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4-8-18 09:28 PM 编辑
熊朝贵和他的么龙小学 撰文/吴俊松
云南文山瓦漫么龙小学现在是当地最好的建筑,50岁的熊朝贵,亲眼见证了这个乡村学校的变迁。而此时,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近30年。 熊朝贵身高只有1.38,因为身体残疾,他无法考大学,也错失了不少工作机会,这样的际遇让他一度闷闷不乐。但在旁人的鼓励下,1985年9月,熊朝贵回到贫穷的乡村办学,由于成绩突出,熊朝贵四年后转为代课老师,1999年,终于转为正式老师。 在么龙小学,熊朝贵就像一个保姆一样事无巨细地呵护着学生,从清扫学生打翻的米线,照看生病学生、安排教学、检查就寝、上课、开会,远远超出了一名老师和校长的工作范围。比如学校里有一些学生,家境贫困,父母又远在家乡,熊朝贵心里就时时惦记着他们,为他们操心。有一天,熊朝贵还特地到集市上,给两位常年没父母照顾的同学买了新衣服。但由于自己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给予学生们的照顾也只能越来越少了。 熊朝贵的老家在一个海拔一二千米的峡谷地带里,村子的对面就是越南。他的老父亲有心脏病,导致双脚有些浮肿。从家里来到么龙小学找儿子,却由于熊朝贵从早忙到晚,被冷落在了一旁。村里的医疗水平有限,要去县里医院,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老父亲在村里打了一针,见没什么效果,就自己回家了。熊朝贵家的老房子长期的失修,几乎是村子最烂的房子。由于他的弟弟也有相同的残疾,一直找不到媳妇,就担起了照顾老父亲的任务。熊朝贵不仅要负担父亲和弟弟的生活,还有在县城生活的妻子和孙子。当老师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剩余。给老父亲治病的事,只能拖到暑假了。 由于日常学校的管理工作占据大量时间,熊朝贵目前主要带六年级的数学课。也许从眼界、教学方法上看,熊朝贵并不是最优秀的,他或许和镇上、市里的老师会有差距,可是对于一个以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的乡村小学而言,熊朝贵和其他老师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 乡村小学没有老师愿意来,工资、经费、条件都没法和外面比,目前么龙小学仅有8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尽管么龙小学的如今的条件与3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可毕竟在占全国总人口大多数的乡村,教育投入缺口依旧仍是国家欠的巨债,熊朝贵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担起一切。 因为残疾,熊朝贵不得不接受生活的现实。而现实,也让他在人生面前没有退路。因为走不出去,熊朝贵选择了坚守,但他的能力和力量毕竟有限,而这个把身心都留给了家乡孩子们的乡村老师,如同乡野的花儿,无声无息的绽放于贫瘠的土地。作为个体而言,谁不想得到值得喝彩的生命,但没有喝彩,也不见得就没有价值。 目前么龙小学有136名学生,入学率达到98%,这在学校创立之初的8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2007年么龙小学盖起了生活楼,也开始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2013年,学校建成的三层生活楼,让许多乡村里的孩子有了另一个“家”。 么龙小学的宿舍楼明亮整洁,不过由于床位依旧紧缺,基本都是安排两个学生睡一张床,一般都是一个大孩子带一个小年纪的同学睡,而一家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哪窄窄的单人床上基本都是哥哥或者姐姐带着弟妹。虽然没办法让所有孩子都住进来,不过至少,现在孩子们都有了一个暖和的被窝。现在家里住得近的孩子,晚自习之后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家,而曾经,跋涉长而崎岖的山路几乎是所有乡村小学的代名词。 文山瓦漫和中国大部分的乡村一样,大部分村民家中的青壮年均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具有强烈的走出大山的欲望和动力,但却与现实极难对接。 乡村的教育不比城里,这里的孩子想要走出去,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很多障碍,是只有努力而无法克服的。语言、文化的阻碍,飞速发展的城市与止步不前的乡村的差距仿佛是宿命一般的存在。 但这里的孩子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帮助他们走出大山,也是熊朝贵的梦想。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