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时,我受邀到一位美国教授朋友家中小住,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个些许别样的知识分子家庭。这位教授朋友来自弗吉尼亚州尚可的中产阶层,夫人则是西弗吉尼亚州大户人家的千金。两人在攻读博士期间相识,女方很快放弃了成为史学教授的理想,其后数年跟随丈夫的教职变动辗转于大西洋沿岸。讲出真相、直观多样性  
在给家里的两位女士挑选圣诞礼物时,我征求了教授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妻子爱读书,女儿也似乎继承了这个雅好。就这样,我买了《我们最幸福》(Nothing to Envy: Real Lives in North Korea)给爱读历史的女主人,推荐了《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给对世界仍充满好奇心的CBA女孩。而对于这个有点怪怪的且幸福满溢的跨文化家庭,我拿起来又放下、犹豫到最后还是选了那本如今被译成《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畅销小说,即便他们家已养成了很好的相处之道、可能永远也不会走进类似的困境。 
翻译引进一个月来,《无声告白》已在中国延续了热度,居于国内多家购书网站的销量榜前列甚至首位。不过,整个十二章的阅读历程由始至终都让人压抑难耐,碎片化的叙事乱入似乎故意和读者的探索欲对着干,甚至结尾的所谓“谜底”也有些苍白得毫无技术含量。当然,这些挑剔对于一位首次驾驭如此篇幅文学的作者而言,或许已远非致命伤了。在我看来,《无声告白》的吸引力在于每个读者几乎都可以在文字的旅途中遇到自己。 冲破世俗观念的结合看似颇有大无畏的理想主义,但却隐含着两个年轻人内心中的缺憾与失衡。  
与四年之前热议甚至追捧“虎妈战歌”截然不同的是,如今的北美媒体纷纷为九死一生的“虎爸”叹惋,对以培养所谓“好孩子”为唯一目标的“虎”做法提出质疑,甚至还引用了合著有《亚裔美国人的成功悖论》(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一书的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社会学教授詹妮弗•李的解读,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引发孩子高度压力与情绪波动的亚洲教育理念之上。这种判断或许也算有些解释力:詹妮弗•潘只是比莉迪亚更坚强地把戏继续演下去,只是最后的解脱不是自己谢幕,而是让观众退场。 
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对“虎妈虎爸”突如其来的反思甚至批评之风是否与如今几近无望且仍语出惊人的共和党总统初选参选人卡莉•菲奥莉娜关于“中国教育无法激发创新力”的抨击如出一辙呢?真若如此,还得上升到大国博弈的高级政治层面了。虽然所有人都清楚,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而在教育中到底要多少限制、又该有多少自由,一定是需要全世界父母搜肠刮肚地精心调配的良方。  
▲《消失的爱人》剧照
不可否认,即便《无声告白》有位华裔作者、即便对詹妮弗•潘的报道也在讲述亚裔的经历,但两者的视角显然是西方式的;而《消失的爱人》也是典型的美国悬疑小说,只是多少为女主角的歇斯底里铺垫一些家庭教育的负面背景。换言之,这些故事里丝毫看不到亚裔亲历者的辩解。几年前,“虎妈”蔡美儿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即便再多非议,她不会放弃严格的做法,甚至她期待着孩子们能够最终理解。她在学术上的攀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严格的家庭教育,所以她笃信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 
▲资料图:畅销小说《无声告白》作者、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 
作为第二代移民的蔡美儿其实深深担心着孩子们会否陷入“三代而衰”的怪圈 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错位所致。 “你有博士学位,所以你会让自己的孩子读博士么?你接受的学位教育都是本土的,你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么?” 当被问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自信地说不会,因为在这些事情上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规划。不过,如此回答经常获得评价是:那就因为你还没有孩子。 “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并检验着自己的人格。让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吧!” 或者,我们都该走得稍慢些,捡拾起更重要的价值,教育也是如此。父母的期待应该是属于自己孩子的,而不是盯着邻居、同事或者同班级的其他孩子。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