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8|回复: 21

这里都有些什么枪 (续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5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hutong9.net/forum.php ... &extra=page%3D1
主贴中出现了第二种重型武器: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1.jpg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式坦克2.jpg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式坦克的设计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性。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式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式坦克3.jpg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

    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式坦克4.jpg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城下.jpg

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


从“巴巴罗萨”到莫斯科城下


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作战模式,便是举世闻名的“闪电战”战术,该种战术被广泛认为是作战艺术的革命性发展。然而,在1941年11月,当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时,希特勒还曾振振有词地说:“我从来不会使用‘闪电战’这个字眼,因为它听起来非常愚蠢。”就本质而言,对于广大德军军官,这个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新字眼所代表的不过是一种古老的战法。自从19世纪以来,德军指挥官一直寻求在“大规模歼灭战”中,通过对敌实施战术包围和物理摧毁,将敌人全部歼灭,这就是“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战略观点的实际表述。实施“大规模歼灭战”的方式(即装甲、空中力量以及摩托化力量协同作战)已经成为全新的作战方式,但其作战目标仍然非常传统。就实际效果而言,这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实战条件下,要想通过一次战役来赢得速决战的胜利,所需成功实施的包围战和歼灭战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敌人的兵力规模和技战术水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39―1942年,德军全面贯彻了“大规模歼灭战”的战法,其本质特点在于包围并消灭敌人,这种战法并没有任何过于复杂、难以实施的方面。在德军的战法中,并没有将全力摧毁敌军指挥中枢视为一种相对不太血腥的取胜方法,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摧毁敌军指挥部是一种附带的战利品,而非促成胜利的重要因素或“催化剂”。德军战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战术创造力、大胆进攻以及作战的灵活机动性,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装甲、空中力量、无线电与速度的重要价值及深刻精髓所在。1941年,德军包围并消灭敌人的战术能力尽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并没有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就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目标。相反,苏军之所以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得以幸存,原因在于充足的人力资源,在1941年11―12月的莫斯科战役中,能够与德军展开消耗严重的阵地战。

自1941年入侵苏联以来,德国开始面临许多在早期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的问题。其中,影响作战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地理条件、距离与时间,无论是明显影响还是潜在影响,都贯穿于1941―1942年的作战过程中。首先,从地理条件分析,苏联欧洲部分的地理条件主要是普里皮亚季河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入侵苏联的南路德军只能够孤军奋战,一直到进入乌克兰。同样,苏联广袤无垠的国土对于德军进行有效的作战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军装甲部队在与法军的短时间交战中,已经消耗严重。就距离而言,在西线,从阿登地区到大西洋仅有322公里,而在东线,从华沙到莫斯科竟然达1609公里,从列宁格勒到罗斯托夫为1931公里,斯大林格勒位于柏林以东3219公里处。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透露了向东推进的意图,特意要求手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争取通过一次战役就获得胜利。然而,由于苏联恶劣的气候条件,机动作战只能在5月到11月期间展开,时间的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事实上,对于苏联这个国土面积无比庞大的国家,不管德军拥有何种卓越的技战术,能否击败苏联,仍然存在诸多疑问。因此,德军必须能够在苏联境内迅速展开密集的作战行动,无论在任何地点遭遇苏军,都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大规模歼灭战”将其消灭。然而,如果德军不会遭受任何难以承受的消耗,能否实现上述目标?这一问题在1941年或1942年,乃至到后来德军大势已去、一溃千里时,从来没有被问起或得到任何充分的回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装甲部队.jpg

德国装甲部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巴罗萨”计划是由马尔克斯少将1940年8月制定的计划发展而来的。马尔克斯认为,德军可以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击溃苏军,具体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大规模歼灭战”消灭在欧洲地区的苏军,具体战场将位于1939年8月希特勒与斯大林瓜分波兰时确定的苏德边境地带。马尔克斯认为,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农业与工业价值,苏军因此将被迫坚持战斗,而不会采取放弃土地来争取时间的战略。在这一阶段,德军需要阻止红军有序地退到杜维纳河与第聂伯河后方的俄罗斯纵深地区,同时竭力避免与红军展开阵地战。第二,马尔克斯坚信,剩余苏军将在进攻莫斯科的决定性歼灭战中被击败。一旦苏联丧失了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与通信中心的莫斯科,再次遭到大规模的军事失败,德军将实现通过一次战役就取得战略性胜利的目标。

