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5|回复: 3

[休闲娱乐] 中华素食史2, 祭祀 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07: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胡同9的原创投稿区,必须拿出自己的独家原创首发文章。
内部,抛砖引玉。
外部,让天下大小网站看一看,我们胡同居民虽然以工作和炒股为主,
我们也能拿出你们没有研究的东西来,你们不得不转载。
所以,咱们胡同居民,有了独家题目,就花点时间写一下。
内部,谁不知道谁啊,可是对外,得显示咱们胡同9的能力。

现在开写。

没有皇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带头吃素,就没有中华素食史。
所以就要研究为什么皇帝必须吃素。
上一篇文章里写了 天子考。
现在就可以研究皇帝和朝廷民间的祭祀活动,

同样,没有见过谁研究过这个话题,也叫九天找到了兴趣,就把24史查了一遍。
九天一点也不隐瞒自己的研究历史方法,就是,

1,史书有时就是笑话集,
看明白了笑破你的肚皮。
做的不能说,说的不能做。
有那么个名,没有那个事。
道听途说是史实,胡编八扯成真理。
为尊者隐,揭敌者短,天经地义。
假借古人之口,讥讽当朝之事,理所当然。
有了话语权,会编故事就会写点史书。
既然是编故事,就是娱乐,逗乐子。
别胡说八道就行。

2,不牵涉到政治经济利益,史书的一些记载可信。
所以,没有话语权的草民,可以在这些风花雪月,吃喝玩乐,稀奇古怪,无关紧要,。。问题上研究一番。

3,咱们草民有自己的专业,想出名就在本专业世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想发财就炒股做生意。
我们不像任何历史学专家教授,拿着薪水,等着升职,所以说话行文有着千般顾虑,万种无奈。
我们作为局外人,研究历史绝对无所图。就是因为我们不打牌不打麻将,有工夫通读了24史,外加先秦,而一般芸芸众生得为
钞票媳妇房子操劳,没有哪个闲情雅致,所以,愿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思考研究公之于众。
同时,也只研究风花雪月,吃喝玩乐,稀奇古怪,无关紧要,。。问题,希望能够补缺,同样有益于社会。

下面,我先把24史里关于 祭祀 方面的重要记载整理一下,以方便感兴趣的专家和业余历史研究者去进一步跟踪。

1,史记 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里记载,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四渎者,江、河、淮、济也。天子曰明堂、辟雍,①诸侯曰泮宫。②


2,《汉书》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记载,

《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
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
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神异业,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

3,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 记载,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禅主

则有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
故人知之至于念想,犹豺獭之自然也,顾古质略而后文饰耳。
自古以来王公所为群祀,至于王莽,《汉书·郊祀志》既著矣,故今但列自中兴以来所修用者,以为《祭祀志》。

4,旧唐书 卷二十一·志第一 记载,

神尧受禅,未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
太宗皇帝践祚之初,悉兴文教,乃诏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定著《吉礼》六十一篇,
《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一百三十八篇,分为一百卷。
玄龄等始与礼官述议,以为《月令》礻昔祭,唯祭天宗,谓日月而下。
近代礻昔五天帝、五人帝、五地祇,皆非古典,今并除之。又依礼,有益于人则祀之。
神州者国之所托,余八州则义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等八座,唯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
又汉建武中封禅,用元封时故事,封泰山于圆台上,四面皆立石阙,并高五丈。有方石再累,藏玉牒书。
石检十枚,于四边检之,东西各三,南北各二。外设石封,高九尺,上加石盖。周设石距十八,如碑之状,去坛二步,
其下石跗入地数尺。今案封禅者,本以成功告于上帝。天道贵质,故藉用藁秸,樽以瓦甒。
此法不在经诰,又乖醇素之道,定议除之。近又案梁甫是梁阴,代设坛于山上,乃乖处阴之义。
今定禅礼改坛位于山北。又皇太子入学及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陈五兵于太社、农隙讲武、纳皇后行六礼、
四孟月读时令、天子上陵、朝庙、养老于辟雍之礼,皆周、隋所阙,凡增多二十九条。
余并准依古礼,旁求异代,择其善者而从之。太宗称善,颁于内外行焉

