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2013.07.24 11:18:46
活在后苏联时代
图文/王少波(四月风)
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旧货市场上,我认识了安德烈,他是乌克兰裔的斯拉夫人,大学毕业,38岁的他至今未婚,没有正式职业。
安德烈长得很像普京,但生活却完全不像普京。他一直向往回到乌克兰或莫斯科找份工作,因为在乌兹别克斯坦没有他的工作机会。虽然安德烈会3种语言,但也只能找些家教做零工。更多的时候,安德烈还是在旧货市场上摆小摊,卖些父亲的藏书和家里搜罗的小物件,赚点零钱贴补家用,但这小生意的情况也很糟。安德烈是整个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会说英语的小贩,没生意时他也不闲着,隔壁的生意人会和他学习英语,也象征性地付点费用,每当这时候安德烈会感觉自己还有点用。他邀请我去过他家几次,由于都是晚上去(白天他要出摊),我也就有了这样一组照片。
安德烈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父亲早已去世。安德烈的妈妈78岁了,年轻时是音乐教师,苏联解体后就没什么时间接触音乐了,丈夫先前是大学知名教授,出版过教材《我们的大学》。安德烈和母亲现在居住的小区,是苏联时期分的房子,家里用的都是过去那种昏黄的白炽灯,所以照片看起来很暖,我也没有刻意去调整,这样比较真实。每次去安德烈家拍照都很放松,他和母亲都在做自己的事,让我随便在家里翻弄书籍和老式唱片,我也时不时拍些他们的生活照,他们已经习惯看我瞎拍了。
如今的前苏地区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在塔什干,还有很多像安德烈这样的人,他们都很怀念前苏联。事实上,我连续拜访过好几户大学教授的家庭,他们的基本状况都大致相同。安德烈的故事虽然只是属于他个人的经历,但从他身上,能看到这些命运逆转的斯拉夫人生存现状中共性的东西。
乌兹别克斯坦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首都塔什干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和交通要冲。1924年,乌兹别克斯坦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国家的主体民族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乌兹别克族,其他斯拉夫民族所占比例甚小。
在前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都重用斯拉夫民族,如俄罗斯族,乌克兰等民族的人。使得他们无形中就觉得高人一等,生活条件也比其他民族的人优越。但在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斯拉夫族人的命运就发生了逆转:信奉伊斯兰教的乌兹别克人主掌了自己的命运,而斯拉夫人则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觉得受到排挤。再加上解体后的动荡,导致各前苏联加盟国都未摆脱社会困境,贫富差距和社会差距不断加大。很多斯拉夫人开始解体后的第一波移民潮:返回斯拉夫人自己的故乡乌克兰或俄罗斯。但当时刚刚经历解体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样面临着各种困境,这让移民回来的人并未感觉到生活改善了多少,于是又产生了回归潮。
近年来,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社会经济面貌出现好转,但一些前苏联加盟国并未随之进入经济上升通道区,几乎还停留在解体初期的状况:生活并未改善多少,只重用主体民族,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二波移民潮再次引发。很多年轻人的口号就是:去莫斯科去。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去莫斯科,他们告诉我:“莫斯科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收入比这里要高很多。”(完)
【名词解释】
斯拉夫人,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少数居地则跨越亚洲北部,远达太平洋地区。语言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人可分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东斯拉夫人。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少数居地则跨越亚洲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