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人
——记录缅甸金三角果敢华人孤儿院与贫民窟
撰文/黄启鹏
金三角的果敢特区, 虽然地处异国——缅甸,但这里90%以上都是汉族,他们学汉字、讲汉话,过春节、使用人民币,连座机都是云南号段。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云南人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近百年来,这里战乱不断,2009年的果敢战事更是令十几万难民蜂拥逃到云南境内。这里的人们从此无法“落叶归根”。
果敢,因种植鸦片闻名于世,直到2003年才全面禁止种植鸦片。博彩业的繁荣,造成了穷奢极欲的畸形生存状态。赌博、鸦片、战乱给果敢的很多家庭带来灾难,再加上十几年前发生的一场瘟疫,天灾人祸让这片土地上的孤儿数量猛增,仅一个小村庄就有上百个孤儿。
2009年7月,读大二的我,怀揣着对纪实摄影的向往,只身一人前往果敢拍摄。孤儿院和贫民窟的孩子,是我在果敢主要拍摄的专题。
1998年,看着村里越来越多无家可依的孤儿,带着感恩和慈爱之心,尹院长一家人募集资金、倾尽财力,征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在果敢郊区办了“恩慈之家孤儿院”。为了满足日常开销,院长带着孩子们砍柴、开荒、种菜、养猪,自给自足。尹院长告诉我们,即使是这样,“恩慈之家孤儿院”目前也只能维持58个孩子的生计,面对村里的其他孤儿,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在孤儿院里,我感受到,虽然历史的缘故让这些孩子背井离乡,过着艰苦的生活,小小年纪的他们都很懂事、勤劳,中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对于大部分果敢人来说,他们有着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犹记得孤儿院院长向孩子年们介绍我时,说:“这是来自中国的大哥哥,他呢,是最正统的中国人。我们呢,虽然国籍属于缅甸,但我们和这位大哥哥有着相同的血脉,是同个祖宗的,我们流的血是一样的。”
相比有孤儿院庇护的孩子,贫民窟里的孩子生活则更加艰难。他们生存在穷奢极欲的畸形社会里。靠着每天捡破烂来勉强生存,读书对他们来说根本遥不可及。为了抢到赌场的矿泉水瓶,很多孩子索性蹲守在垃圾桶里;有时候看到饭店桌上有一份客人吃剩的面汤,几个孩子都会蜂拥过去瓜分;贫民窟里,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孩,光着身子,踉踉跄跄的拣起家门口的破烂。“出生,却意味着开始捡破烂的人生。” 对于这些贫民窟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句多么残忍却真实的写照。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2009年在拍摄过程中,果敢突发动乱,我不得不跟着难民一起逃到了边境。当听到很多孩子在战乱中走失,成为孤儿,我希望能通过图片为这里的孩子做些什么。也正是果敢的这次经历,让我更坚定了成为一名摄影记者的信念。六年来,我一直跟孤儿院保持着联系,先后两次前往孤儿院看望孩子,总想着能多给他们做些什么。
这些孩子们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这个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群体,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