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7|回复: 1

[中华脊梁]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的后勤供应略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8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1-9-18 14:19 编辑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的后勤供应略谈 ZT



  有人问起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的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对此了解的也很少,所以无法回答。我想仅就志愿军入朝前后运动战时期,尤其是第一、第二次战役时期的后勤保障情况谈一谈。但我对后勤方面的书籍了解不多,不太能够找到适当的资料,所以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肯定很多。好在是网上讨论,又是抄书,各位网友有了解情况的尽可以纠正和补充。

  1950年6月,美国武装入侵朝鲜以后,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形势,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以后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着手建立后方基地。1950年7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重新成立东北军区后勤部,任命李聚奎为部长。7月至9月,总后勤部指令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军区为东北边防军生产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大衣、棉背心、棉帽、绒裤各40万件,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行军锅5000口,汽车水箱套2000个,军委另命令各大军区为东北边防军调拨一批弹药。至9月底,东北军区后勤共储备粮食1674万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43万公斤,各种干菜92万公斤,并调集骡马2000匹,储有马料946.5万公斤,马草392万公斤。这些物资分别储存在安东(今丹东)至辑安(今集安)、风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沈阳至四平的“四线八点”上,并以东北为战略后方区,沿铁路集结了拥有10万多床位的93个医院和154个医疗队、手术队。并在通往战区的交通线上,部署了3条兵站线,各线各囤积弹药1个基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弹药基数的规定,但当时由于全军武器装备和弹药的供应、管理不统一,各地区部队规定的弹药基数标准不完全一致。1948年底,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全军统一的弹药基数标准),汽油3000-4000桶(当时没有油料基数标准),粮食、草料、油盐、蔬菜各1个月量。

  由此可见,战前中央军委对物资贮备、后勤保障问题是重视的,对可能的入朝作战,在物资方面的困难是有预见的,并提前作了许多努力。志愿军入朝后,在后勤方面也不断地作出努力,希望能够保证战役战斗的顺利进行。如第一次战役后,为贯彻毛泽东主席“用一切可能办法,保证东西两线粮弹被服(保障御寒)之供给”的指示,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调铁道兵第1师入朝加紧抢修满浦至熙川之铁路。另增加1个后勤分部、1条供应线,并对已有的3个分部、3条供应线调整加强。至第二次战役前,入朝的后勤人员已达6万余人(志愿军出国时,后勤人员共约7000人),为保障战役进行,投入的后勤力量有4个分部,9个大站,4个汽车团,16所医院,共2.84万余人。第四次战役时,后勤增加到7个分部,29个兵站大站,39个医院,10个汽车团又2个大队、5个辎重团又10个营,5个警卫团又2个营,11个担架团。第五次战役前,因作战需要,将第四、第六分部合并,取消第六分部,但下属各兵站、汽车团、辎重团均未减少而有所增加。整个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后方前送粮食19万余吨,各种枪弹2.2亿发,炮弹668万发,汽油29万余桶,战救药材207吨。

  但是,在志愿军前几次战役,尤其是第一、第二次战役中,后勤供应的情况仍然很差。如四十二军进入黄草岭战斗的第一天就碰上粮荒,据军后勤部陈世朴部长报告全师粮食只够三天用。军汽车输送营汽车已被敌机炸毁了100多辆,剩下的还不足30辆;师里的骡马运输车又几乎百分之百上不来。不得不用减少口粮的办法,规定口粮标准机关人员每人每天4两;二线作战部队每人每天6两,一线指战员每人每天8两。这样当然会影响战斗行动。

  又如第二次战役前,38军经过3天的突击抢运,后勤供应部门完成了军党委的要求,为全军备足了10天的粮食,一个基数的子弹,一部份副食品和朝鲜币。但是,部队在集结隐蔽中,已吃去了部份粮食,剩下的又不足打仗用了。只好各部成立筹粮队,自己解决。著名的三所里、龙源里战斗,如非113师后勤人员于德川战斗后,在德川西面的一个小山洞里搜索发现了近200台美军满载物资的汽车,于是将部队急需的弹药、粮食卸到路口,拦路补充给部队,则粮弹供应情况也是不堪设想的。

  第三次战役前,志愿军6个军(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和人民军3个军团(第1、第2、第5军团)共3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23万人)隐蔽进入三八线以北的预定地域时,部队仅勉强补足了弹药,国内运来的粮食只能满足最低需求的1/4。靠朝鲜政府发动北朝鲜地方群众向志愿军借粮,才筹到3万吨粮食,解决了一时的急需。此役使用了100余门火炮,在主要方向进行了短促的火力准备。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炮兵,为打开突破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炮弹不足(每门炮约百余发),炮兵机动能力又差,向纵深突破后,又只能主要靠轻装的步兵了。

  第四次战役之砥平里战斗,志愿军攻击部队虽有四个建制师,可炮兵只有3个炮兵连共十几门火炮.每炮只有20-30发炮弹。结果在进攻中对敌火力不能压制,坦克不能摧毁,障碍区也未能突破,部队反而遭受较大的伤亡。经两天两夜激战,仍然僵持不下。这时敌援兵已到,志愿军不仅弹药大都耗尽,各部因缺粮多靠喝粥度日,不得不撤出战斗。