这份概要性的文件,为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第21号元首指令”奠定了基础。但它并非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事实上,只是为德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明确了基本的作战目标。正因为此,德军作战计划的特点便是不断争论,并且就如何通过一次战役击败苏联的最佳作战方式,在战斗过程中不断进行临时发挥、仓促规划。在这次进攻行动中,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首当其冲,担任主力进攻部队。博克1898年参加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担任营长,荣获德军最高军事荣誉勋章,他简直就是傲慢得不可一世的普鲁士军事传统的一个缩影。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博克指挥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在1940年5―6月的法国战役中,他又指挥B集团军群作战。在入侵苏联的战争中,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由施特劳斯将军的第9集团军以及冯·克鲁格将军的第4集团军组成,其攻击力量是第9集团军下属的第3装甲集群(指挥官霍斯将军)以及第4集团军所属第2装甲集群(指挥官古德里安将军)。中央集团军群将以北翼第3装甲集群和南翼第2装甲集群为前锋,在比亚韦斯托克和明斯克发起两场“大规模歼灭战”。德军通过两翼包抄,将苏军赶进“口袋”之中,而后由第9和第4集团军负责消灭,最终将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全部歼灭。作为德军“闪电战”的重要元素的空中支援任务,将由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2航空队来执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认为,在取得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之后,就能够占领杜维纳河到第聂伯河之间的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奥尔沙地区。在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央集团军群的最终目标是攻克斯摩棱斯克,彻底打通前往苏联心脏的门户。只有夺取斯摩棱斯克,德军才能够占领进攻莫斯科所必需的阵地。然而,德军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尚未明确,希特勒还没有正式批准将莫斯科作为德军专门进攻的目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威廉·冯·勒布陆军元帅有着很高的指挥才能,还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个性,他曾经参与镇压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的“啤酒馆政变”,尽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非很大,但由于这一背景,他从来没有进入过被希特勒器重的将军之列。在波兰战役中,勒布指挥C集团军群保卫德法边境。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勒布率领的C集团军群表现非常突出,成功占领马其诺防线。1940年7月,由于在西线战功显赫,勒布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是冯·库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18集团军,右翼是布施将军率领的第16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的突击部队为霍普纳将军率领的第4装甲集群,凯勒上将指挥的第1航空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此外,北方集团军群还得到芬兰15个师的支持,他们前来夺回1939年11月―1940年3月苏芬战争失败后被斯大林夺占的列宁格勒北部的领土。根据第21号元首指令,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消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进而控制海岸线,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在这一阶段,波罗的海与列宁格勒是让希特勒垂涎三尺的目标,但并不是总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上将希望进攻的目标。当德军在波兰和法国作战时,德军高层并没有制定有关在西线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的计划,更为严重的是,德军指挥层内部出现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即希特勒的观点和哈尔德代表的陆军所持的观点(进攻莫斯科)。由于德军统帅部未能确定出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将对德军在1941年和1942年的作战行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苏军防线的德国装甲部队.jpg

突破苏军防线的德国装甲部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集团军群部署在波兰―乌克兰边境,由陆军元帅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指挥。龙德施泰特生于1875年,他的军事生涯堪称完美。1914年,时任德军某师参谋长的龙德施泰特在阿尔萨斯一举成名,后担任军参谋长。1938年10月,龙德施泰特退出现役。1939年夏季他恢复军职,同年参加入侵波兰的行动,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在1940年法国战事中,他指挥A集团军群。做事干练的龙德施泰特并不认为德军通过一次战役取胜就能够击败苏联,甚至在1941年3月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后仍然对此深感怀疑。南方集团军群由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装甲集群、冯·赖歇瑙陆军元帅的第6集团军、冯·斯徒普纳格将军的第17集团军以及施伯特将军指挥的第11集团军组成。根据计划,行动开始后,第1装甲集群将首先抵达基辅附近的第聂伯河,并继续沿着第聂伯河向东南方向推进,阻止苏军从乌克兰西部撤退。第17集团军将向东推进,作为第1装甲集群的侧翼进攻部队,确保在大规模包围战中全歼苏军。与此同时,第6集团军将沿着普里皮亚季河湿地部署,对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提供保护。第11集团军在黑海地区与罗马尼亚人协同主攻敖德萨,由奥地利将军、亚历山大·洛尔指挥第4航空队负责提供空中支援。

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德军总兵力305万人,装甲战车3350辆,摩托化车辆60万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德军还投入了万匹马,用来运送补给和拖拉大炮。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编成3个集团军群、7个集团军和4个集团军规模的装甲集群,同时还有在3个摩托化旅支援的17个装甲师和13个摩托化师。由153个“传统”步兵师组成的德国集团军主要采用徒步推进方式,这一点与其传统的推进方式极其类似。1941年6月,德军将所有可能的一切都投入了战斗,但就战斗的规模而言,德军进攻的兵力还远远不足,他们很可能陷入一场漫长的阵地战与后勤消耗战。如果德军在1939―1941年间的战斗不能对苏军造成决定性打击,那么试图通过一次战役击垮苏联的痴心妄想,只能使德军自己被消灭,而不是他们的敌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军统帅部以为只需要4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取得对苏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根本没有预料到战争有可能拖延到冬季,因此没有认真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更不必说战争会拖延到1942年夏季了。为了改造苏联人的铁路轨距,德国向苏联战场提供了一些相关物资,但由于企图速战速决,德军从来没有系统、充分地对铁轨进行过改造。当然,德军指挥官也许认识到苏联糟糕的基础设施会引发潜在的物资供应问题,但由于纳粹德国的极端意识形态以及德军对于自身实力优势的错误认识,德军对于快速取胜充满了信心,完全忽视了其脆弱的物资补给能力。德军认为凭借自身高超的技战术,在遭遇真正的困难之前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与此同时,许多德国纳粹分子认为,与纯种的雅利安人相比,斯拉夫民族是一个劣等民族。正是由于上述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许多优秀的德国军事指挥官经常会产生一种微妙的、自然而然的错觉,那就是苏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他们不会对德军构成任何威胁。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赌博行为。简而言之,无论是“巴巴罗萨”行动,还是1942年的“蓝色”行动,均在重蹈“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即1914年“施利芬计划”的覆辙。事实上,除非苏联人采取自杀性的方式来应对,否则德国人的“巴巴罗萨”计划根本无法完成。当然,这要感谢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他没有这样做。德军之所以在1941年距离胜利一步之遥,要完全归功于德军指挥官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战术能力和指挥水平,而非“巴巴罗萨”计划本身的价值使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41年的苏军步兵部队.jpg

