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朝鲜造势换美国“支票”骑虎难下 殃及中国(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7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4-7 08:05 AM 编辑

朝鲜造势换美国“支票”骑虎难下 殃及中国



专家:朝鲜骑虎难下 最终目标是改善与美关系
朝鲜让北京进退两难 "放弃朝鲜"的呼声高涨


专家:朝鲜骑虎难下 最终目标是改善与美关系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于 2013-04-06 16:28:52



b873.jpg 4月5日,游客在靠近板门店的村庄拍照。


b874.jpg
b876.jpg
b875.jpg

b877.jpg


6日,韩国边境城市坡州,从开城工业园撤离的韩国工作人员正在搬运行李。


朝鲜半岛近期局势令国际社会担忧,朝鲜方面先后禁入开城工业园区,“建议”使馆人员撤离,另一边美韩频频调动先进武器、进行联合军演等。究竟朝鲜举动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下一步会如何做,而美韩的回应是否造成局势升级,新京报记者采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朝鲜问题专家于迎丽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东北亚安全问题专家朱锋对局势做出解读。

【解读】

1 “建议”撤离背后的真实意图?

促美调整对朝政策

于迎丽认为,建议使馆人员撤离,近年来还是第一次,但很难说这证明局势更加紧张,其中造势成分更多。

她认为,“朝鲜最终目标是改善与美国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签订和平协定。这些举动是在促使美国调整对朝政策”。但目前的情况下,朝鲜通过威胁达到目的的可能性不大。“朝鲜不肯放弃核武器,而美国立场也很坚定,不放弃核武器就不谈判,所以朝鲜的目标很难达到。”

朱锋则认为,不能简单把朝鲜最近一波举动看作老调重弹,建议使馆人员撤离一般是战争前夕才会做出的举动。

朝鲜继续提升危机态势,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朱锋也认为,朝鲜目的是在美国。“朝鲜特别强调核武器的巨大作用,是想要通过制造危机局面,迫使美国和其他国家让步,承认他是核国家的现实。”但朱锋认为,“要让步早让步了,朝鲜制造危机的态势并不会有实际效果。”

2 韩美接招导致局势升级?

美国频出招为安抚盟友

于迎丽表示,最担心的是朝鲜出一招,美韩出一招,导致局势轮番升级。“据我观察,美韩没有完全根据朝鲜的威胁节奏走,所以轮番升级的局面在近期内不会变得更加严重。”

至于美国频频调动先进武器参与美韩军演,于迎丽认为,虽然这种回应是对朝鲜的一种威慑,但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安抚韩国。“美韩军事同盟面临着朝鲜的考验,美国是在表明自己会坚定地捍卫同盟,保护自己的盟友。”

朱锋则认为,现在最应该担心的,不是朝鲜挑起战争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而是朝鲜的这一波行动对全球造成的心理恐慌。

他指出,过去一个多月来,朝鲜半岛危机吸引了全球媒体的注意,造成了心理恐慌。这种效应可能更加值得注意。“现在全世界都希望知道,这种心理上的紧张什么时候结束?”

3 朝鲜的下一步?

或试射中程导弹

朱锋认为,如美韩不示软,朝鲜会一直进行“威胁”,“朝鲜现在骑虎难下,下一步可能会试射中程导弹。”

于迎丽认为,朝鲜孤注一掷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非常小。“朝鲜根本不想发生战争。发起战争的后果是朝鲜无法承担的。”而且朝鲜国内经济状况也不允许。

于迎丽说,“朝鲜国防开支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6%,把这么多的资源都投在军事方面,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状态。所以朝鲜会在未来找个台阶下,不可能一直这样下去。”

4 半岛危机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

中国应发挥大国作用

这一波有关核战争的朝美心理战、语言战、情绪战,会对东北亚局势带来多大的影响?

朱锋认为,状况僵持下去,既对朝鲜不利,也对中国不利。“朝鲜这一波的恐吓,持续的时间是六十年来罕见的。而全球的集中关注确实已经放大了朝鲜的威胁。

朝鲜半岛的危机持续对中国没有益处。朱锋认为,中国此刻应该发挥大国作用,“中国须对朝鲜的局势表明立场。”

【媒体评论】

不为战争为生存

朝鲜的目的是希望以威胁换得美国的“大额支票”,目的很简单,不是战争而是政权的生存,朝鲜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得到一个大国的慷慨资助,而威胁要使用核打击的是同一个:美国。——英国《卫报》

朝鲜,请放松

不要再继续这种毫无效果的、消磨性的升级紧张感的行为。请将目光转向那些更具建设性的事物上。同时,也请朝鲜重视与国际社会的和解,韩美两国曾多次强调只要朝鲜表示放弃核武器,他们会积极地促成对话以及进行援助。——韩国《中央日报》

口水仗不是小事

这种一触即发的态势会继续,朝鲜人民会继续挨饿,战争的口水仗会继续在三八线来回飞越。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语言战。但是,一件“小事”也是可能引发大灾难的——例如众所周知的萨拉热窝的枪击”。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

