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史地人物] 《看客》第240期:和平抗议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2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20世纪70年代,台湾环保运动兴起,由于缺乏组织,暴力成为最常见的模式。然而,1985年发生的“鹿港反杜邦事件”却使得台湾的抗议活动为之一变。这场运动中,组织者对于宣传手段、游行路线与口号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以坚定而又有序的方法掀起了一场和平抗议运动。编辑/闻烜





2.jpg
1985年8月,台湾“经济部”与美国杜邦公司达成一项协议,杜邦公司决定在鹿港旁的彰滨工业区设立工厂,生产二氧化钛。1985年底,台湾《联合报》报道这一事件,引发民众强烈反弹,“鹿港反杜邦事件”兴起。图为台湾桃园县居民向立法院、环境保护署和经济部陈情,抗议杜邦公司及台塑企业在当地设厂。





3.jpg
杜邦公司的投资额度为1.6亿美元,是台湾四十年来最大的投资案。投资一旦成立,不但可以促进鹿港地区的经济及就业,而且可以解决荒芜多年的彰滨工业区。图为当地官员谢许英提案审慎考虑杜邦公司在鹿港镇设厂。





4.jpg
彰滨工业区开发于1979年,自台化彰化厂开发后,彰化市民便被废水和废气笼罩。目睹了邻居教训的鹿港市民担心同样事情发生在自己故乡,便发动了游行、北上请愿、陈请等一系列活动。图为台湾桃园县居民在立法院门前陈情,抗议杜邦公司及台塑企业在当地设厂。





5.jpg
根据台湾行政院会议1983年10月决议,政府在制定可能污染环境的重大工程计划时,应事先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杜邦的计划虽符合废水抛海的基本条件,但在美国本土被要求实施陆上回收法,此举引发台湾民众不满。图为当地学者进行防公害演讲。摄影/张家乐





6.jpg
1986年3月,彰化县议员李栋梁发起陈情书签字活动,在两天内即获得数万人连署签名,之后陈情书紧急送到总统府、行政院和立法院等单位。陈情书称杜邦公司绝非仅生产二氧化钛,将来不排除生产高危化学品,并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与废水将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





7.jpg
1986年10月,“彰化县公害防治协会”成立。台大学生也组成杜邦事件调查团,协助调查民众对杜邦设厂之意见,并以多种方式抵制杜邦设厂。图为台湾桃园县约一千名民众到台北,向立法院、环境保护署和经济部陈情,抗议杜邦公司计划设厂。





8.jpg
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的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但由于缺乏组织,这些运动往往是自发、零星地,抗议活动也往往演变成为暴力冲突。但“鹿港事件”却成了标志性事件和转折点。图为一群反杜邦、反台塑的居民举着标语进行游行抗议。





9.jpg
1986年6月的游行发生时,它是一次秩序井然的组织活动,组织者对采取何种宣传方式,游行的路线与口号,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它也讲究斗争策略,注重活动连续性、节奏感与广泛参与。图为身穿“我爱鹿港,反对杜邦”衣服陈情的抗议民众。





10.jpg
更难能可贵的则是,当时台湾处于戒严时期,任何未经许可的十人以上聚会都是违法的。它是在“美丽岛事件”后第一次公开的街头活动,也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公开张贴出标语。图为“反杜邦游行”在桃园县观音工业区游行抗议,现场聚集了五、六百名的民众。





11.jpg
抗议者们身穿“我爱鹿港,反对杜邦”的运动衫,拿着海报和标语,整个游行活动秩序井然,与之前即兴式的游行截然不同。左上:鹿港分局如临大敌,队伍一出说明会场,即高举第一次告诫牌;右上:距第一次告诫3分钟后,紧接第二次告诫牌出笼,队伍依旧前进;左下:第三次告诫牌在距第二次的20公尺后举出;右下:警察第四次举出告诫牌进行警告。四次告诫牌犹如电影导演的分镜板。摄影/张家乐




12.jpg
“鹿港事件”引发了全台湾的关注与参与。来自台北的记者自发成为公关与文宣,与官方批评针锋相对,来自台大的学生团体则在鹿港住了18天,他们访问、调查、散发传单、街头演讲,回到台北后还出版了《台大学生杜邦事件调查团综合报告书》。图为桃园县观音乡居民头系“反六轻、反杜邦”布条,抗议杜邦公司及台塑企业在当地设厂。





13.jpg
大学生开始下乡调查各地蜂起的反公害抗争,校园的社会参与不再是侷限于70年代的“农村服务”、“山地服务”,进而转变成为货真价实的社会运动。图为桃园县观音乡居民头系“反六轻、反杜邦”布条,抗议杜邦公司及台塑企业在当地设厂。





14.jpg
“鹿港事件”开始,政客也开始介入环保抗议,并开始将其作为政治资本和利益。而此前,缺少政治代表的孤军环保人士始终难以影响政策。“反杜邦游行”在桃园县观音工业区游行抗议,行政院环保署署长简又新(左三)出面说明。





15.jpg
这场运动让不少台湾人明白,环境运动并不只是美化生活、保护自然,而是要求公平分配资源、承认弱势群体生活方式、共同参与环境决策,换言之,环境运动终极目标是环境正义的落实。图为1986年台湾“总统府”前,反杜邦的抗议民众。





16.jpg
而这种追求绿色民主的渴望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动员能量,使得更多人习惯参与政治生活。“鹿港事件”之后,台湾环保署成立,一大批环保法律也随之修订。图为1986年台湾“总统府”前,反杜邦的鹿港抗议民众。





17.jpg
环境抗争的故事,只是台湾社会更广阔转变的一部分。鹿港的故事,也超出所有人预料。1987年3月12日,杜邦公司宣布取消于鹿港设厂计划。鹿港民众,以一场和平但又坚定的抗议活动,使得整个台湾开始重视他们“不可侵犯的身体”。





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3 02:09 PM , Processed in 0.0536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