗食尸,狗在无人的夜里游走吠叫,不论死活,狗都一钱不值。要是给圣经时期东方社会画点风俗画,城郊野狗成群的景象必须是有的。不过这都是狗的本性。《旧约·箴言》,传说为所罗门王所作,其中则有一句针对狗的道德的:“过路被事激励,管理不干己的争竞,好像人揪住狗耳。”意谓教人莫管路边闲事,否则就会像揪住狗耳朵一样给自己招惹是非,因为狗是不分盗跖还是柳下惠,谁惹它就咬谁的。


《被狗吃掉的耶洗别》,卢卡·佐丹奴Luca Giordano,1634-1705


古代中东也有宠狗的,比如,赫梯人就喜欢把狗带入圣洁的场所,在迦南各民族的祭仪上也会有洁净的狗出现;最著名的案例来自腓尼基人:在如今属于以色列的阿什克隆,考古学家曾经发掘出一个狗坟墓,清理出大约1500件或完整或残损的狗的遗骨,每一条狗都被稳妥地侧放在一个狭窄的井坑里,陶罐上留下的信息表明,这个墓葬是公元前5世纪挖的。和今天中东的贝都因人一样,腓尼基人视狗为圣物,证据很充分。



宠狗的是例外,对狗持厌恶态度则是主流。《旧约》时期的人还处在游牧状态,扎帐篷,逐水草而居,即使规模较大的城邑,跟五百年后的也不可同日而语。游牧者之间互相争抢资源,异族即仇敌,而野狗以其性情和生活节奏,刚好成为这种较原始的社会关系的文化象征。相反,猫则是人们定居下来、行稼穑之事后才出现的。所以,狗在《旧约》里随处可见,言必,猫却只字未提;相似的,中国的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却有鼠和狗。

古以色列人的邻居埃及人,是最早饲养猫,并把猫奉为神灵的人。埃及人有农耕技术,有谷仓,有比较稳定的粮食产量,所以在《旧约》里,约瑟的十个哥哥遇到七年大灾荒,才会西去到埃及人那里借粮。埃及人最患老鼠,以及常常致人死命的毒蛇,当人们发现猫能捕鼠,驯养之后还能斗毒蛇之后,自然就把猫视为有神性的动物。

猫被埃及人驯化,这种固执的独行动物得到善待,能在人的房屋下躲避大型捕食者,能繁衍后代,还能同人一起狩猎。但是这些文化并未影响到他们的邻居。约瑟死后,古以色列人在埃及渐沦为奴,终至兴起了摩西,带领族民出埃及回故土,再经南征北战建立自己的国家。不管这段故事有多少成分属于虚构,没有考古证据表明,古代以色列人受到近邻的影响而开始养猫。


约瑟售出粮食


待到第一和第二圣殿先后毁灭,以色列人相继沦于巴比伦人,波斯人,罗马人之手,从此进入两千年的流散无土的时代,这时养狗已一点都不稀罕了。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这些对中东影响巨大的民族都喜欢狗,因为狗确实有用:狩猎,放牧,警戒,甚至还能用来拖车和娱乐表演,据说有的狗的唾液还能愈合伤口。在波斯,上述工作都可交由狗来做,狗几乎受到了相当于猫在埃及所受的崇拜,不过有个额外因素需要纳入进来:波斯人长期把刺猬视同于狗有关,因为刺猬能帮着毁掉毒蛇的巢穴。

但波斯人对猫的态度就比较疏离。猫虽能保护粮食,但也会伤害家里的其他动物,特别是家禽。像狗一样保卫主人的家,猫做不到,反而还得让主人费心来照看自己的财产。本质上,猫跟被它们逮的耗子一样,都不受喜欢。

犹太人也在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认识狗和猫。不过,他们既如此笃信《旧约》,自然会受到这部书的影响,而对狗持一种基本的批判和鄙夷态度;同时,鉴于这个民族的悖论头脑,《旧约》不提猫的事实似乎还应该做如是的理解:作者们也许不是压根不认识猫,或者故意忽略猫,而是他们对猫有种暧昧的、爱恨交织的态度——试想,《旧约》是个何其冷酷的律法性文本,措辞毫无温度,到处是训诫,是罪恶,是惩罚,如果让猫出现在这么一个文本里,会把读者搞糊涂的:上帝到底要我们做怎样的人?反过来,狗始终代表一个来自地狱的符号,正有助于读者明白,什么样的人格、怎样的行为,够得上“神憎鬼厌”、“人神共愤”之类的词眼。



《旧约》里几乎只有一个地方,稍稍肯定了一下狗的价值: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约伯记》里,上帝和撒旦拿约伯的虔诚度打赌,上帝残酷剥夺了约伯的一切,财产、亲人、健康、名誉,都没了,约伯在极度痛苦中说了句话:“但如今,比我年少的人戏笑我,其人之父我曾藐视,不肯安在看守我羊群的狗中。

