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23 06:55 AM 编辑
新浪图片 2013.08.27 16:01:28
徐慧芳:大学生没有选择校园的权力
【摄影师】徐慧芳,女,1990年出生。现居地江西南昌。《大学城》从2012年3月拍摄至今,以在西安、南昌拍摄各新校区。使用潘福莱617宽画幅相 机,从网络获取个大学新校区的信息进行拍摄。项目的进展情况:目前已完成西安、南昌50所高校的拍摄,计划再拍摄其他省市的50所高校。预计完成时间:2014年6月。
徐慧芳凭借其作品《大学城》获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大奖。《大学城》以当下各高校建设的新校区为拍摄背景,通过新校区内空旷的场景来折射出当下的大学教育现状。
大奖公布后,新浪图片独家专访徐慧芳。
首先恭喜你赢得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大奖。这次是第一次获奖吗?以前有没得过其他奖项?
徐慧芳:在上学的时候的广告设计作业获得过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陕西分赛区一等奖,摄影的奖项这是第一次获得。
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简要谈谈你摄影的经历吧
徐慧芳: 2009年考入西安理工大学摄影系才开始真正接触摄影,在上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也谈不上什么经历,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拍摄这组《大学城》,也算是我第一组比较完整的创作吧。
你在《大学城》的作品阐述中提到,你来到学校的时候,发现校区环境和你想象中的很不一样。这才激发了你拍摄这个题材的欲望。你个人对这样空旷而又偏远的大学城是怎样的情感?经过在这样的环境里4年的生活和学习,能否谈谈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
徐慧芳:刚来到学校的时候就发现这和想象中的校园有些出入,有时周末休息的时候会去一些同学的学校,就会发现我们的校园其实都是一样的状况,甚至比我的校园更偏远。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喜欢不喜欢,虽然和意想中的校园有些差距,毕竟在这里生活了4年,离开的时候还是挺舍不得的。
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会愿意去更有“书香味”的老校区,还是空旷的新校区?
徐慧芳:这对我来说或是其他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的权力的。
你奔走全国各地拍摄《大学城》的专题,花了多长时间?
徐慧芳:大概从2012年3月开始拍摄这组专题,到目前为止有1年多时间了。
为何选择617格式的胶片相机?有没考虑过使用数码替代?
徐慧芳:主要原因是这种宽画幅相机的画面比例比较适合去表现新校区空旷的场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种相机虽然携带不是很方便,拍摄张数也很少,但是这种相对缓慢的工作方式能够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我想要的景象。另外胶片所带来的色彩与数码相机相比的确有种特殊的味道。在上学的时候使用的是系里的相机,现在已经毕业了,在今后在的创作过程中也许会选择数码相机。
我注意到你是摄影专业的。社会上有种论调觉得,摄影不需要学习,大学的摄影专业是无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徐慧芳:我觉得这种论调应该是从大众所认识的摄影作为出发点的,在大学学习摄影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能够就业的技能,而更多的是将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载体,探索摄影更多的可能性,至少在我的专业是这样的。
在你的摄影学习过程中,你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徐慧芳: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对于摄影的认识以及对于现实的关注,摄影不仅仅是当下大众的娱乐方式,更应该是触碰现实、提出问题并引起关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哪位国外摄影师是你最欣赏的?国内的呢?
徐慧芳:我比较喜欢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作品,在《新校区》的拍摄中就受到了他的作品的影响。还有英国摄影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国内喜欢的摄影师有很多,比如刘铮、严明、冯立的作品都很喜欢。
毕业后有什么具体的打算?会成为专职摄影师吗?
徐慧芳: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广告摄影公司工作了还不到一个月,当然也向往成为专职的摄影师去继续创作,但是面对生存我首先得稳定下来。
栏目编辑|贾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