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3|回复: 4

[好摄之徒]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生活与观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拍摄的那一秒是个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并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便是摄影师所创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


  布列松大概是所有喜欢摄影的人都听过并敬仰的名字,大家也将他誉为街头摄影大师,也许当年他对摄影的理念及方法不见得适用于现在这个数字年代,也无法当成绝对的标准,但他对瞬间的捕捉,精准的构图,以及摄影的理念的确非常值得参考,毕竟他是摄影界公认的大师,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 年 8 月 22 日——2004 年 8 月 3 日)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年少时学习绘画,1930 年开始加入摄影创作,1931 年广泛游历各地,作品也开始在报纸、杂志、书籍上陆续发表。偏爱黑白摄影,喜爱莱卡 135 旁轴相机与 50mm 标准镜头,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同时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他的“决定性瞬间”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Q:你如何来定义自己的影像,或者说如何解读“决定性的瞬间”,在按快门的一瞬间都要考虑哪些因素?

  布列松:对我来说摄影是去发现某个精彩又极短暂的瞬间,并精准的表达出那个瞬间的讯息。我们所在的生活能影响我们,同时也能被我们影响。内在及外在,这两者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平衡,两者在互补的过程中最终希望能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而其方法就是不断的沟通。但这部份只搞定了照片的内容。对我来说,内容无法与照片的形式分开。所谓的形式,我是说像是精准的几何构图以及对象,线条,表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情感以及概念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在摄影中,这种视觉状态只能出自受过训练的直觉本能。我要说这只是我建立并认为只适用于自己的规则而不是什么理论,这是我个人的规则。

  摄影是冥想的过程。对于概念,某个特定的状况,或某个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摄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这些过程、状况、或问题,借着日常生活向我们显现,我们必须要保持警觉并知道什么时候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通常这都是靠预感或是直觉,很难说清楚我们是为什么在某个瞬间按下快门,那个瞬间突然就来了,就在那儿,是那个瞬间出现在我们面前。所有事物都在那儿,是机遇的问题,有时你必须要用念力去让那些机遇发生。

  Q:当你为杂志拍摄,必须要跟一群人共事时会影响你说故事的态度吗?还是你仍旧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直觉?

  布列松:我在 1930 年开始摄影的年代几乎没什么摄影杂志,因为没这个需求,而当时我在拍摄一些我感兴趣的事物,一些让我有冲击感的事物,有点像影像日记,现在我还是保有摄影日记的习惯。后来市面上出版了一些杂志,当你为那些杂志拍摄的同时,我的直觉是不变的,你必须知道用什么架构去为杂志诉说故事,同时必须要为自己而摄影并说故事,透过拍摄去表达自己。杂志让你有机会接触一些世界上重要的事情,沟通必须要在逻辑中带有吸引人的特性。

  Q:当你针对不同国家进行摄影项目时,你会花时间住在那儿吗?

  布列松:我不喜欢短期访问,你无法仓促进出一个地方,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去感受一个地方。你对一个国家有一些概念,但当你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会知道你对当地的了解是对还是错,不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真相以及你的印象会对你说话。第一印象必须要很新鲜,就像你第一次看到某人,你会对他的长相有某种刻板印象,但事后你也许会说,我对那个人的印象是错的,因为我没注意到他的某些特点,某个笑容,而我到一个没去过的国家,就像是看到之前某个没见过的人一样的道理。

  Q:能谈谈当初去中国旅行的经历么?

  布列松:我真不想说任何话。这就好像你被邀请参加一个晚宴,你喝到的葡萄酒是装在玻璃瓶里,不是带着标签的瓶子。人们应该去品评这是不是好酒,但他们却只是急于想知道标签究竟是什么。所以,这非常可怕。这就是我认为不应该有任何图片说明的原因,你应该学会看。我们应该保持觉醒和敏感。但大家不这样,如果酒装在一个玻璃瓶里,他们就不敢说这是好酒或者坏酒,因为没有看到年份。我认为照片就不应该有说明,只需时间地点就可以了。时间非常重要,因为事物随时间会变化。

  Q:西方国家对东方会有一些异国情调的想象,这种观念有影响你的作品以及你如何接近当地人吗?

  布列松:这种感觉会慢慢的影响你,不会是突然的,但有时也有可能是突然的,你必须要在当地生活,去接触了解当地人,并建立关系,你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跟当地人一样的状态,你不应该评论任何人事物,尽量保持和善,去喜欢他们,不要无礼,不要难搞,因为你的态度将会回到你自己身上。你当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像是惊吓,幽默等等。

  Q:还有个公众对你的普遍认识是你不裁切自己的照片,对此你怎么看?