5,新唐书 志第一 礼乐一 记载,
           
由三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冕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
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欣交接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
吉凶哀乐,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由之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者,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
盖其朝夕从事者,无非乎此也。此所谓治出于一,而礼乐达天下,使天下安习而行之,不知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

及三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其间虽有欲治之主,
思所改作,不能超然远复三代之上,而牵其时俗,稍即以损益,大抵安于苟简而已。其朝夕从事,
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曰:“此为政也,所以治民。”
至于三代礼乐,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
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事物名数、降登揖让、拜俯伏兴之节,
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然用之郊庙、朝廷,自搢绅、大夫从事其间者,皆莫能晓习,
而天下之人至于老死未尝见也,况欲识礼乐之盛,晓然谕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
呜呼!习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备具,
所谓朝觐、聘问、射乡、食飨、师田、学校、冠婚、丧葬之礼在者几何?
自梁以来,始以其当时所行傅于《周官》五礼之名,各立一家之学。主

唐初唐初,即用隋礼,至太宗时,中书令房玄龄、秘书监魏征,与礼官、学士等因隋之礼,
增以天子上陵、朝庙、养老、大射、讲武、读时令、纳皇后、皇太子入学、太常行陵、合朔、陈兵太社等,
为《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十一篇,是为《贞观礼》。
高宗又诏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
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增之为一百三十卷,是为《显庆礼》。其文杂以式令,而义府、敬宗方得幸,
多希旨傅会。事既施行,议者皆以为非。上元三年,诏复用《贞观礼》。由是终高宗世,《贞观》、《显庆》二礼兼行。
而有司临事,远引古义,与二礼参考增损之,无复定制。武氏、中宗继以乱败,无可言者,博士掌礼,备官而已。

玄宗玄宗开元十年,以国子司业韦縚为礼仪使,以掌五礼。
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请删去《礼记》旧文而益以今事,诏付集贤院议。
学士张说以为《礼记》不刊之书,去圣久远,不可改易,而唐《贞观》《显庆礼》,仪注前后不同,宜加折衷,以为唐礼。
乃诏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历年未就而锐卒,
萧嵩代锐为学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为一百五十卷,是为《大唐开元礼》。
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知

贞元贞元中,太常礼院脩撰王泾考次历代郊庙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号,而图其坛屋陟降之序,
为《郊祀录》十卷。元和十一年,秘书郎、脩撰韦公肃又录开元已后礼文,损益为《礼阁新仪》三十卷。
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彦威为《曲台新礼》三十卷,又采元和以来王公士民昏祭丧葬之礼为《续曲台礼》三十卷。
呜呼,考其文记,可谓备矣,以之施于贞观、开元之间,亦可谓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
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谓“礼乐为虚名”也哉。

6,宋史 志第五十一 礼一 记载,

五代之衰乱甚矣,其礼文仪注往往多草创,不能备一代之典。
宋太祖兴兵间,受周禅,收揽权纲,一以法度振起故弊。即位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聂崇义上《重集三礼图》,
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之士详定之。开宝中,四方渐平,民稍休息,乃命御史中丞刘温叟、
中书舍人李昉、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太子詹事杨昭俭、左补阙贾黄中、
司勋员外郎和岘、太子中舍陈鄂撰《开宝通礼》二百卷,本唐《开元礼》而损益之。既又定《通礼义纂》一百卷。

太宗尚儒雅,勤于治政,修明典章,大抵旷废举矣。真宗承重熙之后,契丹既通好,天下无事,于是封泰山,
祀汾阴,天书、圣祖崇奉迭兴,专置详定所,命执政、翰林、礼官参领之。寻改礼仪院,仍岁增修,纤微委曲,
缘情称宜,盖一时弥文之制也。

