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5|回复: 0

◣阿弥陀佛◥_____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6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麼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
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
「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麼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
「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徧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
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麼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
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
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麼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麼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麼回去呢?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麼回事?
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麼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麼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麼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麼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麼来的?
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妄源生起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根本无明
「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麼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麼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
「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
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妄相生灭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二个兄弟。
「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
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像,就把世界给想像出来。
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麼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著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哪有什麼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麼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像,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
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
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
「全真在妄」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
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
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麼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
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麼是反闻闻自性?
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麼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
这个问题诸位怎麼回答?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
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
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
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麼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麼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
迷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回复 收起回复 2楼2013-06-05 14:33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我也说一句


  純凱
植众德本11我们应该怎麼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麼来的呢?是生於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

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

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渺小。



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妄灭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那应该怎麼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

它从什麼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麼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

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

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麼有大觉心性这麼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

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麼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徧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麼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墬,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



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

以下讲它的方法…
........

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智者大师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这观心法门,观这第六意识是很赞叹的。


在整个〔天台宗〕的整个体系当中,他在观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这一念心性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你这一念生灭心。
回复 收起回复 3楼2013-06-05 14:33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连续签到10天及以上可使用加粗字体,连续签到20天及以上可使用红色字体,不能中断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我也说一句


  純凱
植众德本11他认为这个生灭心,你不断用空假中三观去观它,这第六意识就转成不生灭心,所以它的特点是观心。

他的意思是说,你不管遇到什麼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就是我们常说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个缘生缘灭的毕竟空的体性。

即假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天台的假观它把《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发挥得非常清楚。


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解释经体《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他开出众生法妙、佛法妙、最后心法妙,他认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心是通於众生法、通於佛法,这一念心通十法界。

他说你能够观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时间上,你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种种的差别。他说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从第六意识观出来。


比方说,假观的十如是怎麼观?蕅益大师说,它的妙,妙在哪里?观如是相,十如是里面,如是相是总观,观察内心的相状。

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要看看你起什麼相状,你心中生起什麼相状?从相状可以看到你内心的体性,你这一个人的根机是一个增上的恶心比较重,增上的恶心他就判作三毒种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坏的地方想,他出现的相都是邪恶的相,忌妒高慢相,他说这种人过去生大部分都从三恶道来;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起的是增上善心,这种人是天种性;有些人生起出离心,他看到什麼事情完全出离,没有好乐心,这种人是二乘种性;有些人是大悲心。

他说你经常看你心中的相状,你就知道你的体性,你的体性的种性是什麼,而这种性,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有它过去生的因缘。你过去生大概是怎麼回事,你未来会往哪里走,你从什麼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这一念心的相状,都告诉你一切了。


智者大师说:你来生要去哪里,你看你心中的想像就清楚!你大概经常起什麼相状,你大概就知道你来生的那种身心世界,那个图形大概都慢慢慢出来了,除非你改变你的相状。

学过《唯识》都知道,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我们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潜能就是整个想像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的生灭都是你想像出来的,极乐世界也是你想像出来,你看「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没有一个人看过阿弥陀佛,我们没有一个人看过极乐世界。就是你不断的忆念,不断的想像,慢慢慢慢,你就跟他相应了。


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一个公案说:法国有一个百货商店的店员,后来因为不景气他被裁员,裁员以后他太太也离他而去,他心情很不好,他又失业又没有钱,心情很沮丧就喝酒,喝完酒以后,他说:唉!这人生没什麼意思,赶快去自杀算了。在自杀之前,他打电话给他最好的朋友向他道别。说:我马上要死掉了,跟你道别一下。他朋友说:你不要马上死,你真的想死,那我先带你去找一个算命先生给他算算命,搞不好还有希望。他的朋友就把他带去算命了,一算命的时候,那个算命先生说:哎呀!你真不得了,你前生是拿破仑的转世。这个人想,哎哟!我是拿破仑转世,那我怎麼可以自杀?那他就对拿破仑很有兴趣,回去以后,去图书馆把拿破仑整个历史,就完全的研究,他的心态是什麼,他面对事情是怎麼思考的,就把自己当拿破仑,他不是忆佛念佛,他是忆念拿破仑。唉!果然他就真的有拿破仑的功德。


你看他本来是一个很消极的,他本来的思考模式遇到事情都是消极退缩的,后来变得主动积极。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你不断的忆念什麼东西,你就跟它感应道交,我们一念心通十法界。

