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1

[史地人物] 《大事件》:被拿来厮杀的动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9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9 11:30 AM 编辑

凤凰图片  2015-03-10 10:26


1.jpg
2015年3月9日,河南滑县举办民间斗羊比赛,吸引了周边地市的40余位斗羊爱好者,场面激烈,观众直呼过瘾。但凡是有点“攻击观赏价值”的动物,都会被人类拿来做厮杀搏斗取乐的工具。




2.jpg
对于动物的搏斗厮杀之乐,市民多是基于生活的无趣和一些宗教仪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相斗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一种日常的娱乐活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常常拿一些自家的牲畜进行搏斗,以此获得奖励。




3.jpg
每一次动物的搏斗,都会引来许多民众的围观。对于这些参赛者和观看者来说,动物厮杀产生的血腥场面极具视觉观赏价值。最初的一些民族宗教活动中有一部分人害怕杀动物而遭到天谴,于是凭借动物的搏斗,“借它者之力”来杀动物以祭天,将自己排除在杀戮者的门外而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长久之后,人们开始对这类血腥的场面上瘾。




4.jpg
同样是宗教活动,而在具有挑战意识和冒险精神的西方,一些人们则是拿自己与动物搏斗。其后,这种斗牛活动,成为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男人为了证明自己勇气和力量的方式。




5.jpg
但由于比赛过于血腥,被外界誉为反斗牛中心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在2011年9月25日迎来“最后一场”斗牛赛。至此,巴塞罗那禁止斗牛。




6.jpg
在古代的单调生活中,动物相斗似乎是继赌博等非法活动,人们获取心理满足,填补内心的一种方式。从斗鸡等开始,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斗鸡,斗牛等活动。斗蟋蟀、斗牛、斗马、斗羊、斗猪...只要是具有“攻击观赏价值”的动物,都会被人们拿来斗一把。




7.jpg
动物间血腥场景的呈现,时刻刺激着人们的肾上腺素。人们在动物厮杀的流血死亡中获得娱乐价值。由于自身并不会受到伤害,亚洲人群更喜欢让动物与动物相斗。




8.jpg
在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应该是斗狗活动。2015年3月3日,中国北方残忍的斗狗活动,组织者称只是为了“娱乐”。组织者说:“你们城里人有钱,想玩啥玩啥,我们只能斗斗狗了。”




9.jpg
为了满足观赏价值和比赛的广泛性,任何有狗的人都可以参与斗狗比赛,于是很多村民去抓街头的流浪狗。假如狗取胜,主人将获得一包香烟或是一个瓷杯,而失败的狗往往就被咬死了。




10.jpg
但是,时间久了,人们根本无法满足于斗狗,斗鸡等传统的动物搏斗。于是人们绞尽脑汁的寻找各种能拿来厮杀搏斗的动物,但凡有点攻击性的,都被人们拿来做搏斗的工具。图中的河南正在举办斗羊比赛,村民在比赛前查看羊的牙齿数目以确定年龄、分组。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斗羊,民间俗称羊抵头。比赛用羊多为小尾寒羊,其公羊个头大、好斗,被专家称为世界超级巨羊。赛时“主事的”将斗羊按年龄、体重分组,轮流入场,一对一对的决斗,淘汰败者,胜者继续分组决斗,直到决出胜家。这些动物的搏斗过程中往往场面惨烈。图为比赛中撞折的半截羊角。




12.jpg
对于拿动物搏斗来取乐的“习俗”,每个国家都有。图为外国民众的斗狗活动。从大多数情况来看,越是贫穷的地方,拿动物相斗来取乐的现象就越普遍。




13.jpg
但凡有点攻击性的都被拿去斗了。甚至连猪都不放过。图为2014年1月2日,贵州雷山县苗岭斗牛争霸赛举行的斗猪比赛。吴如新/摄




14.jpg
从过往来看,对于动物的搏斗厮杀之乐,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当时人们将斗鸡作为其生活解乏取乐的一项活动。斗鸡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称的珍禽。两雄相遇或为争食时,或为夺偶相互打斗时,可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斗鸡游戏起源于亚洲。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在《国策·齐策》中便有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15.jpg
由于斗鸡的场面十分激烈,互斗的两只鸡在其中难分难解,势不两立,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人们在其中获得视觉快感。图为2015年2月23日,大年初五,广西上思县举办民俗斗鸡比赛。




16.jpg
而到了唐代(或许更早),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斗鸡的乐趣。斗蟋蟀开始兴起,由于相对饲养成本低,易携带,很多市井小民开始了斗蟋蟀的活动。




17.jpg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激战开始。到了宋代,多蟋蟀盛行。而行至清代时,此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人们逐渐不再满足单单的蟋蟀的搏斗,而是对蟋蟀的外观有了新的要求。更像是对待收藏品一般的对待自己的蟋蟀。




18.jpg
古代没有相机等工具,当时会作画的人将这一场景记录下来。街头小巷,市井小民都热衷于斗蟋蟀。




19.jpg
图为2014年10月25日,素有“百节之乡”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芦笙斗马节。廖子渊/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1:06 PM , Processed in 0.051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