  布列松:当你将自己置身于某个瞬间及空间时,我们必须要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点概念。就像当你要选择一个瞬间去陈述某件事,你会选择一个正确的点。我也会移动我自己,近一点或远一点,看是否要突显某个拍摄对象,而若要突显某种“关系”,我会检视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主题不对了,就算你裁切或后置都无法将照片加强。如果一张照片是平庸的,再怎么处理都是平庸的。

  Q:这跟你在拍摄时的直觉能力有关对吧?

  布列松:是的。技术不是抽象的。你无法避开技术的问题。技术能帮助你表达,你必须要了解你的镜头,借着了解工具去表达你自己,你要使自己的技巧熟练,就像打字员打字时眼睛不用盯着键盘,而只需专注于内容一般。你不需要测光器,你就应该知道如何测光。一个厨子不需要用秤去决定撒多少盐。这都是直觉,是本能。

  Q: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所有的表达方式,技巧必须要被融会贯通。

  布列松:我想是的。

  Q:身为摄影师,我想你最基本的目的是沟通,就像所有其它艺术一样,是吗?

  布列松:是的,沟通一直都很重要。你想沟通某些讯息,然后知道你的讯息被别人接收,而不是被认可,被认可其实是件很危险的事,重要的不是被认可,而是被接收。假设你爱一个人,你的爱会被接收,而不是被认可。这对我来说就是沟通。

  Q:付出并被接收。

  布列松:是的,而不是被认可。

  Q:是否能谈谈摄影的技术层面?

  布列松:我们不需要太大的器材,我通常只使用 50mm 的广角镜头,因为我不知道下一秒会在暗暗的屋子里或是大太阳底下拍照。

  Q:所以小巧好携带很重要。

  布列松:这很重要,而且大家比较不会注意到你,我认为用 50mm 的镜头可以搞定许多状况。你所拍到的对象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人们常常会问我,“你最喜欢哪一张照片?” 而我会说最重要的照片是下一张,我们必须常常思考下一个拍摄的主题,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相机是眼睛的延伸,我一直都将相机带在身上。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观点,生活方式,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的喜好,是“我们本身”决定了一切。

  Q:你认为你现在比 20 岁时看到的更多么?

  布列松:我觉得应该是不同的东西,但却不多不少。我最好的照片就在《决定性瞬间》那本书里,我 20 岁拍的,大概是两周的时间,从第一天拿相机开始拍,就是这么短暂的一段时间。

  这就是教学无用的地方,因为摄影有关生活和观看。那些摄影学校都是骗人的玩意儿。他们能教什么?你能教我如何走路么?

  Q:摄影师 Josef Breitenbach 曾和我提到,他感到好的摄影师是天生注定的。

  布列松:我同意。但不管你有天赋还是没有,但如果你有,那么你就有了一种责任,你必须要去做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大概是所有喜欢摄影的人都听过并敬仰的名字,他几乎是摄影的代号,大家也将他誉为街头摄影大师,他对瞬间的捕捉,精准的构图,以及摄影的理念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图为布鲁塞尔,1932年。




2.jpg
“拍摄的那一秒是个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并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便是摄影师所创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图为海勒斯,法国,1933年。




3.jpg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 Chanteloup-en-Brie。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他的父亲是个较为富裕的纺织厂主,母亲的家族经营着棉花经销的生意。宽松的家庭环境提供了他比同龄人更多的便利,资金的支持培养了他在摄影上的兴趣。图为马德里,西班牙,1933年。




4.jpg
1927 年,19 岁的布列松进入了一所私立艺术学校和洛特学院(立体主义艺术家安德烈·洛特在巴黎的工作室)。1928 到1929 年,布列松进入剑桥学习英国艺术和文学。1930 年,布列松进入巴黎近郊的 Le Bourget 基地开始服兵役。图为塞维利亚,西班牙,1944年。




5.jpg
他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kácsi)在 1930 年所拍摄的作品《坦噶尼喀湖的三个男孩》(Three Boys at Lake Tanganyika)所吸引。同时,在马赛期间,他也获得了一部 50mm 镜头的莱卡相机,并在此后陪伴他多年。




6.jpg
此后他马不停蹄地前往柏林、布鲁塞尔、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和马德里。1932 年,他的第一个摄影展在纽约 Julien Levy Gallery 展出,随后在马德里 Ateneo 俱乐部展出。图为法国,1968年。




7.jpg
1934 年他与 Manuel álvarez Bravo 共同举办了一次展览。然而,在早期布列松的作品中,有关他的祖国——法国的内容却并不多见,直到多年后才渐渐呈现。




