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5|回复: 9

韩寒怪可怜的, 毫无招架之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2-2-1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比炒股好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可伶的孩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寒自证《书店(一)》和《三重门》是别人代笔写的
(方舟子)

前几天湖南卫视记者来采访我时,说他们也将去采访韩寒,问我有什么问题要问韩寒,他们可以代为询问,这样可以通过剪辑形成“隔空对质”的效果。我让他们代问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韩寒是什么时候开始读钱钟书的?

2月5日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播出的节目,果然有韩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意是:他是在初一时开始看《围城》的,但是看不懂,初二初三时又看了一遍,还是觉得钱钟书“文笔太难”“太学贯中西,有太多的英语”,他更喜欢当时开始读的林语堂、梁实秋。(视频见(第11分开始):http://www.imgo.tv/clip-201202-51-2510-229453-240574.shtml

韩寒和节目编导可能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编导剪辑我对韩寒回答的反驳并没有击中要害)。其实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发了《“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如果仔细看过我那篇文章,就知道我为何要问这个问题了。我还担心韩寒会针对我这篇文章编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结果却没有。他没有我想的那么聪明。

《书店(一)》一文号称是韩寒在初二下学期刚开始时(1997年3月)在一个月内创作的十几篇小说、散文之一。正如我已在《“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指出的,《书店(一)》的文风模仿钱钟书,而且几处化用了钱钟书《围城》等作品的句子:

《书店(一)》:“英文情书的最大好处莫过于信的开头便可以直称‘亲爱的某某某’”
《围城》:“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

《书店(一)》:“企图躲在英文里兴风作浪,鬼鬼祟祟地好比政治犯躲在国外活动”
《围城》:“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

《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
《围城》:“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

《书店(一)》“想必与‘幽默’(humour)最初在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十分切意,眼泪鼻涕当算体液,流眼泪便是流‘幽默’。”
《说笑》:“我们不要忘记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

可见《书店(一)》的作者是一个极其喜爱钱钟书作品的人,要对钱钟书作品烂熟于心,才能如此这般对钱钟书作品中的句子信手拈来地化用(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模仿),而《书店(一)》写作的时候,韩寒自称才读过一、两遍《围城》,而且读不懂、不喜欢,《书店(一)》怎么可能是他写的呢?所以韩寒对“你是什么时候读钱钟书的?”的回答,自证了《书店(一)》是别人代笔的。

《三重门》更是公认模仿《围城》写的,里面的人物、情节、用语大量地化用《围城》,只有熟读《围城》的人才写得出。而据《儿子韩寒》的说法,“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那么,在韩寒开始一次性定型写作《三重门》时,他最多才读了三遍《围城》(也可能是只读了两遍,看怎么理解“初二初三时又看了一遍”的说法,既可以理解为初二、初三各看一遍,也可理解为初二、初三总共看一遍),而且还读不懂、不喜欢,怎么可能写出处处模仿《围城》的《三重门》?所以韩寒对“你是什么时候读钱钟书的?”的回答,也自证了《三重门》是别人代笔的。

韩寒父亲韩仁均是知道写《三重门》必须熟读钱钟书的,所以在《说说我自己》中说:“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但是现在韩寒自己对着镜头承认在写《三重门》之前只在三年内看过两、三遍《围城》,而且看不懂、不喜欢,那么把《围城》翻烂的,恐怕是韩仁均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其实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我已经发了《“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如果仔细看过我那篇文章,就知道我为何要问这个问题了。”

在科学研究领域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肯定他人的工作只需要大体、原则上的认同,但否定他人的工作时一定要十分慎重,必须对他人的工作先进行仔细研究。方对韩的否定多是建立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的,而韩及韩粉对方的否定或攻击就很少是建立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可怜那些被他影响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大批年轻人。还认为不必踏实读书做事,也可以独辟蹊径,名扬天下。可惜他们不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也没有谁为他们代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6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onderfullife70 发表于 2012-2-16 18:33
我更可怜那些被他影响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大批年轻人。还认为不必踏实读书做事,也可以独辟蹊径,名扬天下 ...

深有同感。下面的一个评论其实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
coolboy [2008-8-22 10:44:17]:

我小时候也读过一些数学物理的科普书,多是老师或同学借给我的。《趣味数学》我也很喜欢。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受益最大的一本数学科普书是有关圆规和直尺不可能三等分任意角的一本科普书。该书主要是通过不少实例来解释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数学)研究。那些实例大多选自“大跃进”年代许多年轻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刻苦钻研,声称破解世界数学难题,并把他们的解寄给中科院数学所。也就是说,这“民科”的事,哪年代都有。圆规直尺三分角的不可能性是早已解决了的数学难题。但数学所在那年代还是能收到许多的“民科”稿件,声称以前或外国人不能三等分任意角但作者却做到了!

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受益最大”的意思也可说是很有可能,由于我读了那本书而不知不觉地没有使得自己也变成一位“民科”。潜意识中就感到,一般来说科学研究就是要靠一点一滴的长期努力和积累并遵循正规的基础知识的训练进修才能做出成果,或者也就是博主所说的应该是“细水长流的,淡淡的,很从容的”工作和生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39 AM , Processed in 0.0373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