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史地人物] 王翎芳:台湾人为何眷恋古早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8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9-28 王翎芳 大家



摘要ID:ipress

如同文艺复兴时代对古典希腊罗马年代毫无保留的眷恋,台湾与日本在蒙受压力的社会氛围下诞生了第二次的文艺复兴。


2011年在我发行第一本介绍台湾旅游新书时,“古早味”这个词汇对大陆朋友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既陌生又好奇;而2011年也正好是台湾开放自由行的第一年,在台湾旅游突然成为显学后,介绍台湾旅游及美食的攻略、文章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鸣大放,“古早味”继“小确幸”突然成为我应邀到各节目录影及各专栏撰写的指定主题。当然,经过这些年,古早味已经不仅仅是台湾的代名词,也如同小清新、小确幸一般,深入各媒体的用语,成为精神面上某种回顾以往的历史怀旧之情的符号,深刻在各个人的语汇之中。


▲古早味,闽南语形容旧时的味道


每次回台湾,总觉得除了古早味,台湾的进化仿佛被以胶卷回放的方式不断的回溯以往,许多五六十年代的符号大量应用在餐饮、民宿。连追逐韩日版服装,号称走在年轻人文化最前沿的五分埔、西门町,也大量冒出仿旧的服饰。甚至所谓的九零后,也欣然地接受所谓的复古流行,即使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最新的动漫或艺人资讯。


这种不断回归的社会气氛有人解释说,因为面临对台湾未来的不定性及毗邻大陆经济竞争下的逃避心态而产生。台湾孤悬太平洋一角,国际情势险峻、社会不定性隐隐沸腾,所以大量回顾旧时代的美好成了人心所趋。


但事实上,也因为这种对旧时代的怀念而促发了人心的自省,尤其反馈在文化上,不止日据时代诞生的本土文学被大量汲取,台湾战后大量萌发的台语文学、新电影运动及古典民谣都成了现今文化人的养分,不断茁壮。所以啊,你到台湾,可以在台北诚品看到文创品牌以手作方式复苏老时代的书包、香皂、皮鞋,在台南可以看到老宅复旧的文化民宿及复古美食,在花莲可以看到固守百年家业的年轻人,在最北端的基隆崁仔顶,甚至可以在午夜时刻遇见悬挂着百年招牌的渔市传承人,如同一般渔夫行走于漉湿反光的路道上叫卖鱼货。


与其说是缅怀旧时光阴的眷恋,不如说这是又一次台湾文艺复兴的好时光。


文艺复兴在西元1400年发生,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怀念已经成了当时学者的标杆,凡是古典都是不能被超越的美好,学者在古典典籍中寻求真理的学习,艺术家在单纯几何的描述中成就最简单的描述。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的大卫像被誉为千古人体最完美的形貌,但米开朗基罗却说“我只是把石头中的大卫解放出来罢了!”


相较于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出世,文艺复兴是偏于入世的,也因为有了文艺复兴,才有机会让人们反思自身的存在意义。藉古观今,历经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才有机会打开了后来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这状况和如今的台湾极度相似。人们以更入世的精神面思考旧时代的意义,除了反归复旧模仿外,也试图开启以古典时代为主的思想基本面,成就更丰富的内涵,所以对“人本、人权”的尊重推动了现今台湾社会运动的勃发。


有趣的是,相邻台湾的日本,似乎也正以比较温柔的姿态反归,其古典时代的憧憬,就落在1926年到1989年的昭和时代。


石田衣良的西口池袋系列文学获得大众化的欢迎反响,其故事年代就设定在昭和刚结束不久的1990年。当时日本经济泡沫化造成社会气氛的不稳定性,成为故事主人翁的叛逆背景。而这部小说被宫藤官九郎改编成电视剧,在2000年播出,造成极高的收视率。


