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39|回复: 3

[军事] 抗战 · 装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9-28 12:52 PM 编辑

邰丰顺/澎湃防务特约撰稿人

2015-07-13 17:25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多项之最:开始时间最早(1931年9月18日)、持续时间最长(14年)、为各个同盟国抗击日军数量最多(抗击日军达60万以上)、伤亡最惨重(3500万之巨)……为最终战胜法西斯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纪念70年前那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战争,本栏目今起推出“抗战70周年之军事装备篇”系列文章,从几个特殊的角度回顾和观察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第一篇先从侵华日军手上的“枪”开始。

一提起抗战时期日军步兵的装备,很容易让人想起“王八盒子”、“三八大盖”、 “歪把子”、“鸡脖子”等感情色彩强烈而又生动形象的绰号。但为什么日军步兵的手枪叫“王八盒子”,而制式步枪又有“三八大盖”这么奇特的叫法呢?
1 手枪
作为侵华日军中使用装备的制式手枪,“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这个名称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提起它的绰号“王八盒子”,那几乎是无人不知。
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和皮质枪套。
为了携带更多的手枪弹药和备份撞针,该枪的皮质枪套在盖子的设计上动了不少脑筋,远远看去和乌龟壳很类似。为了表达对日军制式手枪的仇恨与憎恶,中国老百姓便用“王八盒子”这一贬义词戏称之,由此得名。
抗战剧《亮剑》中,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手中拿的就是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
枪套盖子合上时,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套确实和王八盖子高度形似。
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是为了解决当时日军没有统一制式手枪的问题,同时也为了简化加工工艺,便于大规模生产,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在南部陆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由于该枪采用了类似德国鲁格P08手枪的外形设计,所以该枪的指向性较好;特别是其将近200mm的长枪管,保证了较好的瞄准精度。
德国鲁格P08式手枪。
相比之下,该枪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时常为后人道。如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导致射击时容易折断并且经常造成卡壳,甚至连自杀也时有出错。结果是,备份撞针的大量生产,每个皮质手枪套中都有一个专门装备份撞针的小暗格。
与此同时,由于还存在弹匣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射击时弹夹易脱落,8毫米口径的手枪弹穿透力极差等一系列问题,也就不难理解在抗战中即使八路军武器奇缺也很少使用该枪的原因。“王八盒子”最终随着日军投降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2 步枪
作为抗战时期日军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武器,明治三八式6.5毫米步枪是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由日本设计师友坂成章在他自己设计的三零式6.5毫米步枪(“金钩步枪”)基础上改型而成的。针对日俄战争期间三零式步枪暴露出来的问题,三八式在可靠性、简便性,以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简易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八式步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七大部分组成,较三零式最大的外观改变就是增加了能随枪机前后移动的拱形防尘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气候湿润,加之没有大的平原,山地多,植被覆盖好,所以本土很少起沙尘。而中国的东北、华北风沙较大,尤其是从黄土高原上吹来的宛如面粉般的细尘,从密封不严的日本武器开口中穿入枪膛,经常造成卡壳。所以,三八式步枪特别加装了拱形防尘盖,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之心。而“三八大盖”的得名,便是源于这个枪机上加装的拱形防尘盖和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
三八式步枪机匣上刻有的“三八式”字样。
左右两侧都是三八式步枪,右侧的枪机上安装了防尘盖,左侧的枪机上未安装防尘盖,在实战中未安装防尘盖的三八式步枪也可正常使用,只是灰尘较易进入枪机内,从而造成使用故障 。
三八式步枪防尘盖细节,此时枪机正处于拉开状态。
三八式步枪,此时枪机已经打开,防尘盖已随枪机一起拉到后方,可以向固定弹仓内装填子弹。
