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446:风暴眼中的玉器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4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暴眼中“玉”向何往?

撰文/吴芳

几千年前,“万国诸侯”却恭敬地“执玉帛”,在蚌埠朝拜大禹。但蚌埠并没有玉石矿,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近30年来,蚌埠生产的玉器艺术品、仿古玉比中国8000年来所生产的玉器总量还多。蚌埠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市场之一。于是,人们开始好奇这座“无玉之城”,玉器坊,玉器街,玉器村随处可见,3000余户、2万余人在从事玉器产业,玉器产业园也将挥之欲出。然而2013年以来,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国整治腐败力度的加大,整个玉市场行情下滑严重。蚌埠“玉”向何往?已经是当务之急。


幸福村:喧嚣依旧

位于蚌埠城东的北工地,又叫幸福村。尽管是假日,但村口马路边玉石市场,显得有些冷清,大部分门面甚至都关着,这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在巷子口,44岁的冯国军靠在躺椅上,百无聊赖地拨弄着手机,夕阳打在脸上,暖暖的,但冯国军一点心情也没有。身后的门面里散落着很多从青海贩运来的玉石原料。一整天没有人来关顾,并且这种现状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冯国军是青海人,十几年前蚌埠玉器市场形成不久,就来到蚌埠贩卖玉石原料,前些年玉器疯狂的时候,赚了一些钱,并在蚌埠买了房,现在举家迁到蚌埠,没有想到2013年以来,玉石原料行情急转直下。

冯国军说,十几年前在蚌埠的青海玉石料商人只有1家,一直发展到后来30多家,而今年以来有些人开始转行。玉石原料价格变化很“疯狂”,从最初的几毛钱一公斤,几千元一车,发展到后来好的1万多元一公斤。最近玉石原料虽有所下跌,但好的料子依然有几千元一公斤,一般料子维持在500元左右一公斤。“毕竟,玉石原料开采越来越难,藏量也越来越少。”冯国军说,“但目前的状况是有价无市,自己唯一能做的是等待,观望,看看一年之后会不会好转。”

与路口相比,幸福村深处显得有些热闹,刺耳的玉石打磨声此起彼伏。在一间10个平方米大小的民房里,25岁的李锋和弟弟弓着腰,依靠工作台上的灯光,细心打磨着手里的一件毛坯。李峰来自宿州,5年学徒,5年创业,他跟玉器打交道已经10年时间。然而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一年多时间来,兄弟俩就感觉到其中的压力,拿货的人少了,赚的钱就少了,甚至有时候连买房的月供都感觉到压力。“只有这门手艺,能做啥?熬过去了就好了。”等待和观望是李峰兄弟唯一的选择。

其实,李峰和弟弟的玉器作坊是蚌埠玉器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蚌埠国营玉雕厂破产后,几个玉雕技术工人下岗之后自谋出路办起玉器作坊,他们带了一些徒弟,后来这些徒弟出去单干,继续带徒弟……如滚雪球般,近30年时间,蚌埠的玉器作坊发展到现在3000多家,从业人员已数万人。

尽管玉器行情不是很好,但幸福村依然很热闹。在这里的民房里,随处可以听到打磨机刺耳的声音,随处可以看到“玉”字符号,阴暗的过道,狭小的民房里……村子里大约有400多间民房,平均每间民房里就有2家玉石加工厂。


祸起央视曝光?

“2012年3月15日,央视曝光蚌埠玉造假,给蚌埠玉打击非常大,仿古玉可以说一蹶不振。”38岁的李青松做玉已经20多年,但那次央视曝光之后,明显感觉到压力,好在自己做的不是仿古工艺。

蚌埠的玉器市场发展,与仿古玉分不开,最早从出道的蚌埠玉器行业的前辈谢永学等几个人就是以仿古而出名,并曾演绎过一段传奇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海关扣押了两个带着“古玉器”出关的浙江商人,尽管这两人再三解释这件古玉是仿造品。然而实际却是海关请来玉石专家和文物部门进行鉴定,证明该玉器是“国家一级文物”,于是两人被以“走私文物”的罪名批捕。就在庭审之前,绝望中浙江商人,想起了卖给他“古玉器”的谢永学,托家人向谢永学求助,希望他能够给证明该“文物”为仿制。谢永学感觉“事关重大”,庭审前赶到浙江找到法官,称“走私”国家一级文物其实是他用“老提油”的仿古技术制成的仿古制品。法院不相信,最终谢永学说可以仿造一件同样的“古玉器。”,法官将信将疑。当一个月后他将一模一样的“古玉器”送到法院,法院拿给专家鉴定时,专家还奇怪地说,“这件古玉器,不久前不是已经鉴定过了吗,为什么还要鉴定一次。”法官才相信,两位被逮捕的“走私犯”走私的是仿制品。两位浙江商人被无罪释放。蚌埠仿古玉也因此一炮走红。

