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1

[史地人物] 《活着》No.332:80后最终长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4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6-23 08:47 PM 编辑

80后最终长大

摄影/甘森 编辑/邹怡

有关“80后对话80后”

这是一个城市族群生存状态的观察项目,因为我有近20年的摄影工作经验,影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呈现方式。当初我只是计划用2年的时间去记录我身边普通的100个80后,看看每个单独的个体在“80后”这个统一的标签下,到底有什么不同呈现。

选择在家里拍摄,是觉得在这个千万人口的繁华城市里,真真正正属于个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工作是不稳定的,房子也是租的,家具是房东的,连喝水的杯子都是充值送的。但这个窝还是自己最后的一片“自留地”,也许不太温馨,还没到期望生活的目标,可只有在这里,才能放心地跟人分享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记忆里的童年美好、成长里遇到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么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爱自己和爱别人。

关于“80后”,百度百科和各大媒体基本都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和解剖:在人们眼中总体呈现负面的印象,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的人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特别是80后在各个行业都有意见领袖和突出人物涌现后,大家以前看法和偏见亦在逐渐改变。

在我眼里,这群多数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是有着非常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群。他们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工作际遇,都是这个社会和国家正在变革、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他们才被迫迅速地成熟起来。作为一个闲得蛋疼的“人群接触家”,我对80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了这个“成都80后影像大调查”。

“80后”接受的教育时期,正是电视和网络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课本还停留在最初的形式,这也造成了80后们接受信息的极大不对称。教育形式的一成不变,高考模式下的分分致命,也正是大部分“80后”的致命伤痕。

在最初跟朋友聊起这个拍摄构思时,多数“80后”的第一反应和评价都是:这个有意思。在“80后”的语言和评判标准里面,“有意义”应该是新华社或者是新闻联播里面应该出现的词句,一成不变的格式和语气已经把“有意义”变得“非常的没有意义”。所以多数“80后”选择做有意思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看上去很有使命的有意义的事情,因为“80后”把“有意义”的事全都留在小学作文里啦!

本着“有意思”的原则,“80后”们创造了很多网络语言和“打酱油”这样的流行词汇。所谓“流行词汇”,就是本着简单、有趣、有新意思,迅速流行。“80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创造出这样的速食文化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谁说做有意思的事情肯定没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一定有意思?

那些在迷茫中寻找的生命,那些独立灵魂的期待,都提醒着我们在发展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存在于荒芜现实之中。这组照片,是将我的观察方式置于一个可丈量的历史位置,将这个城市的个体交给影像来凝视。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活着,就好像活在所有人的视野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改变,却也在改变着时代。他们并不认同大众为“80后”贴上的种种标签,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摄影/甘森 编辑/邹怡




2.jpg
夏娃的无骨鱼,生于1988年, “80后很尴尬,读书不要钱的时候,我们赶不上,房价猛涨的时候,我们赶得正巧;70后谈恋爱讲真心实意,80后的我们讲的是真金白银。多么美好的年华,却生在了多么尴尬的年代。”




3.jpg
方瘦兽,1989年出生,湖北汉川人,在成都已经呆了1年半,目前在一个影楼当摄影师。她认为80后分为两种极端:要么太知道自己要什么,拼命往前冲;要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浑浑噩噩。




4.jpg
居然是lulu ,82年出生,至今未婚,“今天的80后就是昨天的70后。80后千差万别,很难总结出什么共性。”




5.jpg
在成都从事媒体行业的梁少东,生于82年,但他却说,对“80后”既没有什么印象,也没有什么概念。




6.jpg
“我觉得80后是挣扎的一代,我们小时候梦想要当科学家,可社会发展得太快,我们来不及回头看看梦想,就被现实的洪流淹没。傲气、叛逆、特立独行也终被磨砺,归于生活。但是努力,我觉得是一直未变的,不管是为了什么。” 酃龇说。




7.jpg
“我觉得80后也只是过渡的一个时代,80后也是必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一代,不会直面自己的感情,不会直面自己的生活的一代,想笑的时候可能会掩饰,想哭的时候,却必须要压抑住的一代。” 脱北的大熊,86年生,天蝎座。




8.jpg
阿峥大宝,河北石家庄人,出生于1982年,“从小被教育的‘集体观念’还深深影响着80后。个体要服从‘集体’,甚至在需要的时候牺牲个体,这样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不敢伸张。”




9.jpg
80年出生的龚丽莉眼中,80后是第一批知道什么叫“自我”的中国人,是生存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的一群悲情英雄。他们不屑按部就班,把拼搏奋斗视为使命。热血、追求精神,却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社会,充满了矛盾的价值观,不愿长大,但终于长大。




10.jpg
在所谓的善恶之间挣扎,其实都还是好孩子。经历得还太少就以为自己已经站在巨人肩头。努力在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哪怕是暂时树歪了也不承认。开始主动招揽压力,寻找成就感,想要去经历更多的事情。——1988年出生的诡异女青年。




11.jpg
1989年出生的甘露阳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怎么说呐?我觉得80后就是一个很矛盾的综合体。独立但又对任何事物、任何人都会产生极强的依赖;专一但很容易移情以及滥情;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很强的好奇心但很容易放弃。”




12.jpg
周遭的80后,大多数都很迷茫,他们常常感叹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仍然有那么一部分人一直都明白,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并一直努力担负着自己的使命。——可薇婴,1983年生。




13.jpg
贝拉,生于1983年。“这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夹缝中,与贫乏擦身,丰裕为伍的一群人。看似坚强实则脆弱,最世故也最单纯,最平凡而又自命不凡,最千姿百态却也最千篇一律。”




14.jpg
凡士林的兔子生于1989年,在她眼里,自己这一代人,就是充满着热血的一代人。




15.jpg
姚大林觉得80后很简单,就是“长大了、结婚了、生子了。”出生于1984年的他,现在已经是一名视觉总监。




16.jpg
珈壹,成都人,出生于1989年,目前是一名兼职模特。提到对“80后”的看法,她不发一言。在“80后”这个统一的标签下,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是不同的,看法和偏见曾伴随着80后一路成长,而时间终会让喧嚣归于沉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03:56 AM , Processed in 0.0664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