三八式步枪全长1275毫米,重3.9公斤,5发固定弹仓,初速762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460米。
同时它的口径是最小的,仅6.5毫米。由于三八式步枪具有独特的长枪管和小口径的特点,所以该枪的子弹初速高,飞行稳定,后坐力小,精度好,单兵携带的弹药基数大。
一直以来,国内的主流观点包括影视作品都认为,过小的口径导致该枪杀伤力低,只要不命中要害部位,很难造成重伤。不过,根据美军的一份报告,由于6.5毫米子弹的材质和加工工艺,射入的枪弹较易在体内破碎,对人体组织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在《陆军铁帽物语》中曾记录了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陆军少将(特晋)头戴锃光发亮的钢盔,在向前来采访的日本记者摆拍造型时,被国军老兵远距离一枪击中胸部而丧命。
美军关于三八式步枪6.5毫米步枪弹威力实验图集。
而与同一时代其他国家的步枪相比,三八式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步枪长度最长的一款,如果加上500毫米的三零式刺刀,整枪长度超过1.5米,十分适合近距离的白刃战,然而在二战期间,由于能利用枪弹发射后气体自动完成上弹和退弹动作的半自动武器和自动武器出现在战场上,白刃战已经很少出现在除中国战场以外的其他战场上。但既便如此,三八式步枪作为一款中规中矩的步枪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日军战败,大量的三八式步枪留在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一起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并且作为民兵用枪,也一直使用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民兵代表射击表演,民兵模范吕其喜一家三口的合影,中间和右侧民兵已经装备了7.62毫米半自动步枪,而左侧的吕其喜使用的正是三八式步枪。
3 机枪-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6.5毫米轻机枪因于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即1922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作为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装备的轻机枪,该枪有多个世界上的首创。
首先,独特的供弹模式。该型轻机枪采用了一个能从上面装入6个弹夹(合计30发枪弹)、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从理论上说,只要能持续不断的往这个“漏斗”里压上子弹,就能一直保持射击火力。这一设计在当时所有参战国中绝无仅有。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装弹机是开放式的,很容易进入灰尘和其他杂质,所以使用可靠性一直不高。此外,为了保证该枪枪机后坐提供的动能退壳,装填进枪内的子弹必须用润滑油润滑,否则容易退壳不畅。但由于使用了润滑油,反而将战场上的污物粘在子弹上被带入枪管内,更容易造成射击故障。
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在这个装弹机的前面,装有一个带弹簧轴的压弹盖板,当要向装弹机中装入枪弹时,先向前上方扳开压弹盖板,接着向装弹机中放入6个弹夹,然后扳回压弹盖板,使装弹机中的枪弹被盖板压住。
其次,弹药的通用性。日本陆军考虑了一线步兵在战斗中使用弹药的方便性问题,要求使用与步枪一样的弹药和供弹具。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简化了工厂生产特别是弹药包装方面的环节。
大正十一式6.5毫米轻机枪及其子弹,该型子弹与三八式步枪通用。
日军6.5毫米步枪子弹及弹夹。
最后,该枪是当时所有参战国轻机枪中最怪异的结构布局。由于在设计之初,日本军方对该枪有弹药装填和后勤保障便捷的要求,所以该枪在设计和外形制造上统统围绕着军方的要求。因此,该枪采用了为数不多的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重心明显偏左的“歪把子”,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要有一个向右正枪的力,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射弹会越来越偏左。
总体而言,“歪把子”是一挺独具特色的机枪,但并非一挺优秀的机枪。作为补充,日军还研制了弹匣供弹的九六式6.5毫米轻机枪(因小口径枪弹威力不足),又设计生产了7.7毫米的九九式轻机枪。抗日战争中,这三种轻机枪一直出现,日军使用到了投降为止。而我军则一直使用到了抗美援朝期间。
4 机枪-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帝国陆军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也是侵华日军步兵的压制性武器。九二式重机枪以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为蓝图,于昭和天皇七年(1932年)在三年式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年2592年,因此将该枪定名为九二式。同样由于该枪的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像极了鸡脖子,因此得名“鸡脖子”重机枪。
弹板装填中的三年式重机枪。
