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捷杰耶夫 为了艺术我必须坚持己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5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捷杰耶夫 为了艺术我必须坚持己见


a608.jpg •图片说明:2012年11月3日,在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捷杰耶夫被授予荣誉博士,院长亲自给他戴上了博士帽。 (资料照片)

a609.jpg •图片说明:捷杰耶夫的肢体语言充满幻想色彩,有时像在“抚摸浮云”,有时像是“抖动闪电”。 李伟霖摄
   
  本报记者 施雪钧 通讯员 倪绍陆

  瓦莱里·捷杰耶夫像一股旋风,此次上海音乐之旅,仅逗留十个多小时,留下了经典、狂热和回味后,踏着夜色,他匆匆赶往机场,连夜飞回了圣彼得堡。

  身为21世纪“全球十大音乐指挥”,捷杰耶夫实在太忙了。他身揣7部手机,每天接听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信息。除领导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马林斯基剧院外,捷杰耶夫同时还在欧美近十个国家的乐团担任艺术总监、客座指挥。他每年有130场音乐会,平均2.8天一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老资格评论家称他是“这个星球上最繁忙的指挥家”。有人劝他悠着点,他却说:“我很享受这种生活带给我的无穷乐趣!”

  对捷杰耶夫着迷的中国乐迷,亲切地称他为“姐夫”(名字的谐音)。去年底,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捷杰耶夫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魔力再次展示了巨大的艺术能量。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在他手中得以“复活”,现场听众兴奋不已,走出音乐厅后有人发了微博:“捷杰耶夫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作品,堪称为当世最佳。郎朗对其作品的解读同样令人信服。这是一场不留遗憾的演出……马林斯基管弦乐团将普罗科菲耶夫的光怪陆离解剖得别开生面!‘姐夫’方寸之地挥洒一根小小的‘牙签’,在乐海之上掀起惊涛骇浪!”

  捷杰耶夫对上海听众的鉴赏力和对音乐的人文素养也极为满意,尤其对东方音乐厅的建筑声学效果大为赏识。音乐会结束后,他来了兴致,用娴熟的英语,在题词册上留下了“清澈透明至极、酣畅淋漓至极”的极高评价。

  捷杰耶夫的时间实在金贵。尽管如此,但他还是极为乐意地接受了本报早已约定的专访。

  

“魔力上海”——三度来沪都有惊讶发现

  捷杰耶夫,看上去很有欧洲男人范儿。

  健壮的体魄,浓眉下如炬的双眸,一脸灰白色的络腮胡子,那张冷峻粗犷的脸上,清晰地镌刻着他的个性印记:强势的统率力,无比的尊严,丰富的经验,强烈的风格和宁静的智慧。

  这位59岁的指挥大师有着过人的精力和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想来,当“音乐因子”融化在血液里时,艺术家的激情与活力便与年龄成反比,捷杰耶夫即如此。

  咖啡厅里,捷杰耶夫笃悠悠地喝着红茶,气定神闲,好像几小时后即将上演的音乐会只是一场轻松的音乐派对而已。

  在国际乐坛,捷杰耶夫非同寻常,对他的传说,我们早有耳闻。

  他有“音乐界的普京”之称。苏联解体后,有着200多年历史荣光的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几乎成了一个烂摊子。1988年,年仅35岁的他临危受命,担当重任,仅仅十年不到,捷杰耶夫就将马林斯基剧院带进了世界最优秀剧院的行列,成为当今俄罗斯的艺术标杆。

  他还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为了拯救俄罗斯艺术,他曾当面与叶利钦“叫板”,让政府拨款;他与现任总统普京关系非同一般,两人互为各自儿女的教父。可低调的捷杰耶夫却从来“不与他人道”。捷杰耶夫交友甚广,喜欢结识朋友(包括上海的年轻朋友),颇有人脉。他性格豪爽,颇有侠肝义胆。前些年马林斯基的赞助人——金融大亨阿尔贝托·维拉犯事入狱,捷杰耶夫立马拿出50万美元私人存款,替他交了保释金。