你看他不断的忆念拿破仑,他就不断的观想自己成拿破仑,他的心就有主动积极,绝不放弃的心态。后来他又重新站起来,他重新去应徵,老板看这年青小伙子很有干劲,就录用他,后来慢慢慢慢,他做到法国最有名的连锁店超商的老板,他从一个基础的员工,做到一个连锁店的总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财富管理杂志去访问他,你是真的拿破仑吗?他说:我看可能不是,但是我当初把自己想像是拿破仑,的确是有大加持力。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2013-06-05 14:33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连续签到10天及以上可使用加粗字体,连续签到20天及以上可使用红色字体,不能中断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我也说一句


  純凱
植众德本11〔天台宗〕以第六意识当所观境,它是有道理的。就是你那第六意识的相,如是相、性、体、力、作……,也就是我们心中生出什麼相,你就产生一个不同的灵动,它对你就会产生一种欲望;思想产生希望,希望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最后产生结果。

所以你看我们整个生命,最初的根源就是想像力,所有的事情最初就是那个想像力,想像力会产生一种希望力,由希望力再产生行动力,最后的结果果然出现了。


这个是智者大师的想法,他就是从十如是里面,开展出整个观心法门的假观。我讲这一部分只是简说,你看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他的假观都在讲这个道理。他是讲广了一点,他讲十法界,我们今天只是针对著人法界来说,十法界都是你的想像力。


我今天的意思是说,第六意识也是一个悟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圆通体性的一个门。我的体会是这样,智者大师〔天台宗〕的人观照力特别强,他们那些人都不得了,止观力、观想力、想像力都非常丰富,很适合第六意识来当所观境。

一般人如果是烦恼很重,我还是强调耳根比较稳定,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迷、不取、不动,耳根这一条回家的路,是非常安定的路,它有它的特色。

但是一般修假观的人…,你看忏公师父假观就很强、非常强,你看他念佛堂的摆设就特别的精妙;一般喜欢观〔天台宗〕的人,他观心久了,他假观很强,他的日常生活各式各样都有很多章法的。这也就是说,你今天走出什麼样的路,你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出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c747e0102e10z.html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这一科在本经的修学当中,佛陀很强调一个字,那就是「转」。
“转”这个是它的内涵,有二个:一个是「能转」,一个是「所转」。
「能转」的就是我们心中要栽培的一种修行的力量,就是我们上一堂课简单说的「三渐次」。整个戒定慧的内涵是能转;「所转」就是我们内心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在整个「所转」当中又分成二个内涵,一个因地的转,一个是果地的转,我们是先求因地的转然后慢慢的才有果地的转变。
在本经所描述的「三渐次」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整个修行,烦恼障跟业障的因地,我们是先转业力;它整个「三渐次」,第一次的“除助因、刳正性”这二个就是在转业力。就是你修行当中,第一个、你对你的身口意三业的业力你要先转变,我们讲「深信业果,断恶修善」。
所以在整个「三渐次」当中,首先我们先持戒清净,来对治我们的罪业,这时候就把业障转成了解脱德。其次更进一步,转烦恼障,贪瞋痴烦恼的活动,就是第三个渐次的违现业,违现业其实就是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圆顿止观。

然本经在对治烦恼,它不是像前面我们所说的四念处,从它的贪瞋烦恼的作用去对治,它是从它的体性去观照。所以你看你贪烦恼活动的时候,在本经的处理方式就是「回光返照,你从什麼地方来?」
我们要去观照烦恼是从什麼地方而来,它不是从色身而来,它也不是从内心而来。所以烦恼它是怎麼样呢?它是没有一个真实体性的,我们讲「觅心了不可得。」完全是我们一念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自己捏造一个烦恼,然后就跟著烦恼走,是这样子的!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本来没有烦恼的,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就把整个烦恼的根切断了。
切断的时候,当然烦恼还会活动,但是这个人烦恼慢慢淡薄了,他慢慢慢慢开始回光返照,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这个时候烦恼障就转成了般若德,先转业力再转烦恼,最后把我们的报障,生死五蕴的痛苦的果报转成法身德。
所以它整个后面的修行的位次就是依止「三渐次」,转三障而成三德。当然它的次第先求断恶修善,第二个再求返妄归真,它是二个次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4:27 AM , Processed in 0.0304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