1941年的苏军步兵部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军在1939―1940年成功使用的战术(即对敌围歼战),在一定程度上使德军错失了取得一次战役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在波兰和法国,多个德军装甲师对敌人形成包围态势,但这种包围圈往往因为依赖空军支援且行进速度较慢的步兵而呈越来越少的趋势。显然,装甲部队与步兵行进的速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军队,一种是“轮式”军队,另一种则属于“步行式”军队。在早期的战役中,即使这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因为当时的作战半径较小,形成的包围圈数量较少。然而,现在德军要想在一次战役中取得对苏军的决定性胜利,只有形成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包围敌人的“口袋”,然后迅速清除它们,才能阻止苏军撤退到杜维纳河―第聂伯河后方。由于这些包围圈数量多、规模大,将它们留给步兵就会引发许多严重的战术问题。步兵如何才能迅速歼灭“口袋”中的敌人,同时跟上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步伐,阻止侥幸逃脱的苏军撤退到苏联腹地呢?换句话说,德军快速推进的步伐与形成包围圈并消灭其中的敌人无法协调进行,而这正是赢得一次战役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如果选择更慢的推进速度,尽管能确保系统地消灭“口袋”中的敌人,但其后果只能把德军拖入困难的消耗战,反而对苏联有利,于是这种战法被排除了。事实上,德军步兵在1941年不可能实现大范围的机械化或摩托化,因此德国“两种”集团军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而且将在1942年的战役中再次带来不利的影响;然而,由于德国根本无法应付阵地战,所以德军的重心必须强调装甲集群。这又是一次重大的赌博。如果成功,就不用再进行1942年的战役。如果失败,德军就必须在资源比1941年更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的胜利。令人感到滑稽的是,当时德军在战略与战术上的两难窘境的最终解决,并不取决于其他因素,而是取决于约瑟夫·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推行的政策是与英法寻求集体安全,对抗实力与日俱增的纳粹德国。然而,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署了一项协议,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之所以签署该条约,就是希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一场长期战争,为自己在苏军内部推行改革赢得时间,同时也可以从西方大国互相消耗的过程中渔利。事实上,他并没有制定一项发动侵略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斯大林为人谨小慎微、精明干练,几乎没有希特勒那种极其冒险的赌博个性,他根本不会料到希特勒居然会有进攻苏联的长远打算。在看到德国1940年取得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后,斯大林受到强烈震撼,意识到苏军根本无法击溃强大的德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在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期间,红军阵亡万人,伤万人,战斗力低下的本质暴露无遗,这一残酷的事实让人无法接受。此次战争对于红军无异于血腥的屠场,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1937―1938年期间,斯大林实施的“大清洗”运动严重地摧残了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清洗”中,至少3万名军官被监禁、虐待或处死,其中包括5位元帅中的3人,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4人,67位军级指挥官中的60人,199位师级指挥官中的136人,397位旅级指挥官中的221人,以及所有团级指挥官中50%的人员。在此情况下,红军军官队伍遭到严重破坏,由陆军元帅米哈伊·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出的纵深战斗与纵深作战的现代战争思想也不复存在,图哈切夫斯基不堪忍受残酷折磨后屈打成招,“承认”与德国秘密部队勾结的罪状,后于1937年6月被杀害。后来,此次“大清洗”运动以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战争前夕,其破坏性极大,完全摧毁了红军应付德军这样精通技战术的敌人的能力。1936年,德国驻苏联陆军武官科斯特林将军认为苏军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到了1941年,苏军却由一些无能或毫无经验的官员“把持”,作为“大清洗”中的牺牲品的替代品,这些人都迅速得到了提升。由于随时面临被指控和逮捕的危险,这些人的主动性、创新性和革命精神受到严重压抑,只是一味地服从。然而,苏芬战争的失败引发了苏军内部的一场变革,许多在“大清洗”中受到牵连的优秀军官被豁免。1941年6月,苏军在变革过程中途遭遇德军的进攻,而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也因为斯大林强加的自杀式军事战略而消失殆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军攻入苏联西部边境.jpg

德军攻入苏联西部边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6 11:01 AM , Processed in 0.0478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