  这位“音乐界的普京”与我们面对面叙谈,英语自然流畅,且很是地道。据说他当年仅学了一年多时间,真不知采用了何种魔法。

  其实,对捷杰耶夫,许多上海乐迷并不陌生。1998年10月15日,他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开始并未受到热遇。见多了欧美大牌指挥与乐团的上海听众,压根就没把俄罗斯人放在眼里。当捷杰耶夫走上指挥台后,场内噪声依然不止。指挥家不耐烦了,大手一挥,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便在辉煌乐声中翩翩起舞。有着伟大传统的俄罗斯音乐,在捷杰耶夫指挥棒下,竟然如此鲜活、美妙、精致。当灿烂的“基洛夫之声”(苏联时期的院名)萦绕在上海空气中时,戏剧性场面出现了:全场听众自发起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那晚,他的音乐征服了上海听众,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也是那次上海之行,捷杰耶夫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刻印象。那天深夜,站在浦东摩天高楼上,他望着浦江两岸的璀璨景色大发感慨:“要是俄罗斯像这里,该有多好啊!”

  2012年3月,捷杰耶夫携伦敦交响乐团再度来上海演出,沪上有位老板(他的上海朋友)用自己的商务机,专程去北京接他,这让捷杰耶夫深为感动。此次来沪前,他再三叮嘱接待方,希望住在南京路上的酒店,因为他喜欢这座城市的喧闹与繁华。当有人问他对上海有何感觉时,捷杰耶夫用手指着44层楼咖啡厅下的上海说:“在这一层楼看到的风景是我最大的感受。”

  自1998年首度来到中国后,捷杰耶夫很快意识到古典音乐在中国有着与欧洲不同的繁荣前景。他怀着高度热情,关注着中国音乐市场。这些年来捷杰耶夫常应邀来华,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和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俄罗斯史诗”——歌剧《伊戈尔王》以及柴科夫斯基的全套交响曲等重头戏。而每一次来,捷杰耶夫都惊讶于中国文化的飞速发展。

  “14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好的音乐厅不多,现在,中国的漂亮音乐厅、剧院如雨后春笋。过去,中国听众听音乐会还不那么习惯安静,如今变得很有修养、很有鉴赏力,我为中国感到高兴,我感觉我对中国越来越有兴趣。奥地利人很骄傲他们有一个萨尔茨堡音乐节,影响了全世界几百万听众。而上海的城市人口,比整个奥地利还多,我真切希望上海国际艺术节也能像萨尔茨堡那样,办成一个有世界影响的音乐节。”捷杰耶夫说,“2013年,马林斯基还要到上海来,你们能听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全部交响乐。”

  

    “魔力之手”——星球上最繁忙的指挥家

  每位指挥家的肢体语言,都有鲜明而有趣的特征。与里赫特的不动声色、尼基什的催眠效果、克伦佩尔用拳头打拍子、小泽征尔的大动作相比,捷杰耶夫更充满幻想色彩。

  捷杰耶夫习惯徒手指挥,不站指挥台,这做派像是回到了18世纪门德尔松时代。他的肢体语言变幻无穷,有时像在“抚摸浮云”,有时像是“抖动闪电”,有时像微微颤动的蝴蝶翅膀。乐坛上称他有一双“魔力之手”。

  不过,捷杰耶夫的魔力并不全在手上。他的眼神很有力量,能迸发出燃烧的火焰,无需用夸张的动作传达意愿,仅锐利的一瞥就足够。伦敦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马里纳这样描述:“他从眼睛到嘴巴都非常神奇,非常有表现力,从鼓励演奏者的自信,到对浪漫的渴望而不经意流露的狂喜以及深沉的忧伤,他丰富的面部表情,足以让从事表演艺术的演员嫉妒不已。他的耳朵犹如有许多根隐形触须,每一根都插了电,像是控制板,将每位乐手的潜意识纳入他的掌控之下。”

