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1|回复: 0

[休闲时尚] 这些冷知识,知道了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6 07: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9-26 06:30 AM 编辑

原创 2015-09-26 刘悠翔 南方周末

image.jpeg
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沈宇每天都要在床上读两三个小时书,“300页以下、二三十万字的,应该看得完。” (沈宇供图/图)

豆瓣大神沈宇,标记已读的书籍超过5000种;诗词达人高晓东,在知乎上回答了几百道诗词专业问题;曲玮玮在知乎上仅回答了27个问题,粉丝数量接近1.5万,她回答最著名的一题是“在中国做女人是怎样一种体验”。但他们有共同的疑惑:我们拥有这些冷知识,拿来有什么用?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我知道》众多选手中,沈宇在舞台上被柳岩评价为“蔫”,随时要哭的样子。一旦开始比赛,他却能顺口答出大理寺卿、《吾国与吾民》、《理智与情感》,节目导师郭敬明感叹自己这位爱将“高人不露相,知识面非常非常广”。

沈宇就是豆瓣上的藤原琉璃君,这个网络ID远比他本人知名。进入豆瓣10年来,藤原琉璃君标记的读书量常年位居全网前五名,因此沈宇参加《我知道》的名号是“读书破万卷”。事实上,在豆瓣上,沈宇标记已读的书籍超过5000种。

许多像沈宇这样的网络知识大神在第二季《我知道》捉对厮杀。这些网络知名ID大多是首次在电视真人秀中亮出本尊,令豆瓣、知乎、果壳、贴吧的拥趸们欢呼不已——在此之前,这些知识类网站早就互相较劲。网上曾流传过这些网站的鄙视链(“玩××的看不起玩××的”),版本多种多样,各方网友都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的网站高居鄙视链顶端。在他们眼中,《我知道》的赛场是“大神”们一决高下的地方。

然而,大神们却相见恨晚。在选手微信群里,《我知道》选手、知乎用户“懒人发电厂001号厂长”熊秋悦“鞠躬尽瘁地给小伙伴们配CP”。

节目录制之余,大家还在微信群举办高仿版《我知道》,全员玩起了Cosplay:出题的选手把答案发给一位选手扮演的主考官“艾诚”,参赛选手通过摇骰子决定答题顺序,观战的人则扮演王刚、郭敬明和柳岩,接受选手求助并点评。

“遇到争议时,‘艾诚’会呼叫:导演导演,这个地方要怎么处理?还会有人说,南周南周,你们的机器停一下;现场工作人员补下妆。我们这帮人还是蛮有怪咖那种劲的。”熊秋悦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读书就是“入坑”

沈宇被众多“大神”公推知识面最广的。初赛中,他击败绰号“查字典”的警察选手,主持人艾诚感叹:“你究竟读了多少书啊?”

一年中大多数时间,沈宇每天都要在床上读两三个小时书,“300页以下、二三十万字的,应该看得完。”

豆瓣是沈宇书单的重要来源。他不是照搬豆瓣的好评图书,而是先筛选一批ID作为参考。“看到感兴趣的书,我先点进去看到底是谁读过,再通过这个人读过些什么书来判断这个人靠谱不靠谱。”沈宇觉得,这批ID就像买手店,“豆瓣评分不重要,反而某些靠谱ID的评价比较重要。”

拥有两万多豆瓣粉丝的沈宇也是许多人的“买手”。他把读书比喻成“入坑”,他“先替更多的人跳进不同的坑,然后告诉他们,这几个坑还值得跳。我的成就感就是从这里来的。”

“大神”皆非速成。

知乎上的“诗词达人”高晓东出身教师家庭,从小就是书痴。他高中时已经通读金庸,其中150多万字的《鹿鼎记》读了三四遍。家里为了防止他读闲书影响高考,实行经济封锁。高晓东没钱买纸质书,就用电子词典、MP3、MP4读小说。一部网络长篇小说《新宋》,高晓东是用只能显示3行字的MP3读完的。

文理分科,高晓东迫于家长的压力选择理工科。很多时候他连课也不听,每天都花很长的时间读“闲书”,高考考入山西太原一所普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了大学,高晓东每天晚上抽一两个小时,啃《四书章句集注》。