关注导弹方向

对于朝鲜导弹上架,这一动向可能是对联合国制裁的一种威慑,但如果目标是美国位于关岛的美军基地的话,导弹发射将会通过日本上空。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

【反应】

联合国

秘书长发言人表示,联合国并不打算从朝鲜平壤撤离工作人员,将继续在该国从事人道主义和发展工作。

俄罗斯

俄驻朝使馆发言人表示,朝鲜外务省官员“建议俄方在日渐紧张局势下考虑撤离使馆人员”。目前不打算撤离使馆人员。

英国

英外交部表示,英驻朝使馆已接到朝方通报,尚无撤离人员的计划,要求朝按国际公约保护使馆安全。

德国

德媒称,德国尚未作出决定是否撤离驻朝外交人员。德将密切观察局势动态,并与各国使馆保持联系。

法国

法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严肃对待朝鲜半岛局势,同联合国保持磋商,现阶段无需撤走法驻朝合作办事处人员。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高美

朝鲜让北京进退两难 "放弃朝鲜"的呼声高涨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13-04-06 16:32:35

b878.jpg 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德语媒体对中国因此而陷入的两难境地也颇为关注。一方面中国需要朝鲜作为抗衡美国势力的缓冲,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内越来越多有关“放弃朝鲜”的呼声。

  朝鲜方面发出的战争威胁言词一天比一天更为激烈,而中国所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南德意志报》周六发表署名评论,指出了北京目前进退两难的境地:

  "朝鲜及其保护国中国被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所困:朝鲜政权只有继续将自己孤立隔离才能生存下去,然而现在即使中国也无法保证这种隔绝状态能够维持下去。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必须要开放。然而这就意味着平壤独裁统治意识形态的终结。这也意味着--或早或晚--北方还是要和南方统一。但中国却无法接受一个被美国纳入保护范围的朝鲜作为邻国,尤其在美国已经开始介入缅甸事务,并且又在太平洋建设新军事基地的情况下。"

  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奥巴马除了认真应对朝鲜的威胁,做好军事准备之外,也别无选择。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也加强了在东亚地区包括日本的军事部署。《南德意志报》的文章接着写道:

  美国的“全球鹰”不日将在东亚盘旋 b879.jpg

  "这正是中国所担心的:更多的美国战舰出现在自己的影响力范围内,在紧迫情况下理论上也可以针对中国核武的导弹防御体系。而最令人害怕的,则是朝鲜的崩溃和两个朝鲜的统一。"

  中国害怕失去朝鲜这个缓冲区

  知名驻华德国记者弗兰克·席林(Frank Sieren)在周五一期的《商报》(Handelsblatt)上撰写文章《令人讨厌的缓冲带》(Der leidige Puffer),也指出北京目前所处的困境,以及中国国内有关如何对待朝鲜的争议:

  "尽管坚定维护现有状态的一派意见强调中国对朝鲜所负有的历史责任,他们坚信这个僵化的国家所起到的缓冲作用,并且警告,如果一旦朝鲜体制崩溃,那么美国的军队将会直接开进到中国边界。"

  不过,中国的一些现实主义者则越来越明确地指出,在如今这个卫星能够探测一切的高科技时代,美国军队究竟距离中国国土有多远,已经是次要问题了。一个外强中干的金正恩给中国惹的麻烦也许更大。席林在文章中提到了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副编审邓聿文,他因为撰写文章呼吁中国"放弃朝鲜"而遭到了停职:

  "这也证明,他提出的观点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具有诱惑力的,因此也被当局视为危险。不过不管怎样,这样的政治观点是很难付诸实践的。到目前为止,朝鲜都可以放心地认为,北京没有兴趣看到平壤政权的垮台。根据美国方面的估算,中国为朝鲜提供了90%的能源、80%的日用消费品以及45%的食品。……

  北京也在迟疑,不愿真正把枪口抵到小金的胸口,把他逼到一个铤而走险的境地。幸好不是如此,否则就真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目前的局势虽然非常令人难受和恼怒,然而却相对是可以预计的。"

  

   b880.jpg 去年8月,中共外联部长王家瑞与金正恩会面

  朝鲜经济开放或许是唯一出路

  面对朝鲜及其盟友中国目前的困境,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还有没有出路?席林认为,解决途径不是没有的,那就是北京乃至全世界都要保证,以善意去支持朝鲜的经济开放。其实在平壤政权内部,私底下呼吁经济开放的力量早就有了。文章写道:

  "上世纪70年代初,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当时年迈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握手的时候,那是一个多么具有风险的政治举动,谁也无法预知结果会怎样。当年恐怕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后来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席林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也许金正恩现在的好战言辞只是为了安抚国内的强硬派,为的是为自己的经济改革计划赢得足够的行动空间。当然这纯属猜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0 09:12 AM , Processed in 0.0517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