自《通礼》之后,其制度仪注传于有司者,殆数百篇。先是,天禧中,陈宽编次礼院所承新旧诏敕,不就。
天圣初,王皞始类成书,尽乾兴,为《礼阁新编》,大率礼文,无著述体,而本末完具,有司便之。
景祐四年,贾昌朝撰《太常新礼》及《祀仪》,止于庆历三年。皇祐中,文彦博又撰《大享明堂记》二十卷。
至嘉祐中,欧阳修纂集散失,命官设局,主《通礼》而记其变,及《新礼》以类相从,为一百卷,
赐名《太常因革礼》,异于旧者盖十三四焉。

熙宁十年,礼院取庆历以后奉祀制度,别定《祀仪》,其一留中,其二付有司。
知谏院黄履言:“郊祀礼乐,未合古制,请命有司考正群祀。”诏履与礼官讲求以闻。
元丰元年,始命太常寺置局,以枢密直学士陈襄等为详定官,太常博士杨完等为检讨官。
襄等言:“国朝大率皆循唐故,至于坛壝神位、法驾舆辇、仗卫仪物,亦兼用历代之制。
其间情文讹舛,多戾于古。盖有规摹苟略,因仍既久,而重于改作者;有出于一时之仪,而不足以为法者。
请先条奏,候训敕以为礼式。”

未几,又命龙图直学士宋敏求同御史台、阁门、礼院详定《朝会仪注》,总四十六卷:曰《阁门仪》,
曰《朝会礼文》,曰《仪注》,曰《徽号宝册仪》。《祭祀》总百九十一卷:曰《祀仪》,曰《南郊式》,曰《大礼式》,
曰《郊庙奉祀礼文》,曰《明堂袷享令式》,曰《天兴殿仪》,曰《四孟朝献仪》,曰《景灵宫供奉敕令格式》,
曰《仪礼敕令格式》。《祈禳》总四十卷:曰《祀赛式》,曰《斋醮式》,曰《金箓仪》。《蕃国》总七十一卷:
曰《大辽令式》,曰《高丽入贡仪》,曰《女真排办仪》,曰《诸蕃进贡令式》。
《丧葬》总百六十三卷:曰《葬式》,曰《宗室外臣葬敕令格式》,曰《孝赠式》。其损益之制,视前多矣。

7, 元史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记载,
         
惺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非有所为而为之。
故其礼贵诚而尚质,务在反本循古,不忘其初而已。汉承秦弊,郊庙之制,置《周礼》不用,谋议巡守封禅,
而方士祠官之说兴,兄弟相继共为一代,而统绪乱。迨其季世,乃合南北二郊为一。
虽以唐、宋盛时,亦莫之正,盖未有能反其本而求之者。彼笾豆之事,有司所职,又岂足以尽仁人孝子之心哉!

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其郊庙之仪,礼官所考日益详慎,而旧礼初未尝废,
岂亦所谓不忘其初者欤?然自世祖以来,每难于亲其事。英宗始有意亲郊,而志弗克遂。
久之,其礼乃成于文宗。至大间,大臣议立北郊而中辍,遂废不讲。然武宗亲享于庙者三,英宗亲享五。
晋王在帝位四年矣,未尝一庙见。文宗以后,乃复亲享。岂以道释祷祠荐禳之盛,竭生民之力以营寺宇者,
前代所未有,有所重则有所轻欤。或曰,北陲之俗,敬天而畏鬼,其巫祝每以为能亲见所祭者,而知其喜怒,
故天子非有察于幽明之故、礼俗之辨,则未能亲格,岂其然欤?

