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2

[好摄之徒] 【摄影师】赵利文:坚持的人不多,独立思考的更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1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浪图片  2013.08.23 17:27:44

赵利文:坚持的人不多,独立思考的更少

  【摄影师】赵利文1968年出生,2009年出版画册《世俗西安》,收录了他1984-1991年间拍摄于西安的市井民生。他16岁拿起相机,先经父亲赵秀华的开蒙,后受摄影家潘科的点化。



  摄影评论家萧沉这样评价赵利文的照片:“赵利文的2万张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市井生活照,令人震惊,他 1985年至1989年连续4年坚持将镜头对准城市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执着专注难能可贵,我以为堪称一部八十年代城市影像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

  新浪图片与摄影师赵利文对话,聊聊他和他的《世俗西安》。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纪录西安的?当时在媒体任职吗?

  赵利文:《世俗西安》我从84年开始一直拍到91年。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在宾馆做服务员。

  听说您拍《世俗西安》,用掉了近2万张胶片。摄影的开销在当时很不小吧?

  赵利文:这要感谢我已故父亲,他在大型企业做摄影师,他把单位的胶卷偷偷给我使用了,还要感谢我的师傅潘科老师,他给我提供了很多胶卷盘片。那年月仅凭我100来元的工资是很难拍老西安的。

  开始拍照片,是受父亲的影响吗?

  赵利文:我10岁左右,看到父亲单位给他顶的《中国摄影杂志》,和《大众摄影杂志》。最难得是潘科老师让我看到当时是禁书的美国《生活杂志>,这本杂志启发了今后的摄影之路。

  感觉您拍照是特别有耐心的人,一点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感觉。一个题目拍3-6年,现在的年轻摄影师很少人能做到了。

  赵利文:80年代国内摄影大多拍花花草草,拍红光亮讴歌主旋律的沙龙式摄影,这样会获得奖项。批评照片几乎见不到。80年代我也有进入家庭的照片,例如,摇滚青年,不光是扫街式的拍照。

  那些老西安街头的照片,就是“扫街”的片?拍的时候有想过,将来这些街道,这样的生活方式,都会被改变,甚至不复存在吗?

  赵利文:那年月拍照时没想到那么多,完全是狂热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到后阶段拍摄我觉得影像可展开宏大的叙事,能否成为今后的影像清明上河图。


  从的照片里能感受到您当时拿着照相机的那份狂喜和兴奋,这些都写在照片里了。所以您的创作,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扫街,到有意识到捕捉,纪录的过程。

  赵利文:摄影师每个阶段都应对自己内心进行自我挑战。我周围朋友曾砸咵说中国摄影师只会拍农民,我不服,拍出来让他们看看。

  中国摄影师往往容易出现扎堆拍同一题材的现象。能有自己的视角,留住时代的痕迹,需要摄影之外的东西。

  赵利文:中国摄影师能够坚持的不太多,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更少。我由衷敬佩美国保姆摄影师微微安,中国摄影师吕楠,刘铮等。

  我注意到您有张拍“大檐帽”的照片手抖了。那个年代拍士兵、警察,拍城管,会害怕?

  赵利文:拍摄时紧张,画面有点虚(见第13张)。拍的时候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走到街上拍批评(的照片)当然很害怕,因为我不是记者。当年陕西日报开辟了批评照片专栏,拍照受到围攻时我就拿着报纸上发表我的照片给他们看。

  现在回头看当时拍的老西安的照片,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如果再回头拍一次,会拍的不一样吗?

  赵利文:遗憾的是当时应拍的再细些,例如,工厂的工人阶层没有关注到,人们那年月使用的物件应多拍些。

栏目编辑|贾朔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10:32 AM , Processed in 0.0447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