当时高晓东正学写格律诗,发现自己阅读竖排繁体字有障碍,就刻意磨自己。他拿着词典,一个字一个字查着读,一个学期通完《四书章句集注》,高晓东再读其他古籍,顿觉轻快。

2009年,高晓东与几个年龄相近的朋友在百度贴吧办诗社。“前辈南华出主意说叫‘八幡’,每人认领一个颜色,我是紫幡。”于是高晓东注册了ID“春幡凝夜紫”。“‘春幡’是有这么一个东西,‘凝夜紫’来自李贺的‘塞上燕脂凝夜紫’,因为我写东西很大的根基是李贺。”高晓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3年底接触知乎时,高晓东写诗已经基本定型,在贴吧里也成了前辈。

进入知乎,高晓东很失望,“当时知乎的诗词领域乱七八糟,基本上没有专业的人在答题,问题也都是‘有哪些含有”我“字的诗句?’‘你见过的最豪迈的诗是什么?’”

“我当时就感觉不满意,想把知乎的诗词领域给救过来。”高晓东注册了知乎ID“夜小紫”。2014年1月,夜小紫回答“《红楼梦》的诗词水平到底怎样”,从此开始了整整一年的诗词对口答题。到了4月,夜小紫吐槽古风歌词的回答一日收获千赞。“现在的知乎用户有三千多万;当时好像才几百万,出一个千赞是很难的事”。高晓东难掩骄傲,“那个答案奠定了我在诗词圈内的话语权,说话别人肯听那种。”

高晓东答题专挑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或者有建设性的。“有人问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你可以从这个里面点出宋初严羽那一派人和晚唐那一派人之间理念的区别。这种题切入点很大众,但是答了之后可以生发到一个很深的地步,是我最喜欢的。”

高晓东答得最慢的题要花一两天。“这类问题通常比较专业,比如问‘思无邪’是什么意思,需要查很多很多资料,完了还要自己消化,还要得出最优解,这种是特别花时间的。最不花时间的反而是那种长篇吐槽,不需要动什么脑子,只要写得有趣就好。”

2、居然这些东西是有用的

2015年8月28日,录制全国六强赛的前一天,几位“网络大神”重聚选手村,大家闲谈的话题是:我们拥有这些冷知识,拿来有什么用?

“我有时候会被网络困扰,觉得刷了好久的网,好像一无所获。但是有时候好像又因此知道了很多东西。”张媛媛至今处在这样的纠结状态,“但是在《我知道》这个舞台,居然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就是凯文·凯利《失控》里面的观点,你看到自然界是如此的杂乱无章,好像一切都是汹涌澎湃、杂乱无序,但实际上这种无序里面是蕴含了有序,蕴含了道义。”

与沈宇同在郭敬明战队的张媛媛是译林出版社法国文学编辑,她在工作中常常用到豆瓣。

张媛媛是《追忆似水年华》徐和瑾译本的责任编辑,她至今会在豆瓣相关词条下做维护,解答读书论坛和小组里的读者提问。2012年,张媛媛在豆瓣上发现了留学日本京都的青年女作家苏枕书,译笔很好。相谈过后,张媛媛邀请苏枕书翻译《东京爱情故事》。

张媛媛还联系尚雯婕翻译过法语小说。图书出版后,签售消息在豆瓣同城上海站放出,活动办得声势浩大,一天签了一千本。

在知乎上,高晓东则义务推介当代优秀诗词。“很多人会问当代诗词是不是真的完了?当代有哪些比较厉害的诗?我就给他们‘安利’一些当代诗人的诗作。”事后,高晓东在百度贴吧发现一个高中生写的诗,把他在知乎里面引用的几首诗打碎抄了一遍。“诗词圈好友说我是‘万恶之源’。但是如果没有我‘安利’的话,可能好多人根本读不到那些作品。”

