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5|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477:五周年策划:人生四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5-7 03:22 PM 编辑

0.jpg



Screen Shot 2015-05-01 at 10.37.10 PM.png



1.jpg
小滢和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离家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家里依靠爷爷种植一些中药为生。摄影/吴家翔




2.jpg
13年前,小红刚出生就遭到父母的遗弃,被现在70多岁的爷爷奶奶收养。她学习成绩优异,和同学们相处的也很愉快,但更多时候,她希望自己可以一个人独处。




sheng3.jpg
绵绵7岁,和患有尿毒症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的父亲于2009年被骗入传销组织,目前被证实已死亡。




sheng4.jpg
贝贝的作业里有一项,要求贴上“我的一家”的照片,向大家做介绍。他的爸爸一直游手好闲,2008年与某县未婚姑娘生下她。09年11月份,她的妈妈被家人强行领走,随后,爸爸也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爷爷26年前患脑梗半身不遂,靠奶奶给别人打零工和政府救济生活。




sheng5.jpg
小泽上二年级。他的爸爸2009年出车祸身亡,母亲患有精神病,2009年走失。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爷爷74岁,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奶奶71岁,身体还算康健。




sheng6.jpg
华华坐在自家脏乱不堪的床上。她的母亲因精神病于2006年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父亲是智障,平日里在工地上帮人做体力活换取一些收入。爷爷奶奶去世后,家里的大小事情全由父亲的一个堂弟帮忙照顾。




sheng7.jpg
妮妮的父亲因重病瘫痪在床,她的妈妈离婚后再也没有出现,妮妮住在叔叔家里,尽管有玩具的慰藉,但父母关爱的缺失却无法弥补。




sheng8.jpg
茵茵父母双亡,她由叔叔照顾。因为家庭贫困,两人至今还住在一张床上。




sheng9.jpg
小小(左)和阳阳(右)是亲姐妹。她家本有四口人,但由于家庭矛盾父亲于2013年将母亲杀死,之后父亲被判刑。小小和阳阳现由爷爷奶奶共同抚养,平日里她们住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由婶婶照顾。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5-1 09:31 PM 编辑

lao.png lao_h.png



lao1.jpg
朱其环74岁,马福全72岁。结婚52年。朱其环曾在工作中触电,卧床大半年的时间都是马福全在照顾。他们有两个女儿,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他们经常因为分鸡蛋吵架。马福全为了省钱想每天只煮三个鸡蛋,自己不吃;而朱其环则坚持要么多煮一个要么把自己的给妻子。于是在让鸡蛋的过程中,鸡蛋有时掉到地上吃不了了,他俩就会有些赌气地吵起来。摄影/肖慕漪 刘禹扬




lao2.jpg
孟振波86岁,李焕徐84岁,结婚64年。孟振波主外,在县城里高中当了一辈子校长,李焕徐一直在家照顾家里。一辈子没吵过架。秘诀是相互体谅。




lao3.jpg
谢斐美75岁, 步润生78岁, 结婚52年。62年9月,步润生从北京来上海出差,通过朋友认识了谢斐美,第一次见面就互相钟情甚至定下了婚事。但是由于分隔两地,64年年底才结婚。刚结婚时他们还在异地,但是没想到要分那么久。结果一分离就13年。这13年他们平均一个礼拜来回一封信,为了快一点还寄的比较贵的航空信。一年见一次,12天探亲假。他们都喜欢音乐舞蹈和体育,步润生是田径教练,谢斐美是体操教练,有着一致的兴趣爱好,更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工作。




lao4.jpg
卢显明87岁。刘淑英79岁,结婚61年。刘淑英13岁进入卢家成为童养媳,17岁结婚,如今是7个子女的母亲。上世纪60年代,时值饥荒时期,刘淑英哀求姐姐,从她家拿来8斤大米、花生油只为丈夫做饭,谁都不让吃。自4岁起没了母亲,卢显明受尽村里人欺负,而刘淑英恪守作为一名妻子的准则:“时刻以丈夫为先,只要人还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他们的世界没有“感动和浪漫”一说,却能在耄耋之年像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站在对方面前给彼此打电话。




lao5.jpg
白涛78岁,沈立娥77岁,两人是在北京读大学时的同窗,当年白涛借走了沈立娥的数学笔记,还回来的时候上面写一句“我们的关系能否向前迈一步?”,这句话让他们携手走过了52年。




lao6.jpg
许焕波60岁,郭富荣61岁,结婚34年。刚退休。喜欢养生,一起买菜,一起做饭,一起吃饭,一起遛圈。每天只有两个小时不在一起,因为晚上叔叔不跳舞阿姨会去跳舞。阿姨还喜欢玩电脑里的蜘蛛纸牌。由于徐焕波以前是军人,而郭富荣在基层工作,所以他们有14年都过着两地奔波的异地生活。




