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1|回复: 2

[好摄之徒] 【摄影师】唐晶:美丽新世界,一个甜蜜的表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晶:美丽新世界,一个甜蜜的表象

  【编者按】《美丽新世界》是唐晶自 2013 年起拍摄的新作品。这个系列拍摄的是公共空间中仿建的各种欧式建筑。他没有拍摄世界公园或是迪士尼乐园这样的地方,它们是满足人们临时性消费幻想的地方。唐晶拍摄的都是公共空间里面的实用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筑来探讨人物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的文化认同:谁修建了这些建筑?谁使用它们?修建他们的人拥有怎样的美学观点?拥有这样观点的人会怎样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建筑美学的困境最终指向的是文化的困境。

  唐晶是一个喜欢琢磨的摄影师,在他上一个关于城市景观的系列《生长》中,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趋同化的问题;此前的作品,无论是《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奶东村》还是《80 后北漂》,他的图说都很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很多文化层面上的思考。“当代艺术语境中所有的作品都只是一个桥梁,只是沟通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

  唐晶,1981 年生于湖北武汉。1999 年到 2004 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2006 年到 2013 年就读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2014 年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大师生毕业。自 2011 年起在《中国摄影》杂志以双月刊的形式撰写专栏《德国当代摄影大师访谈》。唐晶的主要展览包括 2011 年 6 月马尔堡艺术之夜 Zwischen denH usern 画廊联展,2013 年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第五届摄影奖联展,2014 年上海鲲鲤画廊个展《生长》,2014 年第六届柏林欧洲摄影之月 Meinblau 画廊联展《Domestic Scape》和 2014 年连州摄影节个展《美丽新世界》。

  新浪图片:在作品《美丽新世界》中,你拍摄了 2013 年以来中国不同城市的仿欧式建筑。有别于世界公园这种游乐场所,这些建筑多是产生实际功能的公共建筑。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仿制的?

  唐晶:我是有选择的在拍摄这些仿制建筑,哪些要拍,哪些不拍,都要挑选。迪士尼乐园和庄园酒店我是不拍的,景观摄影最后指向的是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迪士尼乐园是满足人们临时性消费幻想的场所,人们在那里通过消费获得某种娱乐和满足,在这个消费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酒店庄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拍摄的并不是奇观,我拍摄的是有实际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这个景观的表象中一定有一方身份与景观产生了差异性,或者是修建这个建筑的人,或者是居住这个建筑和使用这些景观的人,他们的身份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问题。

  新浪图片:所以这些公共建筑里边有一些是小区,有些是商业中心。

  唐晶:有教堂、有小区,我拍了很多,最后我选择出来的每一张讨论的具体环境和场景都不一样,它们和本地历史以及当下社会文化产生关系,每一张指向的问题和讨论的问题都不太一样。

  新浪图片:这个摄影项目拍摄于很多个城市,你对选择去哪些城市有考虑么,还是一种随机的状态?

  唐晶:这不是一个扁平化的、把所有仿制的素材罗列出来的系列。我通过资料搜集和挑选,就每一个不同景观讨论不同的问题,包括通过我在当地做的采访、现场感受、视频等等。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山寨式建筑的罗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新浪图片:你想反映一种普遍的趋同性,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们每个个体间的差异性、文化间的差异性。

  唐晶:我的上一个系列“生长”表现普遍的趋同性比较多。这一个系列差异比较大,但这种表面的差异性最后还是指向了当下中国文化的趋同性和文化缺失。

  新浪图片:这一套作品现在一共是多少幅?   

  唐晶:一共有近 40 幅,现在挑选制作了的是 12 幅。这张你在连州看过,是拍摄的仿建的新天鹅堡,真正的新天鹅堡坐落在德国拜仁州的阿尔卑斯山上,是一座非常漂亮也非常童话的城堡,同时也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对德国人来说它代表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全民族记忆,这种建筑美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在武汉拍摄的仿制的这张前面大面积的被荒草覆盖,它是一个现存的状态,是过去的痕迹,同时也是很未来主义的。你可以想象在人类文明消逝了一两千年以后真正的天鹅堡也许就是荒凉成这个样子,我的这一组作品似乎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有时间跨度的。

  新浪图片:你对“美丽新世界”这个命名是怎么理解的呢?为什么叫美丽,什么样的世界是新世界?题目本身似乎和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之间有一种很微妙而戏谑的关系。