  捷杰耶夫的指挥风格,为许多人所效仿,俄罗斯一些音乐学院学生甚至刻意模仿他。

  “你的‘魔力之手’是受到哪位指挥家影响,还是自成一派?”记者问。

  “我从未在镜子前练习过,也不知自己的指挥动作有何吸引人之处。我不用指挥台,是因为我担心有一天忘乎所以时摔下来。音乐最主要的是心灵的感觉与沟通。乐团像一架机器,听从经验和智力的指引,指挥要善于创造气氛。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份凝重的责任。好的指挥,一开始就能将乐手的情绪调节到兴奋的状态,而不在乎你手上有什么——长棍、短棍或者没有棍,最主要的是音乐。”他说。

  其实,肢体语言对指挥来说并不重要。能够将一百个人焊成一个歌唱的巨人,发出最美妙的声响,需要指挥家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内在的力量,只有音乐家中的音乐家,才能让乐手们信服并完全听命于他。而捷杰耶夫,代表了21世纪新型指挥——集无穷的艺术才赋、广泛的创造活动、令人信服的管理才干于一身,这使得他的国际声望扶摇直上,成为这个星球上最繁忙也极具影响力的大指挥家。

  在俄罗斯,捷杰耶夫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头衔,成为俄罗斯三大指挥之一;在国际乐坛,日本艺术票选“未来最伟大的指挥家”时,他名列第4位;在英国权威音乐杂志《留声机》评出的“20世纪100位杰出指挥家”中,捷杰耶夫名列第25位,而在目前活着的指挥家中,他名列第4位。所有一切,都显示出他非凡的艺术才能。

  

   “魔力之道”——马林斯基成为艺术标杆


  在担任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的24年中,捷杰耶夫成了“马林斯基之魂”。

  这所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剧院,拥有2000名成员,包括400人的管弦乐团,还有合唱团、芭蕾舞团、歌剧团等等。捷杰耶夫无比自豪地称,在世界上,只有马林斯基剧院能够在不同的国家和场所同时上演不同的音乐会、歌剧和芭蕾。

  这一切,似乎都与他的“独裁”有关。

  “20世纪中,托斯卡尼尼、莱纳、卡拉扬等人都是‘音乐独裁者’,因为他们的信念是没有‘独裁’就没有伟大的乐团。你在马林斯基剧院是否很‘独裁’?”记者问。

  他有些错愕,停顿了一会说:“指挥家最大的幸福是能够保护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有时候,为了保护作曲家就得变得‘独裁’,但不是粗鲁,也不是无理,而是坚持己见。音乐家对作曲家的作品一旦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做出来的音乐就会越来越差。在马林斯基剧院,我的责任无限大。为保持剧院的艺术水准,我必须‘独裁’。”

  诞生于1783年的皇家马林斯基剧院,是俄罗斯文化的符号。历史上,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以及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胡桃夹子》、《睡美人》、《天鹅湖》等,都在这所剧院首演后走向世界。之后,以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为代表的俄罗斯音乐,又在此赢得了世界声誉。

  在这所具有历史荣光的剧院担任艺术总监,捷杰耶夫的责任如山。在他手中,前苏联时代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不仅“复活”了,而且还活力四射,成了俄罗斯艺术的标杆。他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就把剧院带入了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四大歌剧院并驾齐驱的地位。

  当年那段艰难岁月,捷杰耶夫记忆犹新。

  1988年,苏联社会剧烈动荡,国家面临解体。马林斯基剧院也难逃厄运,陷入沉沦。如同发生在上世纪初的那场俄国革命,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拉赫玛尼诺夫、列文等,纷纷跨越国境线,背井离乡。苏联解体后,一夜间卢布贬值,国家变了颜色。马林斯基剧院人心涣散,大批艺术尖子纷纷出走西方,剧院岌岌可危。在此非常时期,剧院决定自行选举总监,34岁的捷杰耶夫临危受命,成了“百年老店”最年轻的艺术总监。

