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1

"中医大师"发迹之路:曾是赤脚医生 靠"神鞋"发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7 05: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大师"发迹之路:曾是赤脚医生 靠"神鞋"发财
2013年08月17日 07:07:1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s784.jpg     曾是赤脚医生 投师学过西医 承包医院科室 依靠“神鞋”发财 善借媒介扬名

  
“说什么‘师从祖父名医’,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张必清的同门师兄介绍说,其父是一位“打油匠”,祖父也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上世纪70年代初,张确曾追随过因“文革”被“下放”到乡村的一对医生夫妇学习,但对方都是搞西医的。


  秦皇岛中医院的前院长范振域印证,当初考察张必清时并没发现他懂中医。“我能肯定,他的中医知识不可能来自部队。”第三军医大一位军医教材编纂专家告诉北青记者,我国军医系统对于中医体系的纳入是在2000年之后。

  寻访其成名发迹路径,此前被宣传为“国宝级中医药大师”的张必清,面目越来越清晰。无论是早年他叫卖的“必青神鞋”,还是后来的“奇经疗法”,隐身其后的都是张氏一脉相承的“掘金术”。

  一掷千金的乡村名流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的村民们提起张必清来,多是一脸崇敬的样子,但又语焉不详。大家听说的是张在外面“发了大财”,看到的是张回乡时县镇两级官员前呼后拥,使用的是张必清捐款援建的学校、大桥和公路,但是少有人能说出他是怎样拥有的这些财富。“有钱不就是贵人吗?农村人都这么想。”后山村高公组的一位村妇这样说。

  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必清曾表示自己只是担任“奇经堂”的顾问,每月收入约1万元。与此相比,这些年来他在家乡留下的手笔显然要大得多。

  沿泾县县城向西南30公里,连接322省道和丁家桥镇的,是一座跨河的“金水大桥”。桥北端有一座“功德碑”,上面镌刻着修建该桥时所有捐赠者的姓名。其中在“本镇在外人员”一栏中,排在首位的即是张必清的名字,随后跟着他的捐款额“捌万捌仟元”—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其他个人捐赠,而且比左面一栏“企业捐款”中的任何一家都要多。

  这不是丁家桥镇唯一留下“张必清”姓名的地点。在该镇,“泾县丁桥必清中学”的大牌子赫然入目,它的前身是原丁桥初级中学,该校在1997年接受张必清捐资100万元、镇政府投资120万元,进行了改建,之后将“必清”的名字加入到了中学的名字中。与后山村卫生室毗邻的鹿园小学,也接受过张必清的捐赠,校长吴金木表示该校扩建教辅楼时,曾接受过张必清捐资30万元。另外,后山村“村村通”道路修建工程里,也有张必清的1.5万元……

  这些年来村民们念着这位丁家桥镇走出的“能人”的好,记忆中都是他十几岁时做乡村医生的青葱岁月。自他18岁当兵离家后,张必清留给这个乡村的便是那些捐资建起的福祉上所负载的名声。直到几日前在电视上看到远在北京那位“在楼上盖房”的“教授”,这才将此人与当地名人张必清联系起来,并且在媒体记者的追问下逐渐搜寻出了更多关于他的记忆

 赤脚医生的中医渊源

  张必清生于1955年5月24日,出生地是后山村的前身之一省湾大队。年少的张必清家境清贫,他是家中老大,身后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除了父亲,他一度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在先后就读于鹿园小学和丁桥初级中学后,张必清成了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当地人称作“赤脚医生”。不过张必清年少从医的原因,并不像宣传资料中显示的“祖传中医”、“师从祖父当地名医张吉安”。在此前媒体报道中,有村民称“当地没有张吉安这位中医”,有人则称张必清的中医知识“是从一位叫张威武的老先生那里学来的”。说法不一而足。

  8月15日,北青记者走访了张必清当年的两位“同门师兄”张必方(化名)和张必松。三名“必”字辈的同族兄弟年轻时曾短暂地师从一位叫做薛传德的西医。

  1939年出生的张必方和张必清学医同门、居住同村,对张必清的情况有较多了解。老人解答了外界对于张必清的几点质疑。

  其一,张必清是否出身中医世家、师从祖父张吉安?师兄张必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张必清的父亲叫做张时华,是当地一位“打油匠”(通过油菜籽榨油的一种工匠);祖父其实是一位普通农民。

