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史地人物] 肖复兴:那个承载了我苦难童年的照相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4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10-24 肖复兴 大家



摘要ID:ipress

心里明镜般的清楚,如果不是刚刚在姐姐家看到这如糖葫芦般一长串的照片,我也不会想起到鲜鱼口来。只是,联友照相馆已经不在了。十年前,它还在呢,十年后,这么快,就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又过鲜鱼口。一条比大栅栏历史还要久的老街,被整治一新。不要说和我的小时候相比,就是和十年前相比,也已经是面目全非。十年前,到这里,虽然店铺拥挤不堪,外地人开的小饭馆的污水,就倒在街上的雨水箅子里,一街都是熏人的泔水味。但是,多少还有一些老街的意思。如今,无论道路还是房子,新是新的,却和中国很多地方新建的宋城唐街之类的老街,没有什么两样。一条街上,除了兴华池还有些老模样,其余的店铺都似是而非,很多是从别处移花接木到这里来的。不禁心生感慨,历史真的是人创造的,一条老街的历史,就这样被改造,肆意而理所当然,以后的人们会以为,这条街原本就是这样子的。

在街南力力餐厅和通三益的位置,以前应该是联友照相馆。力力餐厅和通三益干果店,以前都在前门大街东侧。

重建后的鲜鱼口街。联友照相馆曾在如今力力餐厅的位置

正是中午,站在联友照相馆这个位置上,阳光直泻,照得我一身汗珠淋漓。通三益门口东侧吹糖人的小摊围着几个外地人。心里想,他们谁会知道这里原来是家照相馆呢?又想,即便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不知道,又会怎么样呢?一条老街,如同跟一个人一样,如今都时兴整容,觉得整过的容貌比爹妈给自己的面庞要好看。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就这样天经地义地发生着变化。

十年前,我到这里的时候,联友照相馆的二层小楼还在,只不过变成了一个洗印照片的商店,破旧不堪,门可罗雀。我曾经走进去,询问店员联友的历史。店员的岁数和我差不多大,知道的事情比较多,他告诉我,联友好多年前就不再是照相馆了,但还属于照相器材公司管,后来勉强经营洗印照片,现在就等着迁拆,看以后怎么安排了。

我问他没有可能再把联友照相馆恢复起来吗?他摇摇头说,大概不会。然后对我说,你知道现在照相馆不好经营,都改影楼了。你看前门大街上的大北照相馆,以前多红火呀,现在行情也差多了。

他说得没错。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或许,也会有人和我的想法一样,但大多数是住在这附近的老街坊了。对于我们这一和我们的上一代人,对联友照相馆才有这样的情感。

在北京照相馆发展的历史上,第一家照相馆,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开设在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对比丰泰,联友照相馆的历史没有那么长,在我的猜想中,它应该是在民国后期开张的。但是,对于鲜鱼口这条老街,它却是第一家具有现代味道的店铺。自明清以来,鲜鱼口是以鞋帽铺为主的老街。那时候的鞋帽铺都是手工制作,传统的农商时代的产物,照相馆可是洋玩意儿,无疑给鲜鱼口老街带来点儿维新的感觉。这感觉,就像前门大街1924年新建起的五洲大药房,那种颇有洋范儿的大钟楼,和它“五洲”的世界味的店名一样,专门经营西药。五洲和联友这两家与时俱进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便猜想联友大概也是和五洲前后脚开店在前门外的。

和这位老店员聊天,证明我的猜想是有道理的。他告诉我,联友的位置是原来的会仙居。会仙居是现在天兴居炒肝店的前身。会仙居开业在同治元年(1862)地道的老字号,一直经营炒肝,生意不错。现在有名的天兴居是1930年前后开的后起之秀。只不过最后的竞争中,后来者居上,两家合并,再没有了会仙居的名字,会仙居被天兴居吞并。会仙居的地盘出让之后,将原来的二层小楼改建了联友这座二层小楼,我和这位老店员一起推想,那应该是抗战前后的事情了。

在一条鲜鱼口老街上,我一直以为联友照相馆多少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它是舶来品,由于它依托原来会仙居二层小楼的格局,并没有过多的改造,起码没有像五洲大药房那样立起一个欧式的钟楼来。它的门脸不大,只是多了一个橱窗,里面陈列着几张照片而已,其中有的照片,用彩笔上色,显得那么鲜艳,又那么的不真实。只是因为,从我家穿过兴隆街过小桥路口,走进鲜鱼口,一路都是卖点心卖百货卖鞋帽甚至卖棺材的传统老店铺,偏偏它不卖东西,而是为你服务,当场还拿不走照片,得等几天之后,才能够取得。这让小时候的我对它充满好奇,也有几分期待和想象。

那时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照相还不普遍,除了证件照,或者全家福,一般不会去照相馆。只知道我和弟弟有生以来照的第一张照片,是在那里照的。那是1952年,生母去世后,姐姐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远走内蒙古去修铁路,临走的时候,带着我们到联友照了一张照片,全身,为的是特意照上我们为母亲戴孝穿的白鞋。那一年,我5岁,弟弟2岁,姐姐不到17岁。

以后,姐姐每一年回家,总会带我和弟弟照一次相,每一次都是到联友照相馆照的。有意思的是,在前门一带,照相馆并不止联友一家,起码,在前门大街东侧有大北照相馆,西侧有中原照相馆,劝业场的三楼也有照相馆,但是,姐姐只选择联友,便也连带着我对联友多了一份由衷的感情。同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那三家照相馆立足于前门外,都晚于联友。大北尤其晚,它是1958年由石头胡同迁到前门大街上的。如今,其余几家照相馆都从前门一带消失,硕果仅存,只剩下了大北一家。每次路过大北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联友。

记得最后一次到联友照相馆照相,是我读到高二那一年即1965年的冬天。因为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就来了,一切都乱了套,我和弟弟分别去了青海和北大荒,姐姐再回到北京,看到我们姐弟三人,分在三处,远在天涯,来去匆匆之中,只剩下了伤感,已经失去了照相的兴趣。

今年夏天,姐姐80大寿,我去呼和浩特看姐姐,看见她家写字台的玻璃板底下放着一张照片,很长,是姐姐把那时每次回来探亲时候和我及弟弟照的那一张张合影,洗在一起,像是电影的胶片一样,串连起了我们童年和少年的脚印。想想是从1953年到1965年13年来照的照片。那是我们姐弟三人的一段记忆,也是联友照相馆的一段断代史。

心里明镜般的清楚,如果不是刚刚在姐姐家看到这如糖葫芦般一长串的照片,我也不会想起到鲜鱼口来。只是,联友照相馆已经不在了。十年前,它还在呢,十年后,这么快,就像梦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站在中午的热辣辣的阳光下,站在遥远却清晰的记忆深处,眼前忽然晃动起这样的一幅画面:每一次姐姐带我和弟弟到联友,照相之前,姐姐都会划着一根火柴,燃烧一半时吹灭,用火柴头儿剩下那一点点碳的灰烬,为我和弟弟涂黑眉毛。照相的师傅总会看着我们,耐心的等姐姐画完,然后微笑地招呼我们过去,坐在或站在他那蒙着黑布的照相机前。


想起了纳兰性德的一句词:一片幽情冷处浓。他说的是芙蓉花。我想的是联友照相馆。

本文原标题《一片幽情冷处浓——联友照相馆记忆》。




作者:肖复兴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11:50 AM , Processed in 0.044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