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1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966期:湘东造纸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06: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0-7 05:43 A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5-05-20


1966.png



1.jpeg
黄隆根今年48岁,从18岁开始学习造纸,手艺学自外公一家,起名时随了黄姓,“学造纸最好是童子身,腰不好吃不消”。他28岁时,到外面开拖拉机跑建材运输。大约3年前,一位曾在当地插队当知青的老人找到他,想买一些手工纸,黄隆根才逐渐重新捡起这门手艺。(潇湘晨报 蒋丽梅/图 邹伯科/文)




2.jpeg
地处湘东山区的浏阳市张坊镇上洪社区等地,造纸一度极为兴盛。其中,道官冲组在5年前尚有三十多户人家造纸,现今唯有黄隆根一家从事这门手艺。这个山村总计有200多人,但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山路沿途的田地多数已长着荒草,一些土墙房子柴门紧闭。




3.jpeg
黄隆根的一家人,都在一起造纸,各有分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道官冲生产队并不需要下田地干活,人们在家造纸,用于出口至日本、东南亚等地换取工分。据当地退休干部邹元直介绍,当时主要生产的是用于书画的二贡纸,叫作“古山”牌。在更早的清末民初,当地纸业兴盛,有很多商号,1931年,唐三祥、唐智祥纸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金、银奖。“古山”纸随后成为免检产品,也引发一些假冒者。




4.jpeg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造纸的人家逐渐少了,黄隆根也是在那个时候去到外面闯荡。图为黄隆根的父亲,70岁的王鲁声在自己家的竹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此处与其他人家的竹山相交,算是一种标记,“宣示自己的领土主权”。




5.jpeg
雨后上山多有不便,当王鲁声在山路的石块上轻快自如、甚至跳跃时,同行的几个年轻人自叹不如。一家人将竹子带回家,所砍的竹子是今年新生的,即刚由笋长至四五米高的新竹,也叫笋竹。




6.jpeg
王鲁声将笋竹整理成约3米长,堆在一起,然后引来山中泉水,让泉水浇在竹堆上。这一过程叫“打格”。随着泉水的浸入,3个月后,笋竹经过腐化只剩下壳和丝,它们都富含竹纤维,而被称作竹麻。




7.jpeg
王鲁声从家门口的一处水池里“起湖”,把用石灰浸泡了二十多天的竹麻捞起来。很明显,经过石灰的泡制,竹麻变得软了一些,很多杂质也分离开来。将竹麻捞起,用磺甑蒸、漂塘洗、坐桶烫,让它“服软”。




8.jpeg
王鲁声光着脚,左右手各拉一条绳子,一脚一脚地将竹麻踩住与石丘摩擦,将丝状的竹麻踩断,最终成浆状物。




9.jpeg
王鲁声将纸浆里竹子里的茎滤出,即抽茎。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06: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eg
王鲁声用粽叶盖在纸浆上。




11.jpeg
黄隆根正在抄纸,一板一眼地用20斤的帘架往纸槽内一舀、一端,再往前一挑,往后一送,用的全是手腕上的寸劲,他的腰始终是笔直的。黄隆根每天上午会抄出一坨纸,共有900张,厚约30厘米高,如同一块大型米豆腐。




12.jpeg
这900张纸需要一张一张地抄出来,也即900次重复的机械动作,大约共花费四个半小时完成。这一依靠腰力的掌槽功夫,显然不适合他的父亲--年近古稀的王鲁声。




13.jpeg
黄隆根两夫妻站在工具上,将纸压干,将多余的水滤出。




14.jpeg
黄隆根把上午抄出的水纸压榨后,小心翼翼地一张张分开。




15.jpeg
纸分开后,黄隆根的妻子邓根华逐张地刷贴到焙架上焙干。




16.jpeg
焙笼升温加火。




17.jpeg
纸干后撕下来。




18.jpeg
黄隆根的妻子在折纸。以卖价较好的二贡纸8毛1张计算,夫妻俩制作一坨纸得花费共4天时间,每天所得不足200元,比外出做工要少,但是两口子知道“这个年纪不适合再出去打工了”。




19.jpeg
黄隆根家主要做的三种纸。即便被很多老造纸人公认手艺高强,黄隆根依旧不能保证每次都成功,如老话说的,“造纸的伢子一世都不会”。




20.jpeg
每逢初一和初十五王鲁声都要拜祖师爷蔡伦,他希望儿子黄隆根造出来的纸“张张都能完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7:47 AM , Processed in 0.0756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