高晓东想改变当代诗词的尴尬位置,至少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和爱好者投入创作。“毕竟你要有一个广泛的基数,你才能发展得更好”。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5年,高晓东辞去了此前在建筑公司的工作,与朋友创办影评自媒体。“公司的工程好像涉及省里一个高官,落马了,这一年来迟迟开不了工。所以,我后来才下决心把这个工作辞掉了。而电影应该会是未来几年比较活跃的行业,腾讯和阿里投入很多,今年暑期档出现了几部10亿20亿级别的电影,而且国产电影质量普遍比往年高,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写影评,高晓东同样从知乎上起步。由于他并非科班学习,很多方面需要从头学。高晓东用的仍然是学诗词的笨功夫——找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认识电影》和北大出版社的《世界电影史》,把教材里提到的经典电影挨个找来看。“之前像伯格曼、费里尼的老片子,我根本不会去碰。但是现在不行,要从头看电影史、抓一个脉络的话,必须把这几个人搞定。”

2015年8月27日,电影《刺客聂隐娘》在中国大陆首映,电影散场后高晓东连夜写了影评。他为此从头把中唐的历史脉络捋了一遍,发现了电影的隐晦之处。“以前我读唐宪宗削藩,很少从节度使的立场去看问题,比如魏博的几任节度使是怎么样传位的、它和附近藩镇之间的关系、公主的下嫁之类。”

在果壳网,ID“馒头老妖”陈晟也主持着一个填字游戏栏目。出一套题往往要花费七八个小时。“上一次七夕节的填字游戏,短期内有人得出答案。这时候我就突然感觉,虽然这个人我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人和我有一点默契,我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这个奇怪爱好的人。”

“结论是这些冷知识没什么用。但是回到本真的话,知识本身也让你快乐。”陈晟说。

3、“算什么红人”

第一季《我知道》四强选手高磊和杨薇早早加入了新选手的微信群。随着淘汰赛的推进,他们和第二季被淘汰的“大神”一起,给晋级选手当陪练。

“大神”的称呼是沈宇眼中的过眼云烟。几年前,许多新作者出书冠以“豆瓣红人”名号。“好多红人我都没有听说过,算什么红人,”他听说后偷笑。“过去大家看到的首页是一样的,现在分众化了,每个人的首页是根据你的广播、你关注的人的广播来的。”沈宇认为,豆瓣的偶像时代已经过去。

化学博士陈晟是果壳认证的“核心用户”,不过他认为核心与外围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范围都是一个狭窄领域,所以当你在某个领域算是核心的时候,换一个领域又变成你在接受别人的知识了。”

2014年,名声在外的陈晟受邀翻译译本英文科普书籍。“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范围一定是一个狭窄领域的,我对自己的化学专业有信心,但是涉及物理、通讯、电子计算机的时候,完全没信心了。”于是陈晟召唤其他果壳大神,组成9人翻译团队,团队成员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专业覆盖了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联合翻译200篇短文。

陈晟把果壳网戏称为理工科男女的“交友平台”:“果壳网的ID最多的来自中科院系统,医生、高校教师和一线企业员工也不少。想找哪方面的人都很方便,私下勾搭。”

初赛时,陈晟遭遇“百度答题狂”傅世玢。傅世玢2010年在贴吧答题时认识了苏哲伦和高磊,自诩“知识储备比他俩略高一些”。由于忙工作,傅世玢没能参加第一季《我知道》,结果目送这两位“吧友”杀入全国四强。第二季《我知道》,高磊向节目组力荐傅世玢参赛。对阵陈晟,傅世玢不仅轻松答出了领带打法“温莎结”,连典故出处温莎公爵的身世也掰扯得头头是道,陈晟听得张圆了嘴巴。

然而紧接着关于“淋巴结”的问题,傅世玢败下阵来。陈晟抓住机会清台,直呼“走运”。

同样在比赛中抓住机会清台的还有知乎达人曲玮玮。这位95后女生擅长写作,201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知乎上,曲玮玮创造了一项纪录,她仅回答了27个问题,粉丝数量却接近1.5万——知乎达人高晓东达到这个数字时,已经回答了数百个诗词领域专业问题。为曲玮玮涨粉最多的是她回答“在中国做女人是怎样一种体验”。曲玮玮讲了7个她和身边朋友的小段子,很快收获了近7000个赞同。

曲玮玮回答的其他问题也大多跟情感相关,因为她把这当做文学创作的热身运动。对于网友的买账,她觉得理所应当:“这里能够包容万象,你抖机灵大家点赞,专业的答案也有它的一席之地,而我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一部分。这是我用了漫长的时间去经历的,不能用题目的量来衡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6:08 AM , Processed in 0.0543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