喜爱旧时代的宫藤官九郎接下来至今的许多作品,诸多与昭和时代有关。最知名的《海女》以日本311地震后的背景,藉由回顾昭和年代的元素不断反复出现,抚慰日本人心,使得2013年的日本社会出现大量的昭和时代模仿效应。同样地,也成为影响至今深远的复古文化。如今日本在电视剧上极受欢迎的类型,相当比例的都是昭和年代的怀旧题材。NHK的晨间剧不断反复地切入该主题,《花子与安妮》(花子とアン)、《多谢款待》(ごちそうさん)等类型重复出现,收视率却远高不下,连TBS六十周年台庆的大戏《天皇的御厨》(天皇の料理番)都是这类昭和的题材。


▲NHK晨间剧《花子与安妮》创下高收视率


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类作家的作品不同,现今日本人对昭和年代的感受性是浪漫的,并不带有悲剧性。在东京浅草寺的小巷弄内,稻本纯一郎将原本作为食堂的空间改装,开设了“东京萤堂古物店”。他搜集修复大量昭和年代的古物,在他的小店里,随时都有年轻情侣穿着和服正装聚会。


其实在没开设古物店前,每年樱花季他都会与一群爱好昭和年代的友人,穿着昭和初期的和服共聚赏樱。也因为对昭和事物的执迷,才导致他开设了这家古物店。如同稻本纯一郎这样喜爱昭和年代的人口正不断增涨,不但餐厅保留旧时代的姿态,许多昭和主题博物馆不断展开,玩具扭蛋出现了昭和风,动漫题材也大量取材,AKB48单曲“心のプラカード”也模仿昭和年代的偶像,甚至连手机app都出现了“昭和駄菓子屋物語”这样单纯的怀旧游戏。


纵归起来,台湾与日本这两个地理位置接近、都属海岛型的地方,为什么几乎是同时地发展出文艺复兴的气氛?


地理位置来说,两个地方都属于海岛,且腹地不大,重点是邻近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快速之下,对这两个地方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无论对人民还是政府,都产生了极大的无力感。


其次,日本于1945年战败,进入战后的疗伤期,但同时也很快速地发展经济。几乎是同时,台湾也从光复后历经了一段集权主义式的白色恐怖灰色时代,但没多久也已十大建设为手段,将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开拓全球代工市场,将台湾的经济快速复苏。八零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到极盛期,股票破万点,当时还有一句台语“台湾钱淹脚目”(意为台湾钱多到淹没脚踝)来形容当时的台湾经济盛况!与此同时,日本经济早已发展到极盛,日本国际性电子品牌进军世界,为日本带来大量外贸收入,这时候的台湾与日本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风景。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台湾也跌入经济谷底,几乎是同时的惨淡。直至今日,在全球市场的转移下,人民币不断强势,台币、日元贬值,台湾与日本在本地市场狭小及以外贸为基础的经济受阻下,人民生活压力变大。这时候,经济趋缓的社会,人们唯一的出口只能寄托于大量的精神层面,日本的昭和年代怀旧及台湾旧时光的依恋就此产生。


如同文艺复兴时代对古典希腊罗马年代毫无保留的眷恋,台湾与日本在蒙受压力的社会氛围下诞生了第二次的文艺复兴。这种入世的着迷诞生了大量的文化积累,也丰富了文化底层的积蕴。这种持续的沉湎之下,定会逐渐反生出更激烈的反动,无论在文化或是政治上,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我却乐见这种变化,在太平盛世、财富快速积累之际,人们并不会将更多的精神面着重在非物质欲望上。相反的,荆棘的路上更会开出耀眼的花朵,即使是必须经过流血的灌溉;这也是一种人类必然经过的开化时期。如今的中国大陆也逐渐往这条看似艰辛实则璀璨的文化积累路程迈进,我相信,这正是未来,精彩绝伦的后中国文化积累的前导。



本文原标题《台湾与日本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作者:王翎芳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旅游观察家及作家,美食时尚达人,腾讯旅游微博台湾宣传大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6:10 AM , Processed in 0.0633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