lao7.jpg
李永清65岁,刘乘碧61岁。他们在湖北老家经人介绍认识,当时李永清对刘乘碧的印象就是“小巧玲珑”,然后就结婚了。他们03年来到广东中山打工,11年又开了一家餐馆。他们一家有三个孩子,对他们来说记忆最深刻的便是1996年李永清在河南打工,碰上塌方音讯全无,全家人都眼巴巴地等着他回家过年。后来终于平安归来。2013年,李永清在中山被一辆大货车压到了车底,刘乘碧照顾了他一个多月,他觉得非常非常感激。




lao8.jpg
闫世献72岁,肖萍69岁,结婚44年。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的时候认识。他俩那个时候是邻里住得近,一来二往就熟识了,自由恋爱两年然后结婚。现在没事在家带带孙女。





刘桂兰87岁,石守智86岁。结婚69年。刘桂兰觉得丈夫是个忠实的人。石守智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刘桂兰经常让着他。他们有4个儿子2个女儿,重孙11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5-1 09:30 PM 编辑

bing.png bing_h.png



b01.jpg
吴师2008年的时候被确诊尿毒症,漆伟刚是她在QQ群里认识的病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缘分让他们相恋,携手抵抗病魔。摄影/《长株潭报》陈杰




bing2.jpg
在QQ上聊了一年多,2014年3月4日,漆伟刚赶来株洲与吴师第一次约会,今年大年初四的时候,他们结婚了。




bing3.jpg
吴师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确诊为肾衰早期后,刚开始不能接受透析的她经历了一年痛苦的保守治疗,而当时不愿意面对的现实,现在吴师已经很坦然。




bing4.jpg
因为医保的问题,每周吴师都要从醴陵坐一个多小时车来株洲做血透,每次老公都会骑着摩托车过来接她回家。




bing5.jpg
坐在凳子上的吴师和病友在进行交谈,吴师是个很乐观的人,经常会鼓舞其他病友。




bing6.jpg
株洲中心医院的血液透析室里,床位上都是正在做透析的尿毒症病人。吴师每周要透析3次,而漆伟刚则是两周透析5次。




bing7.jpg
吴师想去超市买点东西,拿出化妆包给自己化个简单的妆。虽然病着,但是也要积极去面对。




bing8.jpg
漆伟刚给老婆吴师喂菜吃,他们从在一起一直这样,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照顾着。




bing9.jpg
他们两人每天的药量,一天要吃三次。吴师和漆伟刚的关系既是夫妻,也是病友。




bing10.jpg
清扫完卫生的吴师坐在凳子上,给正在外面打工的高龄父母打电话。她每天都会给母亲打3-4个电话。




bing11.jpg
吴师在帮漆伟刚按摩头部,他们从在一起一直这样,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照顾着。






闲暇时,漆伟刚带着吴师到户外兜风,“我们只想活好眼前的每一天,也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有个好的心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5-1 09:28 PM 编辑

si.png si_h.png



s01.jpg
广州老人院有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基本身患重病,老人院把为这群老人提供的服务称为“宁养”,而在民间更通俗的说法是“临终关怀”。一套专业的临终关怀服务,是有助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避免恐惧的吞噬。摄影/冯海泳




si2.jpg
老人院的护工每天准时带着老人锻炼,这是宁养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si3.jpg
嗜睡是很多老人的习惯。





医护人员为一名重度尿毒症的老人按摩,专业的服务有助于减轻病人所承受的痛楚。




si5.jpg
清明节,社工为逝去老人们开了一场追思会,很多老人前来参加,他们为逝者祈祷。虽然看到昔日老朋友的照片难免感慨,但这样的追思会的确让他们渐渐地开始淡化对死亡的恐惧。




si6.jpg
一位老人拿着花,追思园内逝去的朋友。




si7.jpg
一位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家用夹子夹着毛巾,这样可以预防食物弄脏衣服,年级渐长,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却又像是重回了孩童时代。




si8.jpg
临终关怀并不排斥老人们有宗教信仰。对老人来说,宗教反而让他们看问题的时候更加积极乐观。老人难免因为看不到家人或者与同住的人有矛盾而感到失望,但乐观的态度总会给老人消除烦恼。




si9.jpg
一位老人听着收音机慢慢地睡去,老人越老越害怕孤单,因为生活圈子的原因,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医护人员通过老人的沙盘摆设进行心理判断,这是临终关怀中相当重要的一点。





宁养院的园艺小组由十多位老人家所打理,每天他们都会关注植物的生长情况。伴随着年迈,很多老人开始对所有的事情失去了兴趣,很多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宁养院成为了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





据医院称每年大概有百位老人在院内过世,老人在院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他们开始以一颗平常之心看待死亡,死亡也不再是生命的终点。




si13.jpg
广州中华墓园的纪念碑公墓会为器官捐赠的逝者刻上他们的名字,广州老人院有老人死后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器官捐赠,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8:33 AM , Processed in 0.0430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