三年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相比三年式重机枪除了口径由6.5毫米增大到7.7毫米,尾部的射击把手也由框式改为折叠式。同时,九二式重机枪由于采用的是空气制冷的原理,在枪管上增加散热片以利持续射击,但也正是由于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整枪重量达到了55.3公斤,甚至超过了水冷式的马克沁机枪。枪身的重量虽然增加了不少,但相比水冷机枪减少了水箱的保障,从而提高了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在当时,气冷式取代水冷式是世界的趋势。
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九二式重机枪射击把手。
马克沁式水冷机枪。
在供弹方式上,九二式采取了金属板式供弹,30发的弹板供弹火力持续能力上略显不足。但子弹固定性良好,卡壳情况大为减少,且弹板利于存储运输,比链式弹链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正是由于弹板供弹,造成了九二式重机枪的射速和同时代的其他重机枪相比明显偏小,实际射速只有250发/分钟,与同时代的德国MG42通用机枪的1200发/分钟的射速相比,差距明显。加之弹板的自身重量较大,对士兵的行军携带负担较大。不过,尽管九二式重机枪的射速较慢,但相对而言该枪的射击精度却大为提高,是所有交战国中精度最高的重机枪,据称日军试射时射手在二百米上上靶率为七成。
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30发弹板。
德国MG42通用机枪。
归纳起来,抗战初期日军装备的枪械,无论是哪一种类的枪械,都极其重视枪械射击的精准度。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则不及。由于对精准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导致了日军的武器结构复杂,外观怪异,故障率高,携行不便等缺点。因此抗日战场上时常可见极其不协调的一幕:平均身高1.60米的日军士兵端着超过1.5米的三八式步枪冲锋,扛着超过55公斤的九二式重机枪行军。此外,当时的日军由于极度信仰“武士道”精神,对于近身白刃战非常推崇,“唯意志”情况严重。作为步兵随身配备的三八式步枪,在设计的初期就是为了能够成为白刃战的利器,甚至为“歪把子”轻机枪都配备了刺刀。
归根到底,日军当时的枪械装备也正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偏执特性的一种外部体现。这种偏执体现在武器设计中就是不讲均衡,为了一个目标可以置其他的一切不顾,甚至包括武器设计者和使用者自己的身家性命。最终,勇顽强的中国人民用缴获的“枪”赶走了造“枪”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邰丰顺/澎湃防务特约撰稿人

2015-07-29 09:44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半自动和自动武器的发展,单兵间以拼刺对决的白刃战机会相对减少。但在70多年前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中国战场上,却不断出现中日两国军人无数次通过“刺刀见红”、“刀剑对决”等白刃战的方式一决胜负的场景。从世界战争史来看,这是十分罕见的。
日军手绘画本中描写台儿庄血腥的白刃战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适合大规模装备自动武器,包括冲锋枪、突击步枪等,节约弹药也是重要考量(日军二战制造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日军把士兵个人的“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强调进攻精神,认为唯有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甚至多次在日军的《步兵操典》中有所提及,如1909年修改的《步兵操典》中提及“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袭”;1932年的《步兵操典》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于物质的威力之上”。
此外,日本多次国内外的战争经验表明,白刃战取得过战斗的局部优势。因此,白刃战致胜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铳剑术(既日式刺刀拼杀技术)也作为日本陆军的主要战斗技术曾加以重点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日军在其他战场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只在中国战场采用这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实乃藐视中国军人武器不行。
日军在1935年研制的“百式冲锋枪”,定型后总共生产了1万余支,远低于三八式步枪300余万支的产量
日军对白刃作战近乎偏执的观念,造成了世界上唯一能够上刺刀的96式轻机枪诞生
德国在二战后期设计生产的STG44突击步枪,该枪的设计理念是当时日方设计人员所根本不具备的
全面抗战初期(1937年)的中国,国民政府只是一个形式上统一的中央政府,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更别提国防工业体系。全国范围内的武器装备也杂乱无章、不成体系。虽然国内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军阀从欧美国家进口了性能先进的冲锋枪、半自动手枪等,国民政府的军工厂也有部分仿制,但不论进口还是自制武器数量都无法满足抗战初期的消耗量,因而无法以绝对优势遏制白刃战的发生。
