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7|回复: 3

[军事] 《观棋》第16期:从8·6海战50周年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6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26 09:55 AM 编辑

澎湃防务   2015-08-07 21:08


1.jpg
8月6日是人民海军“小艇打大舰”击败国民党海军的“八·六”海战50周年纪念日,而讲述2002年朝韩海上冲突的韩国电影《延坪海战》近期在国内网站上也引发了相当反响。本期《观棋》为您解析这类残酷的“海上拼刺刀”。




2.jpg
当今全球海上环境大规模海战爆发可能性较低,但随着热点海区主权资源争夺剧烈,由摩擦行为引发的近距离海上冲突的可能性却并未减小。和技术先进的超视距海战相比,这种看似复古的低技术海战在惨烈程度上毫不逊色。




3.jpg
在导弹主打的超视距作战中,双方舰艇的作战阵型和相互运动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但在近距离海战中,由于双方均以舰炮为主要武器,因此包括传统的“抢占T字横头”在内的机动占位仍然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




4.jpg
影片《延坪海战》中朝鲜海军利用对韩国海军当时交战规则“不打第一枪”的了解,迫使两艘PKM在交战前需提前转向进行拦截机动,使得居于编队后方的357艇火力较弱的尾部彻底暴露在朝鲜炮艇整个舷侧火力面前。




5.jpg
而在“八·六”海战中,双方遭遇时明确处于交战状态,根本无需相互试探。面对两艘火炮射程更远但火力密度低的敌舰,航速更快近距火力更猛的人民海军炮艇接近的方式非常简单,用游戏玩家的话说,“生死全看淡,单纵就是干”。




6.jpg
而且由于“国军”一贯的劣根性,双方开始交战后不久,火力更强吨位更大的“剑门”就慑于四艘高速炮艇的火力,抛弃“章江”舰脱离编队。人民海军成功达成了他们习惯的分割包围敌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良好局面。




7.jpg
近距离交战中,火炮的单发威力和单位时间火力投射量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而由于交战舰艇普遍排水量较小,所以中小口径高射速舰炮乃至舰载机枪等更强调投射量的轻型高射速武器是用于杀伤有生力量摧毁上层建筑的主力。




8.jpg
“八·六海战”中人民海军4艘0111型炮艇各装备有2门61式双37舰炮和2门61式双25舰炮,近距火力非常猛烈。但在围歼“章江”这艘排水量不过280吨的猎潜舰时虽然很快打哑了敌人的炮位,但敌舰并无下沉迹象。




9.jpg
影片中,韩国炮艇的40mm博福斯炮和两门20mm加特林炮也乒乒乓乓打了半天,朝鲜炮艇上层建筑被打成了筛子,人员损失也比韩国多,然而最后还能依靠自身动力返航。这证明了其良好生存性,也说明小口径舰炮的局限性。




10.jpg
而一旦海战进行到“接舷战”,火炮难以发挥效能的时候,各种轻武器也能发挥作用,人民海军建军以来的多次海战中都有这样的场面。但《延坪海战》中为了渲染气氛而一开始就让双方大量人员上甲板用步枪对射的情节过于夸大。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遥想在《鸣梁海战》这种反映李舜臣时代划桨战船的海战电影中,韩国导演就能编排火枪狙击手和弓手对决的场面;这部电影里使用SVD狙击步枪的朝鲜狙击手更是一人就打死了艇长并重伤操舵兵等人,感觉比85炮威力还强。




12.jpg
显然海战胜利的决定权不能靠狙击步枪,毕竟“大口径才是正义”。人民海军在“八·六”海战前试验过75mm无后坐力炮上艇,以增加近距离炮击的威力,但是受限于初速和射速偏低等问题,在实际海战中的效果并不如想象的好。




13.jpg
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对朝鲜的“坦克艇”印象深刻,这是把退役的苏制T-34-85坦克的炮塔移植到艇上而成,上面的85mm炮威力远大于韩国炮艇的40mm炮。它也是《延坪海战》中朝鲜海军击沉韩国357艇的最大功臣。




14.jpg
后来朝鲜还将T-54/55坦克使用的D-10T型100mm坦克炮装上炮艇进一步增强火力。但由于老式坦克炮没有稳定装置,射击中随着舰体运动和波浪起伏,距离稍远就没有精度可言,只能在这种几十米距离的肉搏中发挥作用。




15.jpg
加上老式坦克炮装填速度慢,其效能就更受限制了,实际在这场10多分钟的海战里也就命中了5发。相反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使用和85mm坦克炮系出同门,但拥有稳定装置的85mm舰炮的中国海军就尝到了更多的甜头。




16.jpg
所以为了进一步占据优势,朝鲜海军还有更加强大的变种炮艇,使用B-34USM型100mm主炮(这种炮人民海军从早期的杂式护卫舰一直沿用到053H型护卫舰上)的加长型037型猎潜艇就是其中一例,不过至今还没参加过实战。