句意无需把握,这里的信息是明白的:古以色列人也懂得用狗来牧羊。

第二圣殿被罗马人倾覆后,被徙居到中东其他地方的犹太人进入拉比时代。拉比是共同体里的法律、道德和知识权威,自然也是最熟悉《旧约》的人。到《塔木德》大略形成的年代,犹太人已经很了解狗在放牧和警卫方面能贡献多么重大的力量了,但拉比受到《旧约》的影响,会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警告人们“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塔木德里,你能看到拉比总是不忘提醒人们,看门犬虽然忠实可靠,却动辄骇人,攻击性强,十分讨厌,而牧羊犬尽管有益于牧人,但它们总是一副耀武扬威、爱出风头的样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写书、讨论、做研究,都需要相对安定的环境。塔木德经主要出自生活比较稳定的巴比伦犹太人之手,故而拉比会建议人们,尽量减少看门犬的使用,最好是只在一些危险地带,比如邻近异民族的地方养犬看家。在共同体里,拉比规诫众民,经常用一些激烈的措辞,极端的比喻,好把是非观锐化,将鲜明的好恶爱憎像钉子一样打入众民的头脑,因此,一些憎恶狗的拉比有这样的言论:养狗跟养猪没有本质区别——在当时,养猪是极大的恶行,该受天谴的。

拉比们也承认有许多英雄犬,配得上人们的尊敬、善待,在死后要给它们一个体面的归宿。有的狗为了守护羊群而与凶残的狼搏斗,有的狗甚至为救主人牺牲自己。不过,人心中既有了《旧约》种下的芥蒂,在犹太人的共同体内,汪星人始终不如在波斯社会或是罗马社会那样兴旺。在古代经文里,有一篇《托比书》讲到托比遣其子托比厄斯前往千里之外的米地亚,他的狗一路随行往返,替主人尽职尽责。但《托比书》跟犹太人无关:它属于《新约外传》,体现基督徒的生活状态。

狗有“原罪”,必须勉力地为人工作,才能挽回人们对它的恶劣认识。塔木德中的拉比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人们一般有个粗泛的印象,就是犹太人不太喜欢狗,养狗纯粹是因为有实际的需要。而且,只要是说到狗的一些缺点和弱处,例如滥吠,嗜血,贪婪,时不时的残忍,拉比们就会顺势把矛头指向养犬的人,责备他们没有管好这些野兽,还会提出一些极端的案例,例如某妇人受到一条狗的惊吓不幸流产,等等,很像今天,某些人特别喜欢传播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警告读者这个有害,那个有危险。以狗为象征的做法,在塔木德里也多有出现,例如有一句拉比的哀叹,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后,“这一代人的脸都跟狗一样”,翻译成更明白的语言——“哭成狗”。




狗可以有用,也许可以是朋友,但狗毕竟还是狗——大体上,这就是过去犹太人对狗的态度,塔木德时代的人,要比旧约时代的人对狗温和一点,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猫的情况又如何呢?

塔木德里有一个问答。学生问拉比,为什么狗能认识上帝而猫不能?为什么狗是虔敬的,而猫却像是无神论者,是不是因为猫太聪明?拉比的回答很具“犹太特色”——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找出依据。拉比说:因为猫吃老鼠,还能捉害虫,吃有害生物的动物会变得健忘,就连相信上帝这事,猫都记不牢。

真是一个有嚼头的回答。学生的印象和常识一致:狗真诚、投入、情绪外露,而猫则狡猾、冷漠、性格内敛。按理说,一神论的犹太人应该更在乎狗,但拉比一贯对狗严厉,为何对猫却如此宽松?猫只不过是健忘而已——说得多么轻巧。

犹太人与波斯人正相反。波斯人奉狗为上,而认为猫是一种恶灵的造物,在公元10世纪之前,波斯拜火教徒们留下的记载中,还把猫轻蔑地归为“狼属”。在萨珊王朝,猫是一种禁忌,意味着背叛,正好与代表着忠诚的狗相反。拜火教徒同犹太拉比有着同等夸张的想象,他们称,一只猫往海洋里撒了一泡尿,能害死一万条鱼。至于波斯猫,那是从埃及引种进来培育而成的。

但公元3世纪以后,波斯人和犹太人之间开始有了猫交易,起因仍是鼠患:波斯人本来养刺猬以对付鼠患和其他恼人的虫害,还认为自己养的是一种狗。聪明且善于做生意的犹太人,就培育能逮鼠和虫子的猫,待其成年后卖给波斯人,后者很快发现,养猫可比刺猬容易多了,猫更友善,更外向,个头更大,跟猫相处,也会比跟刺猬相处要少受很多皮肉伤。波斯女人也很快迷上这些咪咪叫的小尤物,给它们花枝招展地打扮起来,染毛,戴头饰、耳环和项链,让它们睡在自己的枕边。据说,当年波斯王子的爱猫在皇宫外游荡,一些请愿者就把纸条拴在猫的脖子上,纸条上询问王子是否乐于接见他们。