从德国进口的MP18冲锋枪
中国地方部队装备的美国汤姆森冲锋枪
在当时的战场上,无论是身体素质、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日军皆占优。仅举一例,日军当时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加上刺刀后的长度超过1.5米,居世界第一。所以,在抗战初期的白刃战中,一个日军士兵“单挑”三到五个中国士兵的场景时常出现。据相关资料记录,抗战期间牺牲在日军刺刀下级别最高的中国军官是国民党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中将,他在与日军的遭遇战中被刺中腹部而壮烈殉国。
穿戴护具齐全的日军正在使用木枪练习刺杀
日军的30式刺刀作为抗战时的制式刺刀,长度超过当时国军刺刀;在三八式步枪安装30式刺刀之后,长度超国军10厘米以上,因而从心理上就占有优势
手持三八式步枪站岗的日军士兵,从图中可以看出,加装了30式刺刀之后,三八式步枪的长度已经超过了日军士兵的身高
不过,凭借自己的智慧,中国军民在同日军的战斗中不断寻找提高白刃战的能力和方法。1933年,国民党29军大刀队在旅长赵登禹率领下突袭日军宿营地,他们首先利用手榴弹狂袭敌营造成大乱,随后挥舞大刀冲入,砍杀数百日寇。西北军大刀队由此一战成名,大刀也迅速成为中国军民杀敌利器的象征。
正在练习刀法的29军大刀队
除了大刀,红缨枪在白刃战中也收得奇效,优点颇多:枪身前端有一束红樱,可以防止枪头刺中人体后血顺着枪杆流下以致枪身湿滑,无法握持发力;枪杆由白蜡树杆制成,韧度极佳;枪头为铁制枪头,易于打造;长度2米左右,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步枪有长度优势;相较于大刀大幅度挥舞,红缨枪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人数上我方占优时与日军进行白刃战,更有利于发挥红缨枪特有的威力。在1939年长生口战斗中,八路军叶成焕第772团就利用红缨枪在白刃战中大破日军,“八路的长剑厉害。”一名受伤的日军俘虏后来心有余悸地供称。
装备红缨枪的根据地民兵
必须承认,大刀和红缨枪等冷兵器的使用只是解决一时拼刺装备的短缺,面对日军的刺刀局限仍然明显。随着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国际援助开始进入中国,国民政府的兵工厂也进入到战时状态,开足马力生产军事装备。有史料记载的国民党正规军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刀进行的白刃战发生于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此后军中不再装备大刀之类的冷兵器。而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因大量缴获拼刺护具和刺刀,为开展拼刺训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部队的拼刺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正在使用日军刺杀护具进行刺杀训练的八路军战士
大量装备三八式步枪和30式刺刀的八路军战士,正在使用他们手中装备进行刺杀训练
装备30式刺刀和三八式步枪的民兵
进入抗战后期,日军高层所笃信的“白刃战致胜”观念仍然顽固,但新补充的新兵却因缺乏足够的训练而致拼刺技术明显下滑。现实的情况是,日军士兵端着三八式步枪和30式刺刀,面对手持英制“斯登”冲锋枪和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国军士兵时,已经完全失去了发动白刃战的机会。而在面对拼刺装备和拼刺技术极大改善的人民军队时,也失去了抗战初期的优势。
1944年8月中旬,八路军鲁中军区某部在与日军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抢占附近无名高地的战斗中,日军第5中队与我军1团1营1连在河滩上展开白刃战。据当时参战指战员回忆,“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敌人,只一个对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邰丰顺/澎湃防务特约撰稿人

2015-08-26 18:05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在早期的抗日战场上,曾出现过极富戏剧性的现象:德国制式装备及相关的仿制型号大量出现在战场上,用以抵御法西斯同盟国日本的侵华行径。这些在当时技术领先的装备缩小了中国军队与号称世界一流日本军队间的差距,为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20-30年代,一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进口工业战略原料。同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内有军阀割据、外有日寇觊觎”的不利局面,急需打造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由此,中德于1934年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德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工业品,中国则以钨、锑等战略原料和农产品来支付货款。但随着30年代中后期日德同盟的形成,中德条约于1938年终止。
德式装备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如何?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思考?