后来短暂时间,蚌埠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仿古玉器市场。然而很多仿古玉以假乱真,甚至迷惑了很多收藏者甚至专家,直到2012年央视曝光。

但在李青松等很多蚌埠玉器商人看来,“仿古是一种工艺,不能单纯说是造假,欺骗。”央视在“盖棺定论”。在玉器专家眼中,蚌埠古玉仿制,有摹古、伪古、臆古之分。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实物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料制作的仿古玉器。伪古玉器,是为牟取高利而制造的赝品,一般按照古器的造型、图案,有的只是张图片,刻意模仿,以假充真,鱼目混珠,目的是牟利,常常睁大眼睛说瞎话,坑蒙拐骗。臆古是一种更等而下之的作伪,只是根据臆想,闭门造车,七拼八凑地制作出亘古未有的伪玉器,稍有眼力者并不难识别,等等。正是后两者“坑”了蚌埠的仿古玉。

如今在蚌埠已经难以看到仿古玉器加工,因为行情糟糕,大部分人已经转行,少量有的,也已经转为地下。蚌埠玉自2012年3月15日央视风波之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风暴眼中“玉”何往?

以仿古玉起家,加工和销售常常截然分开的,是蚌埠玉器行业的特点,也是最大弱点之一,以至于2012年3月15日央视曝光之后显得很脆弱。

尽管是下午4点左右,北幸福村中通往村外的一条巷子里,很多玉器门面就已经关门,少数几家开门的,店主要么靠在椅子上打盹,要么在打磨玉器,这里曾经是玉器村最繁华的地方,聚集着几十家玉器销售店铺,然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日子不好过。

41岁的刘大彤正坐在店铺里发呆,整整一天没有一个顾客进门,整整一个月没有一桩生意。刘大彤的玉器店大约10个平方米左右,几个展示柜里陈列着很多玉器,在灯光下熠熠发光。刘大彤6年前从废品回收转行从事玉器经营,原因就是看到蚌埠人买卖玉器赚了大钱。而现在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不该碰玉器这行,“太难做了。这五年玉器价格虽然没有跌,整个行情一直在下滑。”

同样冷清的还有距离幸福村不远的玉金香玉器市场。玉金香市场聚集着近百家专门从事玉器销售的店铺,2014年5月18日开业已经成为自南山街、光彩市场之后蚌埠又一个玉器销售市场。45岁的刘传印在玉金香玉器街买了两间门面,几乎花了全部的积蓄。刘传印和玉器打交道20多年,和很多玉器店老板一样经历了学徒、加工作坊、开店的过程,但去年开始行情一直不好,尽管一个月偶尔有一两单生意,连维持门面的费用都紧张。“玉器是富人玩的东西,特别是大件玉器,动辄好几万,甚至几十万,来买的要么是富人,要么是单位,送人的居多。”刘传印摇着头说,“现在大环境不是很好,钱少的买不起,有钱的不敢买。”

“都在吃老本。”李青松在玉金香市场也有自己的门面,在前些年倒腾玉赚了1000多万,目前正在打造一件号称中国目前最大的白玉九龙瓶,一吨重的料子就花了120万,几个工人耗时2年还没有结束,估计还得一年时间才能完工,他盘算这个瓶子,打造成功后,最少也得卖300万以上,但他现在担心的是,卖给谁?

“玉器行情的确不好!”蚌埠市白玉商会会长李彬说。李彬和玉打交道也有20多年,是蚌埠白玉经营大户之一。在刘彬看来蚌埠玉目前的遭遇除了自身的问题外,更多的外部环境,经济大环境和政治大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当下中央的反腐风暴。玉器的这轮行情考验的不仅仅是玉器加工作坊和玉器商,更考验着蚌埠玉器市场未来如何发展。

年轻,脆弱,这是很多专家对蚌埠玉器市场的评价。蚌埠玉器市场是靠制作“仿古玉器”起家并闻名全国。其生产的仿古玉,比中国数千年出土的古玉总和还多,却又在央视曝光之后,仿古玉作坊几乎一夜“消失”。工艺品玉虽然有点起色,但一直以来左右工艺品玉发展是价格因素,什么赚钱做什么,因此在遭遇这一轮行情也在情理之中。