8.jpg
1934 年,布列松与波兰裔摄影师大卫·西蒙相识,通过西蒙,又结识了匈牙利裔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图为布列松拍摄的马蒂斯,法国,1944年。




9.jpg
1947 年春,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共同组建了玛格南图片社。按照卡帕的构想,图片社是一个由他的成员共同构建的一个合作型组织。图为锡夫诺斯,希腊,1961年。




10.jpg
布列松在战后 1948 年前往印度拍摄的甘地葬礼,以及在此后 1949 年前往政权更替的中国从事的摄影纪实,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图为墨西哥城,1935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949 年,他分别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最后的 6 个月和共产党取得政权后的 6 个月内从事了大量拍摄活动,在北京记录下了最后一批太监的影像,并见证了北京新政权的建立。图为中国上海,1948年。




12.jpg
此后又前往荷属东印度,拍摄纪录了印尼的独立。最终,布列松的摄影之路引领着他游历了世界——墨西哥、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等诸多国家和地区。1954 年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后,他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记者。图为佛罗伦萨,意大利,1933年。




13.jpg
1967年,他与前妻 Ratna "Elie" 离婚,1970 年布勒松与比他小 30 岁的女摄影师 Martine Franck 结婚,1972 年 5 月,他们的女儿 Mélanie 出生。图为的里雅斯特,意大利,1933年。




14.jpg
1970 年代,布列松逐渐退出职业摄影行业,1975 后就不再有他的摄影作品出现。相反的,他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私人绘画中。据他所称,他将自己的相机珍藏在家中,几乎不再使用。图为波士顿,1947年。




15.jpg
2004 年 8 月 3 日,布列松在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的 Montjustin 去世,被葬在 Montjustin 的一处公墓中。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他逝世后,称他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图为红衣主教帕切利,法国,1938年。




16.jpg
布列松作为《生活》的签约摄影师为其工作超过了 30 年。他的旅行几乎没有国界,他和他的相机共同见证了 20 世纪诸多剧变和人类景观——西班牙内战、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瓦解和共产主义的崛起、1968 年巴黎学生运动、甘地遇刺、柏林墙、埃及沙漠等。图为斯特拉斯堡,1945年。




17.jpg
他偏爱黑白摄影,喜爱莱卡 135 旁轴相机与 50mm 标准镜头,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同时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尤其是经典的“决定性瞬间”,已经成为纪实摄影的圣经。图为瓦伦西亚,西班牙,1933年。




18.jpg
布列松是个绝口不谈自己的私事也极不愿被拍照的怪人,要较贴近地了解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大师级的摄影家厄恩斯特·哈斯怎么描述他:“他的服饰极为考究,常穿土色的苏格兰呢,虽是法国佬,但外貌看起来倒像英国人。”图为三个梳头发的女人,阿利坎特,西班牙,1933年。




19.jpg
“事实并不见得有趣,看事实的观点才重要。”布列松很强调摄影中的“看”。梦境就是生活中用另一种视觉看到的事件。他在现实世界也有妙趣天成的慧见。图为瓦伦西亚,西班牙,1933年。




20.jpg
“构图”是摄影的空间,“快门机会”是摄影的时间,布列松看事情,是同时注意这两件东西的,缺少其一,他会站在一旁等下去,直到“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他才比谁都洞悉先机地抓住它。图为墨西哥,1934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布列松是有史以来把时空因素结合得最为灵巧的巨匠。要谈他的作品,只有从他的眼力着手。图为勒芒汽车赛,法国,1966年。




26.jpg
布列松的作品是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在决定性的情况下才行,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万万不能切割的。图为那不勒斯,意大利,1960年。




23.jpg
他常引用布荷东小说《Entretiens》里的一句话:由于他没有跟任何人有约,他当然不是在等人,可是他既然摆出这种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的态度,便意味他是在守候时机了。我该怎么说才好呢?他让自己等待着机会来临,等某些事发生,等某些人闯入。图为小提琴家与孩子,墨西哥,1959年。




24.jpg
“对我来说摄影是去发现某个精彩又极短暂的瞬间,并精准的表达出那个瞬间的讯息。我们所在的生活能影响我们,同时也能被我们影响。内在及外在,这两者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平衡,两者在互补的过程中最终希望能达到合而为一的境界,而其方法就是不断的沟通。”图为耶尔,法国,1932年。




25.jpg
“但这部份只搞定了照片的内容。对我来说,内容无法与照片的形式分开。所谓的形式,我是说像是精准的几何构图以及对象,线条,表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情感以及概念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图为慕尼黑,德国,1962年。