抗战初期,装备德式武器的中央军接受检阅。
中正式步枪
德国毛瑟系列步枪,一直都是中国步枪学习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初,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国民政府开始尝试统一武器制式。1932年,在进口德国98k毛瑟步枪及其所使用的弹药基础上,国民政府以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并作为政府军的制式步枪。1935年8月,仿制成功的新枪被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取蒋介石本名)。
相较于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步枪弹,中正式步枪7.92毫米毛瑟枪弹威力巨大。不过,中正式步枪在射击精确度和整枪长度(白刃战优势)上略逊。
这些区别与日德两军迥异的作战理念不无联系。相较于日军强调“精神力量”步兵突击作战,德军主要依靠强大的火力以及快速机械化突击力的“闪电战”。同时,由于大量装备了MP38/MP40冲锋枪,在战斗过程中也很少凭借“拼刺刀”的方式来进行白刃战。
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中正式步枪总产量只有40万支左右,这一数量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式枪”。
毛瑟98k步枪
中正式步枪
二战期间性能优良的冲锋枪,轻机枪大量装备,减少了双方白刃战的机会。同时,欧美军事强国的白刃战也很少强调刺刀对决。即使发生白刃战,“简单粗暴”的枪托砸,铁铲砍是更便捷的一种方式。
“盒子炮”自动手枪
毛瑟C96手枪,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可一提起“驳壳枪”、“盒子炮”,那几乎家喻户晓。
该枪是毛瑟厂在1895年底取得专利进而正式生产的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20世纪初,国民政府、各地军阀、地主武装通过不同渠道向德国毛瑟公司购买了总计近40万把,占到其总产量的一半。
由于该枪枪套是木盒结构,可以倒装在握柄后作抵肩精确射击,加之该枪近距离射击时威力巨大,给对手心理和生理造成极大伤害,因此有了“盒子炮”的名称。而“盒子”的英文译音和“驳壳”又非常相似,因此也得名“驳壳枪”。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装备和使用C96手枪。究其原因在于,该枪在射击时后坐力过大,枪口上跳明显;而作为手枪的C96尺寸也过大,不便携带。但在中国战场,使用者有了变通,将枪身放平或者倾斜一定角度之后枪口上跳变成了平面扫射;至于尺寸过大导致携行不便的问题,聪明的使用者在去除木质枪套磨平准星之后,插在腰带间,使用时可突然从腰带处拔出,给对手以出乎意料的一击。
因此,毛瑟C96不仅大量装备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中共敌后抗日武装和特工部队也都非常青睐。实际上,该手枪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是被当成冲锋枪在使用,也成为在华德式武器中为数不多的“长寿将军”,一直使用至上世纪70年代。
使用弹夹向固定式弹匣内装弹的毛瑟手枪
使用20发可拆卸弹匣的毛瑟手枪
在淞沪战场上使用毛瑟手枪射击的军官
毛瑟手枪木质枪套倒装在握把之后就变成了可抵肩射击的冲锋枪
民24式木柄手榴弹
民24式木柄手榴弹是仿制德国陆军一战至二战期间一直装备使用的M24型手榴弹。该手榴弹采用长木柄设计,即便是卧姿也有很远的投掷距离,比卵形手榴弹投掷距离高出将近30%。同时,长柄设计还能很好地防止手榴弹弹跳。相比同一时期日军97式卵式手榴弹,民24手榴弹另一大优势在于,可以采用集束的方式使用,增加爆破威力。
长木柄的设计同样存在弊端。如造成了手榴弹的尺寸较大,单兵携带数量有限。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3000万枚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大都是M24型柄式手榴弹或其仿制和改进型。常德会战中,74军炮兵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14颗M24手榴弹炸死日军70多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大约40万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
值得一提的是,该型手榴弹的经典外形一直为人民军队制式手榴弹所借鉴,并且沿用至今。
日军97式手榴弹
头戴M35头盔,投掷民24式手榴弹的德械师士兵。
集束手榴弹
M35头盔
M35头盔于1935年批量生产,德军没有在第一时间装备的直接原因是接到了大批出口订单,其中就有来自国民政府的订单。
截至1936年,中国总共从德国进口了31.5万顶M35型钢盔,其识别特征是国军钢盔上均镶有一枚青天白日徽。此盔保护了无数国军将士免受伤亡。不过,相较于近300万陆军士兵来说,这31.5万顶头盔实在数量太少。只有早期完成德式整训的步兵师和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士兵才有配备。而在其他部队中,只有担负突击的敢死队、火力压制的轻重机枪手才有资格佩戴使用。
出口中国的M35头盔上明显的青天白日徽标志
头戴德式M35钢盔的中国士兵
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SFH18式重型榴弹炮是德军步兵师重型支援火炮,持续生产并一直使用到德国战败为止。
中国引进德国SFH18式重型榴弹炮的背后,有着颇多不为人知的内幕。上世纪30年代,中国极端缺乏重炮,且无制造能力。国民政府于1934年从德国进口了第一批共计24门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150毫米榴弹炮。国军提出的射程要求是15公里,而德军自己装备30倍口径SFH18的射程只有13公里,无法达到要求。于是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中国设计制造了32倍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
1936年,订购的24门火炮来到中国,国民政府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械化重炮团(炮10团)。多次实弹测试和演习都证明,150毫米榴弹炮的精度高、杀伤威力大。遂在同年又订购多门150毫米榴弹炮。不过,据1937年底接收人员回忆,这批火炮中有一些明显使用过,炮身上甚至还标有德军的番号。德国军火商这次难道要砸自己的牌子?
