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休闲时尚] 中国当代艺术的敦煌血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1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ELIK KAYLAN

观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当代艺术展“敦煌灵感”(Inspired by Dunhuang)时,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三条叙事线索的交汇处:中国敦煌石窟壁画的千年历史,受这些壁画影响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故事,以及华美协进社本身的故事。

Wang Mansheng
王满晟Sound in the Mountains,2010年
1926年,包括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内的中美知名教育家在纽约成立了华美协进社,向美国人宣讲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个组织是漫长的“美国世纪”当中诸多创举的一个绝佳案例。1944年,它搬进曼哈顿一处由亨利·路思义(Henry Luce)赠予的雅致的四层联排屋,之后便一直在那里办公。从那时起,底楼的两个展厅举办了有关中国的各种展览。在中国看上去捉摸不透而又困难重重的那几十年岁月里,它常常是举办这类展览的唯一地点。

这次展览展出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15位艺术家的34件作品,由华美协进社博物馆馆长海蔚蓝(Willow Weilan Hai)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联合策划。据谢柏轲说,第一个展室向我们展示了敦煌连绵不绝的文化反响,第二个展室则展示了一些在世艺术家独立的、有感染力的作品。

首先要介绍一点背景情况。起初,僧人们在中国帝国边缘接近丝绸之路的735个洞窟中住下来,因为附近一座山上的云母成份在雨后闪闪发光,充满了瑰丽而神秘的魅力。大约在四世纪到14世纪期间,这些僧人和他们的客人给492个石窟绘制了大约4.5万平方米的壁画,并塑造了2,000多尊塑像。迄今人们对这些艺术家的身份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举着火把画出了华丽而多彩的作品,描绘了佛陀及其历险、转世、寓言、菩萨、施主画像等方面的内容。(绘画用的石膏粉是艺术家亲自糊到洞壁上去的。)

在蒙古人统治的年代里,山水和文人卷轴画成为主流,敦煌的生活方式渐渐消失,一直到1900年左右这些洞窟被一些贪婪的外国人重新发现并频繁光顾。后面几十年这些外国人的光顾为西方、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地区的博物馆提供了敦煌视觉艺术财富的华美样本──迄今这仍然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话题。但这并没有削弱敦煌石窟的整体魅力。

张大千的多彩人生,进一步反映了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张大千在战火中的20世纪40年代造访敦煌。他是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文人、临摹高手,本身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后来因为伪造传统山水画而声名狼藉,这些画作最后又为西方博物馆所收藏。(张大千1983年在台湾去世。)据谢柏轲说,2011年张大千署名作品一共卖出了5.07亿美元,创下了艺术家单年作品售卖金额之最,超过毕加索成为第一。到访敦煌期间,张大千在四位妻妾和很多晚辈的帮助下,对大量的壁画做了一丝不 的学术性临摹,以便为后人留下记录。然后他又煞费苦心地剥掉外面的一层层壁画扔掉,描摹里面的几层。中国同行对此大为震惊,到最后他们要求政府成立一个监管机构,这是他们首次提出这一要求。第一个展厅内张大千笔下美丽的小飞天形象的样本虽然是仿作,仍然能让人逼真地感受到原作的风貌。

旁边有近期教科书华美的彩色校样,分毫不差地描绘了敦煌的人物形象及其服饰图案。在一个长长的玻璃橱里面,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巧的诗词书法横轴,内容是赞颂敦煌石窟的神奇历史。在一台显示器上,则可以观看一部类似《小鹿班比》(Bambi)的中国动画电视连续剧,它是根据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创作的。有一道 上的展品讲述了袁运生的故事。他因为在后毛泽东时代初期第一个遭到审查而闻名,现在是中国一名非常成功的艺术家。1979年,他受命在北京一座新建航站楼内创作壁画,其中有一些裸女形象。机场当局因为这些裸体形象而惊惧,便请教了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华国锋亲自做出了裁定。这个裁定相当聪明,壁画的一部分被遮住了。在展览中,袁运生的半裸菩萨卷轴画有力地述说了敦煌美学对他作品的影响。

进入第二个展厅的时候,你会因为展出作品的质量而震撼。它们全都出自在世艺术家之手。刘丹利用水墨纸本对各种元素炉火纯青的探索运用,让人认识到好的艺术品不论有多大的文化鸿沟都会为人所理解。刘丹也到访过敦煌石窟。张宏图《敦煌习作七号》(Dunhuang Study No. 7,1981年)描绘了一群在仿若凝固火焰的层层岩石上起舞的类人猿形象,让人马上联想到了六世纪那些叙事性壁画。

慢慢地,你会开始注意到头顶上由四张巨型画板组成的顶棚壁画。那是喻红的作品。在目录册上她的采访文字中,她谈到了1986年到访敦煌石窟,那个时候“所有美术学生都要在读三年级的时候前去参观”。这是中国名牌美术院校多年来的惯例。敦煌所有带壁画的地方都有顶棚壁画。喻红2010年作品《天问》(Questions for Heaven)的透视手法暗含观看者从下往上看的预设,一部分人物形象也在回过头来往下看你。其结果便是敦煌壁画与文艺复兴时期顶棚艺术传统的融合,填充其间的又出人意料地是普通的现代人。

本评论员的大发现是王满晟的作品。他的两幅描绘敦煌石窟上方岩壁的纸板水墨山水画引人注目,让人念念不忘。景色用现实主义风格的线条精确绘制而成,但又用一种迷离的光线效果做了柔软化的处理,使风景看起来恍若梦境。他采用后敦煌时期的审美传统并应用于当地地理环境,实现了一种几何式的抽象化。

或许有人会说,在现今这个世界中,华美协进社对中国文化的鼓吹可以说显得多余。资金更雄厚、规模更大的机构正在逐步侵占着它的领域。但凭借着“敦煌灵感”这样专注的、卓越的展览,它在这一领域仍然是卓尔不群的。

敦煌灵感:当代中国艺术的再创

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至6月8日

纽约


(本文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的文化艺术撰稿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4 01:41 PM , Processed in 0.0593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