  强势的捷杰耶夫很快在剧院树立起绝对权威。当时,政府对剧院的补贴从过去的95%一下减少到35%,剧院财政几近枯竭。可捷杰耶夫超强的管理和创造活动能力,使剧院更富活力:他允许并鼓励演员去西方名团兼职,但需上交一部分演出收入,以确保他们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不过,他规定剧院有重要演出任务时演员要返回。此举留住了许多年轻艺术人才。他为剧院制订了庞大的演出计划,“复活”了大量经典曲目和俄罗斯民族歌剧。当新版《战争与和平》、《叶甫盖尼·奥涅金》、《奥赛罗》等经典巨作出现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伦敦柯文特花园舞台上时,那些老牌剧院不得不重新审视迅速崛起的对手。捷杰耶夫还以他的国际声望,与世界唱片巨头之一菲利浦唱片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灌制并发行了大量的唱片,此举极大地缓解了剧院的财政危机。他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白夜之星艺术节”,引来不少经济界大亨和资助人,马林斯基为此没少吸金。

  捷杰耶夫的经纪人透露:“捷杰耶夫是个工作狂,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而不觉疲倦。他制订的工作计划,常常让下属感到疲惫不堪。”就这样,捷杰耶夫把马林斯基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勤奋、最忙碌的剧院,剧院也因此成为俄罗斯收入最高的艺术团体。

  在后苏联时代,重树马林斯基剧院的历史声望,除音乐技巧外,还需有政治技巧。捷杰耶夫常说:“在美国,你可以不知道总统是谁,照样能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但在俄罗斯,和克里姆林宫里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剧院的命运……”

  有知情者叙述的两个细节,足以说明捷杰耶夫的政治技巧。那时,叶利钦政府想调他到莫斯科任职,拯救日渐衰落的莫斯科大剧院。捷杰耶夫一口回绝:“你不需要派人去莫斯科大剧院,你需要改变方式,支持两家剧院。”后来,捷杰耶夫争取到了和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会面的机会。总理正在召开车臣会议,会议间隙只有15分钟时间。捷杰耶夫单刀直入:“你不知道我们的薪水实在少得可怜,这样下去,俄罗斯人才全都会流失到西方。”

  总理反问他:“我到哪里去给你找钱?”

  “这只是你在车臣战场上一个小时的花费。”

  “这和车臣无关。”

  捷杰耶夫反驳道:“在战场上,大笔的钱就像炮灰一样消失掉。要知道你将要建立的不是剧院,而是民族的荣光。你想象一下他们的前景,莫斯科大剧院的处境多么悲惨!”

  他的话让总理震惊,他们竟然又聊了一个小时。之后,政府很快就拨给了两家剧院各1000万美元。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马林斯基剧院“衰老”了,捷杰耶夫想新建一所剧院,可没钱。

  1998年1月,叶利钦鲜有地观赏了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捷杰耶夫感到机会来临。他趁机向叶利钦提出了有关艺术家薪水太低等问题,叶利钦没有应答。最后,捷杰耶夫告诉叶利钦,他需要3000万美元把剧院升级到可以和美国剧院抗衡的标准。他对叶利钦说:“美国的文化符号有两个,肯尼迪艺术中心和林肯艺术中心,俄罗斯伟大的文化也同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符号。”叶利钦看着他说:“让我们来做这件事。”就这样,他巧妙地触发了这位领导者的竞争天性。

  捷杰耶夫再次成功了。“我很骄傲,因为我挑战了他。没有人敢像我这样和他说话,人们都怕他,他像熊一样。记得当时他很激动,使劲拍桌,酒杯都晃动了。他的确是个大人物,马上签订了合同。”

  事后,捷杰耶夫的一名财政官朋友打电话给他,问他和叶利钦说了些什么,“为何总统签字的地方,竟然有一个洞?”