  “至于张吉安,这个人是有的。他又名张元庆,早年读过私塾,后来做过‘乡民代表’,是本地很有名望的一位老中医。”张必方说,“但这个人说到头就是和张必清属于张姓同族,根本扯不上祖父的关系。说什么‘师从祖父名医’,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正在后山村卫生室坐堂的张必方,还特意在处方笺上写下了这位神医的名字—不同于以往报道,老人把这个名字写作“张吉菴”。

  其二,张必清年少时有无中医功底?张必方解释说,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和张必松、张必清曾追随过因“文革”被“下放”到乡村的薛传德、石峰医生夫妇。薛、石夫妇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是西医临床医学专家。目前,薛传德和石峰人在安徽芜湖,分属于安徽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和妇产科,两人曾在《临床医学》、《现代诊断与治疗》等西医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那些‘中医经络’、‘奇经八脉’的学说,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学来的,”张必方说,“我们跟老师学的时候,没学过这种东西。另外一同在县里的‘五七大学’(‘文革’时期用来培训乡村卫生员、医生、兽医的医疗培训机构)上学时也没学过。张必清可能顶多是自己看过两本中医的书吧。”

  “他现在已经成了教授啦?”师兄张必方笑道。

  很少坐诊的科室承包人

  资料显示,张必清于1973年入伍到北京军区,先是卫生员后到军医;1986年到秦皇岛支持地方医疗科研工作,并任中医医院分院院长;1991年至1995年任秦皇岛开发区医院院长兼书记。

  张必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至今这个问题在秦皇岛仍然是一个谜。从张必清以“医生”身份与部队大院外面的世界开始发生关系以来,真正亲眼看过他为他人诊治的同行寥寥可数。

  秦皇岛中医院的前院长范振域是其中的一个。今年已75岁的范振域,1983年至1998年曾全面主持秦皇岛中医院的工作。由于此前在国家军工企业医院工作近20年,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部队医院逐渐向民间开放的进程中,他做了大量的努力。

  范振域回忆,当年虽然部队集中了很多医疗人才,但却很少有成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当他在1983年主政秦皇岛中医院后,便以中医院开设分院作为平台吸纳一些部队里的医生参与社会医疗。张必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受他邀请走出部队大院的。

  对于张必清的履历中“任中医院分院长”的说法,范振域明确否认。据他介绍,1986年,他曾经亲自带着秦皇岛中医院的骨干医师到张必清所在的部队考察,当时张必清是那支部队卫生所的主任。与其他部队只对内部开放的卫生所不同的是,张必清那时就已经开始面向社会收治患者。

  “张必清在部队医疗系统受过培训,这点是可以肯定的,但他那时的医术没有他后来自己说的那么‘神’。”范振域回忆,当初决定与张必清合作,并不是因为他医术有多高,而是他与其他军医不同,已经有了面向社会的诊疗经验。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

  于是张必清就在秦皇岛中医院的分院承包了一个科室,挂牌运营的时候算上张必清一共只有4名医生。秦皇岛中医院另一位退休的骨科医师表示,张必清当时承包的科室属于分院整个内科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现在划分得这么详细,主要诊治的是感冒发烧的病人。

  “骨科当时跟张必清他们在同一层,我很少看见他坐诊。最初一年还能看见他到医院来,之后就很难见到他了。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张必清承包的诊室在中医院分院存在了两年。1988年年末,张必清以“赚不到钱”为由退出,范振域并没有挽留他,因为他觉得张必清“心思不在治病”上。此后张便从范振域等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直到1991年突然成为了新建的秦皇岛开发区医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


 靠神鞋发迹的大人物

  在秦皇岛,张必清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他曾一度被视为一个能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他在秦皇岛的出名并不是因其“医术”,也不是因为开发区医院院长的头衔,而是一件在那个时代著名的商品“必青神鞋”。

  张必清在部队时期的一位“战友”,如今已是秦皇岛一家大饭店的老板,他证实了范振域的回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战友”比张必清早三年转业,在张必清退出中医院分院科室的承包时,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下海潮”中捞得了第一桶金。

  “1988年时张必清很落魄,在一起喝酒的时候曾提到他在安徽老家做过一种鞋,可以强身健体,他觉得是个商机。”这位“战友”说,“我当时也觉得这个点子不错,或许可以挣钱。但是张必清以开发这个鞋为由跟我借钱,我那时却没借给他。”

  “之后张必清回了一趟安徽,具体回去多久我不知道。再在秦皇岛看见他的时候是在酒桌上,他不但带来了自己说的那种鞋,而且那桌上还坐着几个‘领导’。”