原来,1937年接近完成生产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日本通过外交渠道要求同盟国德国不得交付这批重炮。最终,在德国政府内部同情中国的官员和莱茵金属公司多方努力下,从交付给德军的火炮中抽调了20门,连夜装船运送到中国,算作抗战爆发前就已经完成交付。这44门火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机械化重炮,在当时也属于国际一流水平,威力和精度均领先日本装备。
该火炮的实战威力在1937年淞沪抗战中得以体现。国军首先以150毫米重炮向日军各据点猛烈开火,重炮弹纷纷落在日军的据点上,炮弹着弹点附近连机枪的枪管都被炸成扭曲的钢条。在国军炮兵和步兵的猛击下,日军遭受相当的伤亡。当天就收复之前丢失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八字桥并且深入虹口日租界,首战告捷。不过,令人感慨的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能够供200余万国军使用的150毫米级重型火炮也就只有这区区几十门。
SFH18式150毫米榴弹炮
1944年滇西远征军攻打松山时,炮兵10团的sFH18正在猛烈炮击日军。
先进装备背后的反思
抗战初期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德式装备,其高质量和技术先进性给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抵御日寇的侵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毛瑟C96手枪和民24式手榴弹甚至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军民反抗日寇侵略的典型象征。除了以上较为人熟知的装备之外,国民政府还曾引进过部分空军轰炸机和攻击机,以及坦克装甲车辆。
不过,当时在世界上技术领先、工艺精湛的德式装备为何不足以彻底扭转抗战初期急速恶化的战局呢?
除了进口数量远远不足难以进行全面普及,进而无法产生改变局势的战斗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德式军事装备设计理念背后的决定因素——战略思维。德式武器装备是与德国“闪电战”相辅相成的,如成建制地投入到大规模城市攻防战中,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的。这一点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甚至在随后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都一一得到印证。
至此,历史再一次证明,简单依靠外购先进武器来实现装备现代化,甚至谋求战斗力的脱胎换骨是行不通的。
由于当时的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导致仿制生产数量严重不足,无法补充巨大的战争消耗,最终德式武器大量损耗,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绝大部分的德式装备已经在中国难觅踪迹。
亨克尔111轰炸机早期型号曾有8架在中国空军服役,(2架作为零拆机用,实际使用的仅有6架)。抗战爆发进驻汉口机场,有三架亨克尔111出动轰炸在长江的日舰,一架被击落,另两架分别飞往常州和南京,至1937年底只剩一架亨克尔111。图为出击轰炸在长江日舰的油画
国民政府在1936年左右由驻香港德国商行购入了12架Hs123型。图为列队的HS123飞机
作为战斗攻击机的Hs123在马当要塞保卫战中攻击长江上的日舰,并且在此之后多次参加空战。然而,由于受限于飞机性能和飞行训练不足等原因,一直都没有战果。至1940年底,剩余的HS123飞机被编入四川空军初级学校作为教练机使用。图为HS123飞机的挂载炸弹方案
1937年初春,国民政府从德国购买了17辆I号A型坦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8 08: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1:19 PM , Processed in 0.0910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