17.jpg
“八·六”海战时的人民海军炮艇可没有这样的“决战兵器”。在依靠各艇“压箱底”的37mm穿甲弹打吃水线才解决掉“章江”之后,转头攻击排水量更大的“剑门”还是要靠南海舰队紧急派出的第二波鱼雷艇进行鱼雷齐射。




18.jpg
这里就要说到炮艇+鱼雷艇这一人民海军早期常用组合的问题了。首先航速差异太大,难以协调编组;其次艇体材料更轻更脆弱的鱼雷艇生存力也不如炮艇;而且鱼雷攻击的效费比也偏低,更多时候还是需要炮艇自己解决问题。




19.jpg
战后总结经验时,参战官兵也深感炮艇还是缺乏一击必杀的装备,最后想出来的一个土办法是在各舰上改装触发引信的火箭式反潜深弹。在1974年西沙海战中差一点就派上了用场,最后参战的两艘037就计划使用这种战法。




20.jpg
今天,用于替代037系列的056轻型护卫舰装备了1门PJ26型76mm舰炮,火力非常猛烈很适合用于这类海战,韩国海军的“尹永夏”(以延坪海战中阵亡的357艇艇长命名)级轻型护卫舰也同样采用了先进的奥托76mm舰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而南沙巡逻舰大队主力053H1G型护卫舰(以及H1型)的4门PJ33型100mm舰炮和4门76式双37自动舰炮的火力,更是足以在近距离炮战中“融化”掉南海周边争议国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艘军舰,是056型的好帮手。




22.jpg
最后船体平台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忽视。首先从纯海战的角度来说,尺寸更大、航速更快、航行更平稳的船体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射击平台,装备更多武器,也具备更好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沉性,所以现在小型舰艇的吨位也在变大。




23.jpg
另外,由于这类冲突往往具有偶然性,很难提前进行准备,因此小艇自持力不足的问题很可能影响海战的结果。在影片中,韩国海军依靠浮动式快艇基地在海上对高速快艇进行保障,但在海战中仍饱受油弹匮乏的影响。




24.jpg
056型护卫舰在吨位上远大于037型(左上),其武器携带量、续航力和自持力都保证了能够在南海冲突海域长时间巡逻作战的要求,也能够为舰员提供远舒适于037的生活环境。




25.jpg
前文说了技术和战术上的种种影响,其实在这种双方交火距离往往只有几百米乃至几十米距离的惨烈肉搏战中,人——特别是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海军官兵,能否在真实的战争中发挥日常训练水平的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26.jpg
《延坪海战》中的尹永夏艇长对下要求严厉,日常训练标准不可谓不高;但实战中面对颇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风的朝鲜海军,他和他的部下仍然无法挽回身死艇沉的命运。这客观反映了目前朝韩小规模冲突中韩国面临的问题。




27.jpg
经历建国初期的多次海战,从陆军走来继承一代代光荣传统的人民海军快艇部队官兵不仅军事素质在实战中越打越过硬,其心理素质也在一次次战斗中百炼成钢。“八六海战”和西沙海战的胜利可以说正是“两手都要硬”的结果。




28.jpg
影片中,韩国导演塑造了一位身负重伤后命令同伴将自己绑在舵轮上,继续操舵直到357号艇战沉的操舵兵形象。而在“八六海战”中,人民海军则涌现出一位更为传奇而且是真实存在的“军神”——611号高速炮艇机电兵麦贤得。




29.jpg
海战中麦贤得额头被弹片击中,部分脑组织露出失去知觉。副指导员对其进行简易包扎,他苏醒之后又凭借惊人的意志回到机舱,以过硬的技术保证在海战中屡次中弹的611艇始终没有失去动力。战后荣立一等功,于2007年退役。




30.jpg
“八·六”海战后,海军为两条参战快艇授予“海上英雄艇”和“海上先锋艇”(继承)光荣称号,历经几代沿革,目前其后继艇都是导弹艇。“海上先锋艇”的后人775号037II型导弹艇的使命中,仍然保留着海上低烈度作战的要求。




31.jpg
而“海上英雄艇”的后人——2319号22型导弹快艇,担负的则是“八·六”海战中和鱼雷快艇相同的“补枪”任务。今天的人民海军在迈步走向深蓝的过程中,也不能丢掉海军前辈们驾驶小艇在祖国海疆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




32.jpg
最后说一句,看完能把仅仅十几分钟的冲突拍成2小时大片的《延坪海战》之后,笔者感慨,如果能再拍摄一部反映规模和战况远比之激烈数倍的“八·六”海战的电影,该有多好。祝大家周末愉快,下周一请继续关注《铸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6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1:22 AM , Processed in 0.0778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