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0

[百家杂谈] “他们不可能改变我们,我们也改变不了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不可能改变我们,我们也改变不了他们”

中国文化年10年经验谈.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宏宇  
发自:德国柏林 2013-03-31 11:47:05  
来源:南方周末

b435.jpg 夜叉乐队在德国瓦肯音乐节上演出,德国观众都是买票入场。2012 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上,德国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摇滚乐、龚琳娜和中国新设计。 (吴震/图)



西方老觉得中国很有钱,但确实赞助文化方面的不太多,相反国内做一台晚会拿出来那么多钱。

现在用的方法,通过中方的文化机构去找赞助,如果需要,政府部门可以出个文件证明文化年是国家举办的项目。找赞助真的不应该是政府的事,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机构都是这样的:你这个项目需要150万,政府给你50万,缺的100万你自己去找。

——中国驻德国使馆文化参赞教你做文化年


陈平(南方周末资料图) b436.jpg

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拖到了2013年3月25日才算真正闭幕,比原定计划晚了两个多月。原因是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反响甚好”,卡塞尔市政府方面将展期延长了。

“德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还真是很大。但现在他们看到的东西还是少,特别是当代的东西。”中国驻德国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欧洲做了很多展览,以文化遗产居多。中国古老的传统他们基本上都知道,京剧、传统戏曲、中国民乐他们都比较熟了。”

从2003年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算起,中欧各国互办文化年、文化节的文化外交方式已经进行了10年,各种官方、民间的文化交流也在10年间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

2012年1月在柏林揭幕的中国文化年,是迄今中国政府在德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而与其他文化年相比,此次中国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减少了近2/3。

文化年的主题是“近观中国”。从交响乐团、京剧、川剧到龚琳娜,以及夜叉、窒息、NOVA HEART等摇滚乐队,从清代帝王艺术生活展览到中国新设计展览,大部分用的是让机构报名和与国外机构合作的办法,举办地不光在德国的大城市,也去了小地方。

这次文化年还做了一件以前从没做过的事:雇用德国一家著名公关公司,追踪全国性、地方性媒体,包括报刊、电视、网站,为文化年做出了长达136页的受众反馈分析报告。

这份报告统计了总共308篇媒体文章,其中有13篇提出批评性观点,最主要的质疑是以中国的文化政策,国家是否应该在文化年这样的活动中担当发起者和主导者。这样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文化年开幕初期,后来渐渐少了,对具体内容表达赞赏和惊讶的报道多起来。

中国是一个容易被西方“妖魔化”的国家,陈平多年对外工作的经验是:他们不可能改变我们,我们也不要设想能改变他们,双方只能用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方式,“无限趋近”。2013年2月,陈平在柏林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除了郎朗和京剧,中国还有什么

南方周末:这次德国“中国文化年”有什么不同?

陈平:尽量跟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无论从经费、组织方面来讲,与人家合作,自己要省事得多。比如媒体宣传,你要完全自己来做,根本找不到北。反过来也一样,德国、意大利如果完全说我自己来办在中国的文化年,那也不行。

德国人还提出来:你们不能光去大地方,德国是联邦国家,不是说在柏林搞一个活动就可以影响到全德国。我们跟四十多个德国文化机构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联系,共同策划了近五十个项目,都是双方合作做的,四十几个城市,既有大都市,也有一两万人口的小城。

还有就是这次是这么多年以来民营文化团体用得最多的。国家的、各省市的艺术团体,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无论是在操作和经费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压力。民营的艺术团规模小,模式多元,重视原创,而且涉及的门类既有现代舞、话剧,也有流行音乐、原生态音乐和新媒体艺术等,花费也不多。

南方周末:把民营团体纳入国家行为的文化活动,麻烦吗?

陈平:把有水平的民营团体和个人艺术家的项目纳入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本身并不麻烦,但要对它们进行资助还是有点问题,主要是财务制度的原因。

按规定我们不能拨款到私人团体。这几年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解决这些问题,支持了不少民营艺术团组及个人艺术家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相关部门也都在尝试简化一些程序,做到既符合规定,又比较灵活。

南方周末:合作的好处具体在哪里?

陈平:1986年创办的石荷州音乐节,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古典音乐节,每年会选择一个主宾国,这次结合文化年,确定了中国做主宾国。六个礼拜里,大约400名中国艺术家来到德国。音乐节总共举办将近140场音乐会,中国音乐家做的音乐会就有59场,几乎占了一半。据他们统计大概有4万多人听了中国的节目,这4万多人是自己掏钱买票去看的,一张票也没送。

音乐节为中国主宾国花了大概195万欧元,我们文化部大概为这个活动花了2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各地给乐团的补贴和各乐团自己负担的费用,差不多也就是600万元,剩下的全都是人家花的。

为什么一再强调跟欧洲国家合作?最重要是效果好,每一场演出都是卖票的,组织者要让每一场都尽量能满,会玩命来做这件事情,可以让真正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走进剧院。

南方周末: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吗?