  唐晶:《美丽新世界》的名字来源于赫胥黎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在这一类型的文学或哲学作品中,新世界虽然外表美丽,但科技并没有使社会的总体精神进步,社会文化反而处于一种倒退的状态。这部小说在西方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都受其影响,比如《骇客帝国》中那个真实世界的人都生活在玻璃罩里面,通过管道和系统连接的镜头,就非常像美丽新世界里面的一种药物索玛,它是一种使人幸福的神经制剂,同时也是这本反乌托邦小说的一个重要象征。同样我也能联想到《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

  “新世界”可以看做是一个甜蜜的表象,我觉得我的这个系列里边谈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下的社会文化,文化中这种甜蜜的东西会让人慢慢地麻醉,找不到方向,同时当下中国文化的困境也确实是没有明确方向的。

  新浪图片: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咱们仿制西方世界的,似乎大众也或直接或间接地给西方文化冠上了一个“非常美丽”或者是“心驰神往”的意思。

  唐晶:仿制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对此并不持一个完全的批判态度。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当地的实际情况其实也是很复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我总希望能够考虑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来说,美国历史上有大量模仿欧洲的建筑,美国现在的主流文化就是欧洲征服者带过去的,殖民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文化的交融和相互模仿。模仿其实只是文明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殖民地时期结合本土文化相互模仿而产生经典建筑的大量实例,所以我觉得模仿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比如说我在武汉拍摄的这一张,这个桥是完全没有任何功能性的一种建筑。它即不能通行,也不能上去观景,所以既不承担美学功能,也不承担任何实际的功能。这座桥是这一地区的一个集中代表,急于通过制造一个虚假的场景和历史来制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一种旅游经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旅游业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欧洲人同样也是挺羡慕的,又环保,又没有污染,他们同样有这样类似的一些项目。

  在这个具体的场景中核心的问题可能是在于模仿的不像,模仿的还不够好。为什么模仿得不够好?如果不模仿成这个样子我们怎么办?建筑美学的匮乏其实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似乎已不适用于当代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问题;向西方去学习也不可能完全地去拷贝所有的政治体制、美学表象。这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时候中间的道路在哪里?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完美的答案。

  新浪图片:所以这组作品也是希望能够提出来这样一个思考?

  唐晶:当代艺术语境中所有的作品都只是一个桥梁,只是沟通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

  新浪图片:你的作品的图说都很简单,但实际上作品中涉及很多文化层面上的思考。而我们的一些观者是习惯图文阅读的,你有没有想过怎么让他们去更好地理解你想表达的?   

  唐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涉及到观众在怎样的环境中阅读艺术家的作品,整个国家对艺术和教育的定位,艺术家与观众的抗争等等。但总体来说,它是一个艺术家对表现方式的个人选择。

  我以前的作品图说也很少,但不是完全没有,还有很多文章、访谈等等的文字材料的东西。我觉得观众应该学会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对图像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当代的摄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是一样的,涉及到的是图像学、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方面的东西,如果图片一定要用文字去说,为什么不是每一个雕塑和装置都要用文字去说明呢?同时,当代艺术的作品也不拒绝误读和多重解释,很多时候误读也同样产生意义,这也是很多艺术家不愿意解释自己作品的一个原因。观众希望读到文字,而我希望观众首先观看图片,产生问题和思考,而不是把文字作为说明书来阅读。

  新浪图片:对一些观者而言,他们希望作品是一目了然的:花一段时间在作品前驻留,再看看图说,然后,哦,明白了,就是这样。

  唐晶:我希望观众看这个系列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第一感觉看起来好像是国外拍的?第二感觉是不像,国内拍的;第三感觉是为什么在国内拍?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思考。他也许不是特别清晰,但一定会产生感觉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和感觉去阅读和思考就可以了。另外文字也不一定是由艺术家来完成的,应该是由评论家、其他相关工作的社会学者和合作者来共同完成。

  新浪图片:你会简单标出来是哪一个城市拍的,创作时间是什么时候。   

  唐晶:如果我标明在哪个地点拍摄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地点对这张图片产生一定的意义。如果我不标它是哪儿拍的,对观众来说虽然是一个信息的缺失,但同样意味着地点并不重要,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同性的问题。

  新浪图片:不同的地点对图片的解读是有不同的含义的。

  唐晶:如果不需要这个地点,武汉这个地点并不重要,就不会这样命名了,可能就是“作品一号”等。

  新浪图片:我发现你的作品标题总是很讲究,《生长》也是一种成长化的状态,拍摄了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中的城市景观。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词当标题的,摄影作品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么?   

