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040期:李宗泽和他的卡车相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8-2 10:19 PM 编辑

凤凰图片  2015-08-02   本期作者:蔡勇


Screen Shot 2015-08-02 at 11.04.45 PM.png



1.jpeg
李宗泽,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安康娃,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兵回来被分配到国营照相馆当学徒,在彩色照片风靡的时候,他却辞掉公职自己开了照相馆,专为人们拍黑白写真照,生意不错,但他的心思没在赚钱上,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往前赶着。听说李宗泽在北京宋庄拍照,朋友特意赶过来观摩。(图/文 华商报 蔡勇)




2.jpeg
1997年,李宗泽在西安开了影视制作公司。在数码开始普及时,他又买了台“仙娜”,玩起了4×5大画幅。后来因为变故,所有生意一下子没有了。“那时候一天能有7块钱的生活费都感到很满足”,他说。2004年李宗泽来到北京,开始做平面设计师,与许多出版社都有业务来往,几年来,设计过千余个品种的书。《世界摄影史》、《国民性》是已出版过的两本自己的书。在北京李宗泽不足20平方米的住处,他讲述制作相机的初衷。




3.jpeg
摄影是平民化的东西。摄影史上也曾有过一米大的底片,但很快夭折,因为它不符合平民化的普及,柯达将相机做的很小,让平民都能用,现在手机也能拍,照相机已嵌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了,3岁小孩都不需要教就能使用。图为李宗泽带着他的爱犬向通州宋庄行驶。




4.jpeg
“摄影神秘又让人敬畏,在摄影史上看到大相机,没见过实物,出于好奇,很想去尝试,自己做了一个大相机。”李宗泽说,镜头的相场、快门控制、曝光控制、冲印过程,它所体现的劳动量已超出了传统的工艺。小相机只要他能去的地方就能拍到,大相机车能开到哪里,才能拍到哪里。机器本身的制约,迫使摄影者思考如何驾驭,摄影师更多的是妥协、挑战自己,不能随心所欲。2700毫米的镜头,连带镜筒达到100多斤。




5.jpeg
李宗泽改装车花了一年多时间。初见这台卡车相机,着实让人惊叹不已。长5米的长方体是这个5吨载重货车的主体,也是这台巨型相机的主体,里面除了承载着照相机本身的镜头、感光材料、成像板等部件及材料外,还有显影、定影所用的器械、药水等冲胶卷的材料,以及包括方便面在内的必备给养。图为李宗泽在车厢里调整焦点。




6.jpeg
李宗泽在车厢里近40度的高温下显影定影。




7.jpeg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车厢里曝光、显影定影,一口气就是一个多小时,汗水将李宗泽全身衣服都灌透了。他说,这既是对摄影工艺的实验,也是对自己体能的考验。




8.jpeg
李宗泽在车厢里调整焦点、构图、移轴、调整成像。




9.jpeg
车的后轮两旁的两个箱子分别装着药液和清水。




10.jpeg
李宗泽摞动成像板。




11.jpeg
拉开箱桶便是传统的皮腔式相机,皮腔长度可达到11米,由此可拍人像、静物微距。从铺排相机开始到定影结束,拍一张人像耗时4小时。后期还得将获得的影像再通过电子扫描翻转,才能获得一幅高质量的40×50英寸的黑白照片。




12.jpeg
成像板上的人物特写,要比人的实际大小大5倍。




13.jpeg
在朋友的画室里,李宗泽向朋友们展示所拍的1.2X1.2米的底片。“开着卡车相机,拍上我国56个民族的人和景,展现国人的精神面貌”,李宗泽说,打算用4年的时间走遍全中国。在这个构想中,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他希望得到更多的机构帮助,更多的人来参与,共同完成这些作品,为建国70周年献礼。




14.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8 11:16 AM , Processed in 0.0682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