“在摄影中,这种视觉状态只能出自受过训练的直觉本能。我要说这只是我建立并认为只适用于自己的规则而不是什么理论,这是我个人的规则。”图为海勒姆,1947年。




27.jpg
“摄影是冥想的过程。对于概念,某个特定的状况,或某个问题,我们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摄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图为德国,1946年。




28.jpg
“这些过程、状况、或问题,借着日常生活向我们显现,我们必须要保持警觉并知道什么时候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通常这都是靠预感或是直觉,很难说清楚我们是为什么在某个瞬间按下快门,那个瞬间突然就来了,就在那儿,是那个瞬间出现在我们面前。”图为墨西哥,1934年。




29.jpg
“所有事物都在那儿,是机遇的问题,有时你必须要用念力去让那些机遇发生。”图为北京,1948年。




30.jpg
“我的直觉是不变的,你必须知道用什么架构去为杂志诉说故事,同时必须要为自己而摄影并说故事,透过拍摄去表达自己。杂志让你有机会接触一些世界上重要的事情,沟通必须要在逻辑中带有吸引人的特性。”图为罗马,意大利,1959年。
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我不喜欢短期访问,你无法仓促进出一个地方,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去感受一个地方。你对一个国家有一些概念,但当你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会知道你对当地的了解是对还是错,不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真相以及你的印象会对你说话。”图为日本,1965年。




32.jpg
“第一印象必须要很新鲜,就像你第一次看到某人,你会对他的长相有某种刻板印象,但事后你也许会说,我对那个人的印象是错的,因为我没注意到他的某些特点,某个笑容,而我到一个没去过的国家,就像是看到之前某个没见过的人一样的道理。”图为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礼,英国,1937年。




33.jpg
“我真不想说任何话。这就好像你被邀请参加一个晚宴,你喝到的葡萄酒是装在玻璃瓶里,不是带着标签的瓶子。人们应该去品评这是不是好酒,但他们却只是急于想知道标签究竟是什么。所以,这非常可怕。”




34.jpg
“这就是我认为不应该有任何图片说明的原因。你应该学会看,我们应该保持觉醒和敏感。”图为靠近都柏林的卡拉赛马场,爱尔兰,1952年。




35.jpg
“但大家不这样,如果酒装在一个玻璃瓶里,他们就不敢说这是好酒或者坏酒,因为没有看到年份。我认为照片就不应该有说明,只需时间地点就可以了。时间非常重要,因为事物随时间会变化。”




36.jpg
当问到如何与拍摄国家的居民沟通时,布列松说:“你必须要在当地生活,去接触了解当地人,并建立关系,你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跟当地人一样的状态,你不应该评论任何人事物,尽量保持和善,去喜欢他们,不要无礼,不要难搞,因为你的态度将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37.jpg
提到作品裁切的问题,布列松说:“当你将自己置身于某个瞬间及空间时,我们必须要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点概念。就像当你要选择一个瞬间去陈述某件事,你会选择一个正确的点。”




38.jpg
“我也会移动我自己,近一点或远一点,看是否要突显某个拍摄对象,而若要突显某种“关系”,我会检视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主题不对了,就算你裁切或后置都无法将照片加强。如果一张照片是平庸的,再怎么处理都是平庸的。”




39.jpg
“你无法避开技术的问题。技术能帮助你表达,你必须要了解你的镜头,借着了解工具去表达你自己,你要使自己的技巧熟练。你不需要测光器,你就应该知道如何测光。一个厨子不需要用秤去决定撒多少盐。这都是直觉,是本能。”图为布列松拍摄的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巴黎,1982年。




40.jpg
“沟通一直都很重要。你想沟通某些讯息,然后知道你的讯息被别人接收,而不是被认可,被认可其实是件很危险的事,重要的不是被认可,而是被接收。假设你爱一个人,你的爱会被接收,而不是被认可。这对我来说就是沟通。”图为特拉法加广场上的乔治六世的加冕之日,1937年。




41.jpg
“人们常常会问我,‘你最喜欢哪一张照片?’ 而我会说最重要的照片是下一张,我们必须常常思考下一个拍摄的主题,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相机是眼睛的延伸,我一直都将相机带在身上。”图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1965年。




42.jpg
“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观点,生活方式,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的喜好,是‘我们本身’决定了一切。”




43.jpg
“一个人必须用心和眼去摄影”......布列松是摄影史上的一道门,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只要想走这条路,就会打他的门下经过。当然,你有能力的话,也可以撑杆跳从门上跨过。图为巴勒莫,意大利,1971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6 04:31 PM , Processed in 0.0559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