  唐晶:《生长》系列是我在拍另一个《年轻人》的肖像系列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想法。拍那个项目的时候很多都是在室内拍,需要不断出入各种房间。房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空间,我进入这个空间里感受到的气场是个体的,就是这些个体的人他们在这个空间里的活动,反映的生存的状态和生活的状态。进入内部空间之前我也会接触到一个个外部空间,那些小区,街道等等。这些外部景观是一个表象,我常常想令它们产生的 20 年前的年轻人,他们在那个年代的空间里接受了什么样的讯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怎么样的美学观点、世界观、价值观,以致慢慢形成了现在世界的社会景观。

  所以我是在一个过去慢慢产生的景观里拍摄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活动、精神状态、对人生的所有期望会在 20 年以后产生另外新的景观,所以我不断地进入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我会看到这个城市在变化、在生长的一个过程。之所以题目叫“生长”也就是强调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以摄影来截取这个过程的片断。

  新浪图片:这也是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切换。两个是同时期拍摄的么?  

  唐晶:这两个系列中间有一部分时间上是重合的,可能同时带着两三个相机,今天拍这个,明天又回到同样的地方拍,今天在这儿拍人,明天又拍建筑。

  新浪图片:在《年轻人》这个系列里面包含了好几个分支,《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奶东村》、《80后北漂》。

  唐晶:那时候还在德国学习,基本上是每年回来拍摄一个题材,我们平时的拍摄节奏也就是这样的。

  新浪图片:这几个系列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是怎样的,当时为什么想要进行这样的摄影创作?

  唐晶:《年轻人》系列中,第一个拍的是德国的留学生,那些拍的都是我身边的人,从最熟悉的人入手,也是从生活感触入手。那时候我到了国外,首先感受到的是不同文化产生的压抑和不适应,然后看到那些朋友的生活状态,对这种生活产生了想法,然后就拍了。

  回到北京后产生了另外一个对比,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很多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先锋艺术家,那时候他们都是穷得叮当响,大家住在一起,心里有梦想但也看不到以后的路是什么样子。

  这两种生活状态是一个地域的跨度对比,年轻人的状态都挺不知所措,不能说都挺苦闷,但都是不知所措的。

  想听唐晶讲述摄影创作背后的思考过程么,想知道展览的更多呈现方式么,想了解中德摄影教育的区别么,摄影到底是什么?摄影或者摄影本身还包括一些什么东西?完整版访谈内容请点击:唐晶:美丽新世界,一个甜蜜的表象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美丽新世界》是唐晶自 2013 年起拍摄的新作品。这个系列拍摄的是公共空间中仿建的各种欧式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筑来探讨人物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的文化认同:谁修建了这些建筑?谁使用它们?修建他们的人拥有怎样的美学观点?拥有这样观点的人会怎样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




2.jpg
“我是有选择的在拍摄这些仿制建筑,哪些要拍,哪些不拍,都要挑选。景观摄影最后指向的是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天都城,杭州,2013 年。




3.jpg
“迪士尼乐园和庄园酒店我是不拍的。迪士尼乐园是满足人们临时性消费幻想的场所,人们在那里通过消费获得某种娱乐和满足,在这个消费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身份没有任何问题,酒店庄园也是同样的道理。”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塔影桥,苏州,2013 年。




4.jpg
“我拍摄的并不是奇观,而是有实际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这个景观的表象中一定有一方身份与景观产生了差异性,或者是修建这个建筑的人,或者是居住这个建筑和使用这些景观的人,他们的身份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问题。”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威尼斯水城,杭州,2013 年。




5.jpg
“这不是一个扁平化的、把所有仿制的素材罗列出来的系列。我通过资料搜集和挑选,就每一个不同景观讨论不同的问题,包括通过在当地做的采访、现场感受、视频等。如果只是简单的山寨式建筑的罗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罗店,上海,2013 年。




