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8-18 09:29 PM 编辑
另一种北京 撰稿/曾茜
鸟巢向北、立水桥向西,是北京北五环外的昌平区东小口村,这里是京郊最大的废品集散地。遍布的私人经营、作坊式的废品回收点,承担着北京市大部分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在这块560亩的土地上最多时曾盘踞了900多个废品回收站,超过3万人曾在此谋生。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平房里,屋外就是堆积如山的废品。这里有学校、有饭店、有诊所、有旅馆、有娱乐场所,还有鲜明的阶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熟人社会。不少人在这里追逐城市的梦想,许多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村里人管这里叫“货场”,外面人管这个孤立的村庄叫“废品村”、“垃圾村”。 这里的拾荒大军多为河南籍,因此这里又被外界称为“河南村”。人们因为河南老家人多地少,迫于生计,来到城市打工讨生活。 鲜为人知的是,“河南村”的村民多来自河南信阳的光山县和固始县。1958-1961大饥荒的时候,信阳是全国重灾区,光山一半家庭绝户,活生生成了一座废城。半个世纪后,信阳部分农村依旧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光山县的冀畈乡、仙居乡几千老少尽数移居北京东小口,从事废品回收行业。 如今,这里难逃被拆迁的命运,昌平区出台严控外地人口、全面清退低端产业的政策,几万人的新家园和10余年的安稳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过了立水桥,热闹的龙德广场向西有一条小路,不到5分钟的车程,都市繁华转眼成乡间小路,再走,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垃圾村赫然眼前。 望不到头的平房,屋里都是捡来的家具,十几平米住着一家好几口人,屋外废品堆积如山是工作的货场,废钢废木头废纸废衣物,到处是野狗野猫和蹒跚学步的小孩,人们怡然自得。孩子们抱着饭碗到处跑,对邻居家的东西比自己家还熟悉,工人有活的时候一起干活,没活的时候一堆人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夫妻融洽,他们大多20岁的时候就结婚生子,然后同甘共苦,笃信夫妻同命的道理。 这里外表脏乱破败,却是个温暖的家园,是精神上的桃花源。 这个流动的村庄,保留着乡土中国最初的宗法社会,将生存从河南延续到北京。从2002年至今,十余年来乡里乡亲在此白手起家,携手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买车买房,创造了财富神话。 跟最底层捡破烂的拾荒者不同,他们在此包下空地收集废塑料、废钢铁、废纸、废木头,分类加工后送往唐山、保定、邯郸、杭州等地销售。 好景不长,2011年,东小口贴出了拆迁告示,之后,一场耗时三年的拆迁拉锯战至今仍未告终,长期的停水停电并未能迫使驻守在此处的数万人主动搬走。 直到今年6月,村东头的一大片棚户被大批工程车辆夷为平地,预示着拆迁工作动了真格。据介绍,这个夏天,这里将彻底完成拆迁,京郊最大的废品集散地将不复存在。7月,已完成拆迁的空地上,数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几次三番被勒令搬迁的“垃圾村”村民们,即将失去他们在北京的立足之地。数万人的“中国梦”,醒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