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0

zt网络学佛注意点和我一样的初学师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6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学学佛没几年,然常来往于各论坛,发心整理一贴可能与上网学佛有关的贴。
给和我一样的初学同修一起讨论。


一 不要参与法门间的争论

很多和我一样的初学者都有着对自己的法门的热爱。然我想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初学
者在对自己的法门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去参与这样的争论。如果一时兴起想参与不如想想这篇开示。

普通居士护法的弊端(格鲁祈竹仁宝哲)

现今有不少在家人更喜欢自作聪明地对各派别作比较、批评,小乘的说大乘非佛说,自称大乘的讥上座派为低等根器,自称密法行者的看不起显乘,显宗却骂密法为外道。我们自己想一想,成为三宝弟子本是为了要得益,若这样做的话,却反而令我们在入佛教后积累更大的恶业。如果你对各宗派法义有所通达,本人有证悟,能分了义与不了义,又能作如理的比量,心亦远离赞己贬他的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更身兼住持正法的责任,例如是三大寺中的大学者、长老等,为了辩论、抉择正理等目的,则还可对这些方面发言。即使此等大德在作此类事业时,尚且如履薄冰。现今的在家人,却狂妄地自以为代表了其宗派,学着先德般对各宗派妄加评论甚至攻击,这只是宗派门户之见,而且是十分笨的一回事!我们连自派细微之宗见尚且未曾掌握,何况比较诸派呢?我们连苯教、外道与内道之最细微法义分别也未搞懂,说甚么评比内道各宗呢?所以,凡夫在家居士宜以清净心修持,做好居士之本份,把住持正法的工作留予住持正法的大德来做,否则就会十分危险。


二 爱护大德的开示如同爱护我们自己的眼睛

在佛门中无论那一门能被教内称为大德的都是经过反复印证的。大德的们的开示也是有受益人群的。如果做为我们初学者不能理解那就先放一边或者存疑,觉得不能随边否定,毕竟我们是初学。

如果觉得大德开示矛盾不如想一下这篇开示

有一次,我注意到他的说法有前后不相符,以及常处于恍如未见道的矛盾状态,于是就去向他表示我的不满。他听后哈哈大笑,指出我为了评判周围的人们而苦了自己,接着解释:事实上他的教法祇是保持一种平衡。他说:「这好比人们走在一条我所熟悉的路上,我抬头一望,看见他们快要掉进右侧的水沟,或者正要走入右手边的岔路,于是就告诉他们:靠左走!靠左走!同样的情形,若有人快要岔入左边的小径,或者掉进左侧的水沟,则叫他:靠右走!靠右走!所有的修行无非要培养一种平衡的心境,它既无所执着,也是无我的。」无论是静坐或者是日常的生活作息都是修行,祇要有耐心地观照,智能和祥和也会在自然的情形之下产生。这是阿姜查的法门。 (文中阿姜查为南传高僧)

如果实在要否定大德的开示不如想想下面这两篇开示再做决定

晋美彭措法王:不要随便否定大德

同样,龙猛菩萨等很多得地的菩萨都要依靠佛的教证,可是当今末法时代一些薄地凡夫在稍微知道一些佛理时,就自以为是,眼高过顶,然后轻易地对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愚痴的做法确实是很可怜。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作为后人为了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有益的增上,是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和学习研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凡夫妄图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简直是异想天开。 以前,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嘎登派或宁玛派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初地以上、功德巍巍的高僧大德,他们互相之间作一些有意义辩论,甚至作了针锋相对的辩驳,这在圣者之间确是如理如法,其有甚深的密意,这对众生具有深远意义,但是我们作为凡夫就不能以那种方式随便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


凡夫不可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和法门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文章来源:摘自《怀业时语略释·教诲净观他宗专修自宗》