自宪宗祭天日月山,追崇所生与太祖并配,世祖所建太庙,皇伯术赤、察合带皆以家人礼祔于列室。
既而太宗、定宗以世天下之君俱不获庙享,而宪宗亦以不祀。则其因袭之弊,盖有非礼官之议所能及者。
而况乎不祢所受国之君,而兄弟共为一世,乃有征于前代者欤?夫郊庙,国之大祀也,本原之际既已如此,
则中祀以下,虽有阔略,无足言者。

其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而岳镇海渎,使者奉玺书即其处行事,称代祀。
其有司常祀者五:曰社稷,曰宣圣,曰三皇,曰岳镇海渎,曰风师雨师。其非通祀者五:曰武成王,
曰古帝王庙,曰周公庙,曰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曰功臣之祠,而大臣家庙不与焉。
其仪皆礼官所拟,而议定于中书。日星始祭于司天台,而回回司天台遂以翙星为职事。
五福太乙有坛畤,以道流主之,皆所未详。

8, 明史 志第二十三 礼一(吉礼一) 记载,
           
《周《周官》、《仪礼》尚已,然书缺简脱,因革莫详。自汉史作《礼志》,后皆因之,一代之制,始的然可考。
欧阳氏云:“三代以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要其用之郊庙朝廷,下至闾里州党者,未尝无可观也。惟能修明讲贯,以实意行乎其间,
则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安见后世之礼,必不可上追三代哉。

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洪武元年,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
乃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礼官及诸儒臣又编集郊庙山川等仪,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鉴戒者,名曰《存心录》。
二年,诏诸儒臣修礼书。明年告成,赐名《大明集礼》。其书准五礼而益以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
又屡敕议礼臣李善长、傅瓛、宋濂、詹同、陶安、刘基、魏观、崔亮、牛谅、陶凯、硃升、乐韶凤、李原名等,编辑成集。
且诏郡县举高洁博雅之士徐一夔、梁寅、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同修礼书。在位三十余年,所著书可考见者,曰《孝慈录》,
曰《洪武礼制》,曰《礼仪定式》,曰《诸司职掌》,曰《稽古定制》,曰《国朝制作》,曰《大礼要议》,曰《皇朝礼制》,曰《大明礼制》,曰《洪武礼法》,曰《礼制集要》,
曰《礼制节文》,曰《太常集礼》,曰《礼书》。若夫厘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而诸神封号,悉改从本称,一洗矫诬陋习,
其度越汉、唐远矣。又诏定国恤,父母并斩衰,长子降为期年,正服旁服以递而杀,斟酌古今,盖得其中。永乐中,颁《文公家礼》于天下,
又定巡狩、监国及经筵日讲之制。后宫罢殉,始于英宗。陵庙嫡庶之分,正于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礼作乐自任。
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复朝日夕月于东西郊,罢二祖并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蚕,祭圣师,易至圣先师号,皆能折衷于古。
独其排众议,祔睿宗太庙跻武宗上,徇本生而违大统,以明察始而以丰昵终矣。当时将顺之臣,各为之说。
今其存者,若《明伦大典》,则御制序文以行之;《祀仪成典》,则李时等奉敕而修;《郊祀考议》,则张孚敬所进者也。
至《大明会典》,自孝宗朝集纂,其于礼制尤详。世宗、神宗时,数有增益,一代成宪,略具是焉。今以五礼之序,条为品式,而随时损益者,则依类编入,以识沿革云。


所以,祭祀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属于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
早在先秦,诗经里就有《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 主要是祭祀时的歌功颂德,赞美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

总结起来,
1,皇帝和朝廷祭祀天神地灵。
2,地方行政领导官员祭祀千山万水。
3,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同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热爱的神仙来进行祭祀。比如
祭祀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祀关老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祭祀财神爷,年终多拿奖,炒股发大财,
。。。

其中,
1,老百姓最虔诚,有许多人真的信或者希望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求关老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尊敬财神爷,年终多拿奖,炒股发大财,

2,地方行政领导官员半信半疑。希望自己的辖区风调雨顺,太平无事,百姓安康,皇上赏析。至于其他竞争对手官员的辖区嘛,可不能比自己的辖区过得滋润。

3,皇帝没有信的,都知道是演戏给属下和百姓看的,不得不表演罢了。
虽然心里烦死了,可是还得装出毕恭毕敬的虔诚,因为给苍天个磕头,就换来了愚民千万,这笔生意合算。用我们炒股人员的行话来说,是价值投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3-6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文化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6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8:01 AM , Processed in 0.0433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