  

“魔幻之念”——用3D技术制作古典音乐

  伟大的指挥家,都具有独到的透射力。他必须时刻掌握音乐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既要能走在艺术前沿,又不能疏远听众,而捷杰耶夫就具有这种透射力,他开始了一项新的尝试,而这项尝试对古典音乐的未来有着深远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始,古典音乐在辉煌了几百年后,显出了它的疲态。英国著名音乐作家莱布雷希特说:“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大崩盘之后,乐坛就开始天旋地转了。票房萎缩,唱片销售下降……人们听音乐会的习惯,被其他的嗜好稀释了——电脑游戏、电视的运动节目、度假等等……”

  捷杰耶夫深知,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交响乐、歌剧和芭蕾,必须直面流行娱乐并与其竞争。流行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几年中能出售几千万张,挽救了一家世界知名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这足以说明流行音乐在年轻人中的地位。捷杰耶夫认为,马林斯基剧院需要新的明星,比如性感的、有着国际声誉的以及八卦绯闻不断的名人,他一手打造和扶持了安娜·涅特瑞布科、罗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大腕。

  此外,捷杰耶夫的眼光,从没落的音乐艺术的乐土上,移至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前沿。高科技的出现,曾数度挽救了音乐。他想到了3D技术和唱片的SACD技术(一种从两声道转向多声道的录音技术),或许,用现代数字技术包装古典音乐向年轻观众普及,能走出一条既能吸引年轻人又能保留珍贵艺术的阳关大道。

  这个超前思维,令人为之一震。

  “在俄罗斯,你有‘歌剧守护神’之称,不少埋没已久的歌剧在你手中复活,而且近两年马林斯基剧院有制作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录音计划。在当今歌剧萎靡不振的时代,这能给年轻观众带来什么?”记者问。

  “2013年2月份,我们录制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和《莱茵的黄金》SACD唱片将出版,演绎者是世界上最出名的瓦格纳歌手和俄罗斯歌手。我在世界各地指挥演出瓦格纳作品已有十几年了,它是我众多录音计划之一,也许是目前最大的。我还会录制许多俄罗斯歌剧和交响曲,比如我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全套的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都将出版。”

  捷杰耶夫接着说:“我完全同意你认为歌剧现在很萧条的说法。但马林斯基不是纯商业性的剧院,相信它的远见,能给世界留下一个纪念,同时也是对马林斯基剧院200多年艺术史有一个交代。比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以及威尔第早期作品、冷门歌剧等,毫无商业性可言,我们也都录了,那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我创造马林斯基这个艺术品牌,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在艺术上给中国乃至世界听众一个证言。”

  他兴奋地继续说道:“你知道,马林斯基的芭蕾在全世界家喻户晓。3D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新技术,我们已用3D技术制作了多部芭蕾如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等,美国500多家大影院都在播放,欧洲及亚洲也在播出。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接下来,我们将有更多的3D芭蕾制作。我们还在研究摄影技术如何跟进等等。现在我们已有些经验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古典音乐日渐萎缩的今天,马林斯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即用现代技术制作古典音乐,向全世界年轻观众推广。”对于我们的看法,捷杰耶夫很高兴。

  “在多元文化时代,年轻人的文化取向,首选是流行音乐。我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机会,用现代技术制作他们能接受或喜欢的古典音乐,我希望能让年轻人知道,任何时候,古典音乐都是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捷杰耶夫像在演说,“真的,古典音乐有太多优秀的东西,用新科技的制作,年轻人一定能喜欢,并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捷杰耶夫如炬的目光中,闪现出了希望的光芒……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3-01-04 作者: 本报记者 施雪钧 通讯员 倪绍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2:58 AM , Processed in 0.0339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