有人见祖师大德也常互相辩论破立,甚至显现说呵毁不敬之语,于是草率随学,岂知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唯现丑态,因为祖师大德安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大作梦中佛事,外现虽似出语不敬,或将不了义说为了义、了义说为不了义,但其内在本无自相嗔心,也并非不具有抉择了不了义的智慧,实因为了度化各种根机的众生,有必要作如是的方便显现。

相比之下,凡夫如果立自破他,则可断定大多难免生起自相的贪嗔,而颠倒了不了义也全是愚痴薄慧所致,这样在没有方便智慧摄持的情况下,妄加破斥他宗的大德与法门极易造下毁谤罪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堪布根华说:“为了增上智慧可以学习祖师大德之间的辩论,此外如对大德妄加破斥则会产生无穷的过患,连同那些盲目无知的追随者也因加入毁谤的行列而造下谤法、谤大德的罪业。”


三 发心清净相互探讨或辩论佛法

觉得我们都是初学者 在探讨或辩论时有时难免会激动,觉得学佛者当常观己心,佛法
辩论也不必舍本而求末。

推荐慈诚罗珠堪布开示网络论坛中相互探讨或辩论佛法时应遵循的几点基本原则 。

第一:探讨或辩论佛法时,最重要的是发心清净。 探讨或辩论佛法,目的是为了承清我们对佛法错误含混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修行。所以在探讨或辩论时,在自己的心中不应有渗杂了贪、嗔、痴等烦恼的动机。
第二:双方的言论应节制如法,语言要文雅。在讨论过程中,不应有讽刺、挖苦、诽谤等言语出现,而要使用尊重、礼貌的语言。
第三:内容上不要对密法等甚深法义过深的探讨。 探讨或辩论佛法时,要以共同的基础为主,应主要讨论有关因果观、出离心、菩提心等问题。网络上不应该探讨甚深密法的见解。普通修学者是不可以随意探讨密法的,较密较深的问题也不宜在网络上讨论!对于这些甚深的法义,只有依止具德善知识,次第闻思、修证才能逐渐明白。且讨论时,一定要依据佛教的经典和论典,一定要有教证和理证。否则,若只是信口雌黄,一切立论便没有了成立的基础,一切讨论也会因此没有了意义。

环顾我们周围的生存现实,世间凡夫的愚痴可谓比比皆是。那么佛教徒的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一番就会发现,网上每天都集聚着一群皈依或未曾皈依过三宝的人在那儿吵得不可开交。没有任何正知正见指导下的“辩论”,发展到后来往往演变成互相之间的谩骂、人身攻击,这样的论争除了使相续不成熟之人造作恶业,广积恶因以外,对自他、对社会又会有何帮助、教益?已然处在一个佛法衰微的时代,再要你打我闹、互争风头,岂不有些太没意义、太过无聊? 


四 辩论结束不了,遇到难以沟通,不能互相了解的人

如果只为争胜,确实任何辩论可能都是结束不了的。我们末法人原本好诤,我想我们初学者更是如此。辩不一定我就是对的,说服不了别人也不一定对方是笨的。

推荐两个相关开示

六祖慧能大师讲解“无诤”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印祖云:“无论出家在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暮至朝,从朝至暮,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得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五 珍惜时间

人生难得 引用一同修的诗

借名学法网络驰,昏沉网上光阴逝。图文论坛皆强词,下载拷贝尽能事。
举首但见朝霞至,低头已是黄昏迟。轮回几多落人世,刹那一期命又至。

日嘎上师开示

“很多论坛,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都是大伙儿跟着在凑热闹,一个贴子下来,跟着的贴排成了长长的一串,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啊。三宝弟子们千万不要热衷参与论坛上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争论,不仅浪费了修行时间,还容易造业。”

个人体会确实如此 所谓善根 听法后就会依法而行。对此自己很惭愧。

-----------------------------------

整理了个贴希望对所有和我一样的初学者在网络学佛中帮助。

愿我们早证菩提 以报佛恩。



[blue][该贴于2007-11-26 13:01:16被miyou编辑过][/blu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4:35 PM , Processed in 0.0292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