6.jpg
“这张拍摄的是仿建的新天鹅堡,真正的新天鹅堡坐落在德国拜仁州的阿尔卑斯山上。我在武汉拍摄的这个仿制建筑,前面大面积的被荒草覆盖,它是一个现存的状态,是过去的痕迹,同时也是很未来主义的。”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青山,武汉,2013 年。




7.jpg
“《美丽新世界》的名字来源于赫胥黎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在这一类型的文学或哲学作品中,新世界虽然外表美丽,但科技并没有使社会的总体精神进步,社会文化反而处于一种倒退的状态。”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威尼斯水城,杭州,2013 年。




8.jpg
“‘新世界’可以看做是一个甜蜜的表象,我觉得我的这个系列里边谈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下的社会文化,文化中这种甜蜜的东西会让人慢慢地麻醉,找不到方向,同时当下中国文化的困境也确实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安亭,上海,2013 年。




9.jpg
“仿制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对此并不持一个完全的批判态度。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当地的实际情况其实也是很复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我总希望能够考虑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安亭,上海,2013 年。




10.jpg
“比如这一张,这个桥是完全没有任何功能性的一种建筑。它即不能通行,也不能上去观景,所以既不承担美学功能,也不承担任何实际的功能。在这个具体的场景中核心的问题可能是在于模仿的不像,但为什么模仿得不像呢?”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美丽新世界》之楚河汉街,武汉,2013 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唐晶和假杂志合作精选了《美丽新世界》作品中 12 张照片制作成 1 套明信片,限量 1000 版,每一套都有摄影师的签名。




12.jpg
“《年轻人》系列的第一组拍的是在德国的留学生,那些拍的都是我身边的人,从最熟悉的人入手,也是从生活感触入手。那时候我到了国外,首先感受到的是不同文化产生的压抑和不适应,然后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有了想法,然后就拍了。”图片出自唐晶作品《中国留学生在德国》。




13.jpg
“回到北京后产生了另外一个对比,《奶东村》里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很多现在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先锋艺术家,那时候他们都是穷得叮当响,大家住在一起,都是年轻人,心里有梦想但也看不到以后的路是什么样子。”图片出自唐晶作品《奶东村》。




14.jpg
“《中国留学生在德国》与《奶东村》,这两种生活状态是一个地域的跨度对比,并不是一个时间跨度对比,年轻人的状态都挺不知所措,不能说都挺苦闷,但都是不知所措的。”图片出自唐晶作品《奶东村》。




15.jpg
“前面两个系列面对的人群太窄了,所以这两个系列拍完了我拍了《80 后北漂》。他们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点和特定年龄的人群。”图片出自唐晶作品《80 后北漂》。




16.jpg
“《北漂》这个概念相对大一些,广一些,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当时我是把我的想法发在网上、豆瓣上,通过网络来征集模特,那个时候全部拍的是陌生人,他们看过我的作品觉得挺喜欢的,就来给我做模特。”图片出自唐晶作品《80 后北漂》。




17.jpg
“《北漂》第一个系列完成后又拍了《北漂 2》。《北漂 2》里我拿着 4×5 到街上拍了一些没有太多追求的 80 后北漂,今天卖煎饼果子,明天去发廊,只能在这个层面上打拼。这些人连北漂这个词都没有听过,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图片出自唐晶作品《80 后北漂 2》。




18.jpg
“《生长》系列是我在拍《年轻人》的肖像系列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想法。拍那个项目的时候很多都是在室内拍,需要不断出入各种房间,房间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空间。进入内部空间之前我也会接触到一个个外部空间,那些小区、街道等。这些外部景观是一个表象。”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生长》。




19.jpg
“我常常想令它们产生于 20 年前的年轻人,他们在那个年代的空间里接受了什么样的讯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怎么样的美学观点、世界观、价值观,以致慢慢形成了现在世界的社会景观。”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生长》。




20.jpg
“所以当时我是在一个过去慢慢产生的景观里拍摄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活动、精神状态、对人生的所有期望会在 20 年以后产生另外新的景观。”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生长》。




21.jpg
“我不断地进入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我会看到这个城市在变化、在生长的一个过程。之所以题目叫‘生长’也就是强调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以摄影来截取这个过程的片断。”图片出自唐晶作品《生长》。




22.jpg
“当代艺术语境中所有的作品都只是一个桥梁,只是沟通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观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对图像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当代的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涉及到的是图像学、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东西,是层层递进的思考。”




23.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8:32 AM , Processed in 0.0623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