据了解,蚌埠幸福村已经被列入拆迁,一个硕大的玉器产业园也正在打造中。但现实中的蚌埠玉当前面临的可能不单纯是扩大规模的问题,还有仿古玉的法律尴尬,工艺玉器价高和寡……

蚌埠“玉”向何往?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安徽合肥,在一场贪官赃物拍卖会上的陈列品中,玉器占了很大比例,其中有不乏来自安徽蚌埠的工艺品。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收藏玉器,而安徽蚌埠作为玉器之城,30年来生产的玉器艺术品、仿古玉比中国8000年来所生产的玉器总量还多。




2.jpg
幸福村位于蚌埠城东的北工地,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玉”字招牌,十几年前蚌埠玉器市场初成规模,也催生了不少以玉器作为主要行业的村落。幸福村有400多户,几乎家家都有玉器作坊。




3.jpg
走进幸福村,切割玉器产生的巨大噪音此起彼伏。最初的玉器村也是通过这些家庭作坊里师傅带徒弟,徒弟单干之后再带徒弟而初具规模。




4.jpg
幸福村里,很多工人的生活和玉器制作都在同一个房间里,一个简陋民房就是一个玉器作坊。




5.jpg
一个工人在制作仿古玉器的毛坯,这是最基本的工序,仿古玉器都是批量生产制作的。




6.jpg
在仿古玉器的工艺里,有一些玉需要化学品泡制,其原料如同酱油一般,不少仿古工艺工人双手留下难以洗去的痕迹。




7.jpg
中午时分,工人前去就餐。这些玉雕工人大多是从学徒开始做起,许多年轻人是玉器作坊里的生力军。




8.jpg
不少玉器工人连中午吃饭都在作坊里解决。




9.jpg
作坊的生产环境不是很好,粉尘多是大件玉器制作难以避免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几名工人在打磨一件硕大的玉麒麟。这种麒麟价格不菲,用来镇宅用,不是普通人家买得起。




11.jpg
打磨环节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不少妇女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狭小的空间里,七八个玉雕工人在加工,而加工和销售分离是蚌埠玉的特点。




12.jpg
很多玉器作坊加工玉器,都是根据销售店铺需要来加工,自创的并不多。




13.jpg
蚌埠并不产玉,所以加工的玉器原料都是来自外地。这些来自青海、新疆的玉石经过几十年的炒作之后,现在每公斤都要500元以上。




14.jpg
三名玉器商在谈价格,这样的玉器手工打造,动辄好几万,甚至更贵。




15.jpg
好的仿古玉十分逼真,以假乱真的程度,能让很多专家都产生错觉,直到2012年央视曝光蚌埠的仿古玉器行业,“蚌埠”这个名称才与仿制联系在一起。然而也正是这次曝光风波,蚌埠仿古玉作坊几乎一夜之间“消失”。




16.jpg
45岁的刘传印在玉金香玉器街买了两间门面,几乎花了全部的积蓄,但现在生意并不好。玉金香市场聚集着近百家专门从事玉器销售的店铺,2013年开始,大家的生意都越来越难做。




17.jpg
44岁的冯国军靠在躺椅上,等待顾客上门。最近,冯国军在帮助一个朋友撮合一桩买卖,这一年来,他自己也是压力颇大。冯国军说,“但目前的状况是有价无市,自己唯一能做的是等待,观望,看看一年之后会不会好转。”




18.jpg
30岁的王赞连在蚌埠搞玉器已经有9年,他的店铺囤积了大量的货,但最近生意一直很差,连房子月供都有困难。




19.jpg
几个玉器店的店主聚集在一起打麻将打发时间,目前蚌埠幸福村已经被列入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硕大的玉器产业园,但对这个产业园的前途,许多人都不是很乐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38岁的李青松做玉已经20多年,那次央视曝光风波之后,他除了庆幸自己做的不是仿古工艺之余,也感到了压力。倒腾玉器虽然让李青松赚了很多钱,但面对整个行业下滑的行情,他也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因为近年反腐力度不断地加大,整个玉器行业都不是太景气。




21.jpg
李青松有一个硕大的九龙瓶还在打造中,他准备标价300万,但他现在担心的是,瓶子做好之后,该卖给谁?




22.jpg
幸福村里,一些坚持不了的人已经转行,价高和寡的现实面前,消极的情绪一直弥漫在蚌埠玉的上空。蚌埠玉器行业年轻而又脆弱,在经济、法律和政治因素的多重压力下,无论是玉器加工作坊还是玉器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斗将备受考验。




23.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7:48 AM , Processed in 0.0544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