陈平:挺多的,经费比较少,整个策划没有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次文化年的经费比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和2010年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经费都要少,一些策划得很有意思但需要经费比较多的项目就没能实现。

有一个项目,是中国的年轻建筑师设计的一个用竹子搭建的公共空间,文化年期间打算放在五个德国城市的市中心,举办一些文化讨论、当代艺术的对话以及友城之间举办的活动。我们在德国外交部做文化年推广活动的时候,这个项目特别受欢迎,很多城市的代表都争着要这个项目。就是因为预算的原因,赞助商也没谈妥,最终没有做成。

b437.jpg 2004年中法文化年,北京的京剧表演团体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游行。文化年进行了10年,国外对传统中国已经很了解了,他们更想看到中国的“现在进行时”。 (CFP/图)

在国内做晚会有钱,走出去做展览没钱

南方周末:各省市策划或承办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部策划的内容相比有什么特点?

陈平:中德之间有六十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通过文化年促进双方地方合作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但要留足筹备的时间,一些好的演展场地很早就会做自己的计划;还要注重策划,而不是将所有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简单拿过来给人家看,有些地方比较喜欢做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一点经济、一点文化、一点旅游。这种形式效果一般,别人很难记住什么。

另外国内民间文化机构之间的水准也参差不齐。其实我觉得评价一个机构最重要的词就是“专业”,我们有些的确不够专业。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政府可以用很好的政策来支持各个机构的成长、提高,但政府实际上不能亲自去推动什么,更多要靠文化机构、艺术家来推动的。

南方周末:国内企业对这类文化年活动资助,近年有增长吗?

陈平:太少了,中国的企业宁愿拿100万、200万去做个广告,也不愿意去支持这样的活动,觉得效果不好。

我们在比利时做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的时候,觉得特难看——他们的赞助商有一堆,我们就只有一个海南航空。西方老觉得中国很有钱,但确实赞助文化方面的不太多,相反国内做一台晚会拿出来那么多钱。

但是在欧洲恰恰相反,企业更愿意支持文化活动,因为对他品牌形象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也不能只怨人家企业,可能也与我们的税法有关系,在欧洲,企业赞助了文化项目,可以在税收上得到减免。

而且一个政府机构去找赞助也不合适,身份不对——即使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了,钱拨到哪去啊?钱也不能拨到文化部的账户来,拨过来又成为了国家的钱……实际上这一套规则不是很完整。

所以我们也只能跟海航这样的机构合作,拿一些免票或者说比较便宜的机票。

现在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中方的文化机构去找赞助,如果需要,政府部门可以出个文件证明文化年是国家举办的项目。

找赞助真的不应该是我们的事。你看人家的外交部、总理府、文化部什么的,会去找赞助吗?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机构都是这样的:你这个项目需要150万,政府给你50万,缺的100万你自己去找。

不是要让外国媒体表扬你

南方周末:德国媒体对中国有众所周知的成见,文化交流活动的时候遇到这些问题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陈平:德国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不可能有多大改变。他跟你的价值观,跟你的政治制度整个都不一样,你想通过什么活动或者事件,完全改变他对中国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一定不要做这样的梦。

我们做的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是可以一点点、一步步、踏踏实实地做交流。双方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学者之间直接的交流特别重要,包括在筹备的过程中有争论、有吵架,这都非常正常。通过这样的交流,甚至通过吵架,双方可以彼此了解——原来你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

他们不可能改变我们,我们也改变不了他们,我们只能是无限地接近。无论你做什么样的活动,无论你做得有多坏、多好,都会有人来批评你,这是毫无疑问的。你做这些活动,不是要让媒体来表扬你,是要让更多普通的人能够更多地认识中国。我参加了这么多的对话,包括中欧之间的对话,我觉得中国和欧洲或者中国和德国之间,包括学者之间的对话真的很困难,不光是观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甚至连翻译、语言的转换都很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更多的对话与交流。

南方周末:文化年这种形式已经十年了,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讲述真实中国,在你看来有了那些经验?

陈平:要用一种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否则就是鸡同鸭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不久前在一个采访中谈到:艺术交流需要用国际通用语言和标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要鼓励年轻人有新的、有个性的想象和创造,在各个艺术门类都需要这样。德国以及欧洲特别重视这一点。柏林首都文化基金每年有超过一半的经费(约五百多万欧元)是资助在音乐、舞蹈、戏剧、艺术等领域有创造力的项目,甚至一个有意思的创意也可以得到资助。德国剧院里每个演出季都会有很多新的制作,其中大多数都是对经典的名著进行再创造和阐释,虽然并不是每一次再创造都会成功。德国人可能也很难理解我们尊重经典的方式就是永远不动它,而不是让它有新的生命力。

改变对中国印象的固化也需要德国人自己做点努力,应该有更多的人来中国看看,亲身感受这个经常被西方媒体妖魔化的国家。事实证明,凡是去过中国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改变他们以前对中国的印象。


网络编辑: 谢小跳 责任编辑: 袁蕾 实习生 周鑫 付必全 阎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2 04:55 AM , Processed in 0.0639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