  当上开发区医院的院长兼书记后,张必清并没有像他这位“战友”预料的那样马上铺开他的“卖鞋产业”,而是先在开发区医院附近搞起了“不动产”,先后上档次的饭店、宾馆、洗浴中心等开始落户医院周边。两年后的1992年,秦皇岛从广播到报纸上已到处都是吹嘘“必青神鞋”的内容。

  关于“必青神鞋”有没有那么神?据张必方介绍,上世纪90年代“必青神鞋”大卖的时候,丁家桥镇的很多熟人都被拉进张必清的销售网络帮忙,而这“神鞋”在当地反而没什么销路。张必方趁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机会买了一双“必青神鞋”,本着研究的精神将鞋拆开想一探究竟。在打开后,他发现这种“神鞋”的鞋底放置了几片磁铁,还有几小盒被“熬制得很浓缩的食醋”。“这醋可能就有点儿活血祛风的功效。”张必方说。

  张必清的另一个师兄张必松目前在镇上“江南药店”坐堂,他在研究过这名师弟的“神鞋”后也表示,这东西充其量就是个无功无过的保健品,治不了病。

  但媒体确有关于“必青神鞋”的用户出现负面效果的报道。《华商报》在2000年2月的一篇报道显示,咸阳市某位村民为了给父亲治疗糖尿病,在当地的“必青神鞋”专柜花460元买了一双。结果其父穿上该鞋两天后,左脚心出现水泡,左下肢发青并丧失感觉,体温开始升高。当时在西安市经营“必青神鞋”的左姓负责人说,该村民生命垂危是多年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属于产品使用不当。

  中医医术来源成谜

  随着“必青神鞋”的推广,张必清本人也被越捧越高。在1993年的一张《秦皇岛日》报上,对张必清的介绍已经有了“跟随祖父张吉安等皖南名医,系统学习中医”等“医学世家”的描述。

  张必清的中医医术到底从何而来,这到现在依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

  “我能肯定的是,他的中医知识不可能来自部队。”第三军医大一位参与过编纂军医教材的专家告诉记者,军医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西医的烧伤、创伤科、骨科和临床外科等方面,我国军医系统对于中医体系的纳入是在2000年之后,即便到现在军医系统中涉及的中医部分也基本集中在中草药和中成药方面,对于针灸、按摩这类几乎没有涉及。

  范振域也表达过相同的说法,他当初考察张必清时并没有发现他懂中医,张当初在军医学校学习到的也全部是西医的知识。

  “脑子聪明”、“嘴巴好用”、“胆子大”、“能忽悠”,是许多丁家桥镇卫生系统人士对张必清的评价。据称,他的这张“好嘴巴”还曾在别的地方应用过。在给鹿园小学捐资时,张必清鼓动另一位同乡—在广东做石油贸易的张朝晖一同捐赠,结果在后者拿出15万后,张的钱却迟迟没有到账。

  借助媒体宣扬奇谈

  张必清兜售自己“奇经疗法”的渠道有很多,多地的电台节目中也都曾留下张必清的声音。

  电视栏目中的表现最是生动。某电视台曾请到了张必清出任嘉宾。在节目中,这位“奇经疗法”的创始人把穴位比作开关,把人的肢体和脏腑比作灯泡,说一按开关,就会对灯泡产生控制。他表示,这就是“中国中医的经络学说”。而在随后的讲解中,他表示这种独创的“奇经疗法”又有别于中医经络中的针灸治疗,能做到“不扎针”。“奇经疗法本身就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按照针灸书上的穴位来治病,所以说我们是以奇制胜。”他解释说。

  另一段节目视频,则展示了张必清用“点穴法”在一分钟之内治好胃病的神奇过程。在节目中,张必清先是对患有胃病的女孩进行诊断,随后通过按揉女孩背部而让其感觉“没那么疼了”。张随后告诫观众,再胃疼的时候无需治疗,按揉两个特定的穴位即可缓解。

  在北青记者拿到的一份“奇经堂”内部的宣传资料中,包含着近百段张必清的“健康讲堂”录音,其内容包括:“奇经疗法的最大特点是治病求本”、“奇经疗法为什么可以治愈疑难杂症”,甚至还有“奇经疗法专门解决大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些资料中,张必清一面宣传“奇经疗法是中西医的完美结合”,另一面又对西医理论进行颠覆式的评判,如“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药物才能治病”、“降压药危害极大”、“降糖药不治病还有副作用”等等。(记者 薛雷 倪家宁)

发表于 2013-8-17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人到处都有,无孔不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4:11 AM , Processed in 0.0359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