犹太人有时执拗一个原则到了好笑的地步,有时又很务实:如果猫既能守护粮食,又能替他们赚到钱,那么性格狡狯一点又算得了什么罪过。塔木德里有句话是明说的:“我们可以从猫身上学到很多”,意在言外,也许,说这句话的人,平时观察猫的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领悟到这就是犹太人自己的化身。




猫的问题,如前所说,是它们不止满足于吃老鼠,它们还要吃其他家禽。猫很馋,希望每顿饭的配菜丰富多变一点。更坏的情况是,猫做了坏事还总让狗来顶罪,而人,即便是满脑子智慧的拉比们,也常常被其瞒过。

塔木德里记述了一件事:三位拉比去出席一场割礼(犹太男孩出生第八天要割包皮),现场突发意外,一只猫窜了进来,凶狠地咬断了把男孩的胳膊。一位拉比恨道:真该把这种畜生杀尽才叫泄愤。

请注意这话里的无力。猫犯再大的过失,人的反应似乎也就是这种无法操作的诅咒了。猫闯祸之后,人们一般的表现是遗憾、悲伤、痛心疾首,但很少直接把怒火撒向肇事者,最严厉的的做法,是对自己采取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拷问——“我怎么这么倒霉?”“为什么让我陷入这等境地?”再看看狗,犯了一丁点礼仪上错误,比如冲着客人狂叫,主人都会就地惩罚,大声呵斥。

狗如同儿女,可打可罚,猫似情人,养猫就是为了体验一下自己的贱性。

虽然人们同时承认猫和狗各有其优缺点,但说狗的诸种不是,一般没有人会反对,而谈到猫的不好,就会出现替猫鸣不平的人。犹太人对“无神论者”的认同明显高于对狗这种一神教信徒的认同;一般情况下,犹太贤人评断一个人,总是把他是否敬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他们却没有把猫列为反面教材,而是称其“健忘”,其开脱之意太显著了:猫只是“忘了敬神”,它们并不是有意“渎神”;换做一个人,他要是不敬神,能拿“健忘”来替自己挡箭吗?你对某人心存偏袒,你就会像拉比对待猫的态度一样来评价他的不是,你对一个名人有好感,你会认为他不是偷税而是“忘了缴税”,如果此人爱上了一个你眼里的人渣,你可能会夸赞他是性情中人,心疼他的天真、不谙世事。

猫的若即若离,那种让人猜不透的表情与心事,以及机警,多心,又总是一副无辜的嘴脸, 此种特色,你可以在一些犹太经典文学里轻松遇到。19世纪最伟大的犹太作家朔勒姆·阿莱汉姆,塑造过一个著名人物“卖牛奶的台维”,台维是平民,要养家糊口,遇到俄国的贵族老爷们就要恭迎侍奉,但他心里所想的,同其嘴上说的,往往是两回事。他最擅长自贬,把自己贬成落魄街头的野狗,但心中又不断地祷告上帝;每次达到目的,比如在贵族老爷家的宴会上享受到一点美食,台维总要拿回家分享,跟妻子关起门来点蜡烛庆贺,就像猫偷走了一根香肠之后,要找一个地方偷摸着享用。

在狗和猫之间,偏袒猫的大有人在。就我所知,最大的一次偏袒,是来自元3世纪的一位太巴列的拉比,他名叫约哈南,提出的观点创意性:犹太人从上帝手中接过托拉,遂能约束自己,厉行俭约,但若上帝从未交付托拉,则人们可以从猫的身上学会谦卑俭素的美德。

这是什么意思呢?《旧约》一开篇就宣布人受上帝之命主宰万物,大洪水,挪亚方舟里当然也有猫的一份。而约哈南拉比却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对猫的好感:如果没有律法可学,我们就学习猫吧!学习它们总是用爪子洗脸,它们的轻快步伐,它们的从容不迫,从来不忘记埋掉自己的屎尿,也较少当众便溺——但一定不要学习它们大庭广众之下性交……到了中世纪,一些塔木德的犹太评论家还嫌塔木德经里对猫的态度太不友好,他们说,猫其实是种很优雅的动物——优雅,他们从不会由这个角度去评论狗。

猫的确照出了人的弱点:因为迷恋姿容而放弃是非,乃至不惜上缴一部分自我。倾心于猫的那些人,都愿意给猫奉上特殊的、出格的、且不计回报的赞美,而喜欢狗的人,夸耀狗的措辞则不出父亲夸耀儿子,目的多半是给自己长脸。狗印证了一种内部的、垂直的权威,猫却体现出一个人的社会性魅力,一种不乏色情的世故心态。当中东诸民族养狗成风,犹太人落在了后边,还在《旧约》里屡发关于狗的恶言,当他们也养上了狗,还不忘提醒人们世上的狗有好有坏;而对于猫,相反的感情却混合到了一起,很少有人列数猫的诸般好处,但猫是人心里一个酸甜的秘密,爱之怨之,都不说出口。


本文原标题《在猫和狗之间,他们选择前者》。



作者:云也退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记者,书评人,译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04:41 PM , Processed in 0.0506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