  第五次战役中,我军日平均消耗量已达550吨,而我军供应能力仅能达到此数的二分之一,而且仅能维持七至十天作战。因此,战役第一、二阶段均因缺粮少弹不得不中止进攻。战役第二阶段在县里地区歼敌后,曾停止两天等待补充粮弹仍供应不上,不仅失去战机而且迫使部队忍饥转移。另外我军转运伤员的条件也差,在转移时尚有八千余伤员未及后送,也严重地影响到部队行动。

  在第一、二、三次战役中,就地筹措的粮食占部队总消耗量的75%,仅第三次战役就筹粮3万多吨。整个运动战时期就地筹粮数为12万余吨,占供应总数的近40%。

  对我军的后勤困难的情况,美军早就有所察觉。1950年11月17日,美国国防部的官员宣称:“在朝鲜的中共军队估计有6万至7万人。这些军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给。”(美新社华盛顿11月17日电,载《参考消息》)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回忆:“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时,士兵只奉命向某一个方向一直向前推进。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如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他们在基层三人小组中经常单独作战。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有时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在部队运动迅速、供应困难、后勤跟进不及时的情况下,为保障一线作战部队生存和战斗,志愿军在每次战役发起前,除汽车装满、马车装足外,主要还靠人员加大携带量,往往一个战士携行量达六、七十斤。但即使如此,也仅够维持7-10天的进攻所需,因此被美军称为“礼拜攻势”。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志愿军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上,本身就大大落后于美军。志愿军一个军,人数为4.5-5万人,火炮198门(多为75毫米口径),汽车120辆,无坦克,也无空军海军的掩护。而美军每个步兵师就有建制坦克149辆,火炮77门,各种车辆近4000台和大量的通信器材。美军一个军(以3个师计算),人数约6万,火炮1428门(多为105和155毫米口径),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另外,在朝鲜战区美军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军舰。

  从物资消耗水平来说,至第五次战役,整个志愿军日平均消耗量为550吨(我军供应能力仅能达到此数的二分之一),仅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一个步兵师进攻战斗的日消耗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一个步兵师进攻战斗日消耗物资为530吨,一个装甲师为590吨。1980年,按照美国陆军物资消耗标准,一个陆军师战时日消耗物资为2017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提高4倍。原苏军70年代初期,一个摩步师进攻战斗日消耗物资为757吨,坦克师为827吨;1983年,一个摩步师为2581吨,坦克师为2550吨,也提高了近4倍。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机械化步兵师进攻战斗日消耗达5300余吨,装甲师近1.2万吨,是美军、原苏联过去的十几倍或几倍)。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一个师防御作战日消耗弹药平均为30多吨(目前我军高达500吨左右)。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人均日消耗物资29公斤。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消耗物资7300余万吨,中国军队消耗作战物资560多万吨,不到美军的十分之一。

  再拿卫勤来说,三年战争中志愿军阵亡总数为114084名,伤员总数为383218名,阵亡与伤员的比例是1:3.36。

  换言之,被武器击中在阵地当即死亡或来不及送到团救护所而死亡者占23%,被救护后送到团医疗机构医治的占77%。志愿军以劣势装备而对武器装备优良的美军,火线抢救有这样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几次战争中阵亡与伤员之比来作比较,志愿军火线抢救成功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1:3.1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的1:3.1相接近。比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以及中东战争中的阿联军队都要好。但是,美军在侵朝战争中阵亡与伤员之比为1:4.1,明显要高于志愿军,侵越战争中这一比例又提高到1:5.6。之所以美军阵亡少,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后送能力强。采用了快速后送工具如直升救护机、装甲履带救护车,使许多濒于死亡的伤员在受伤后4-6小时到达师救护所,甚至越级后送到指定的后方医院,从而得到优良的救治。而志愿军伤员后送的手段落后,轻伤靠步行,重伤主要靠人背和担架抬运,加之白天又不能行动,以致后送速度很慢,一些失血、休克伤员未及送到团救护所救治即在阵地牺牲。特别是在运动防御和阵地防御战时,后送道路常被敌人炮火封锁,伤员在坑道里停积送不下来,常导致再次杀伤或延误救治而死亡。例如第四次战役(运动防御)阵亡与伤员之比为1:2.30,上甘岭防御战为1:1.85,阵亡是相当高的。拿另一个卫勤的重要指标-伤后死亡率-来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伤员死亡率为5.66%,而美军由于后送能力强、伤员在2小时内可送到后方医院,6小时可送到日本,10小时可送回美国本土,从而使伤员的死亡率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4.5%,下降到2%。

  二、出国作战,再加上敌人的破坏,部队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十分有限,所需一切物资几乎全部要靠国内统筹供应。进行的又是现代化战争,物资消耗量巨大。三年来仅主副食、弹药、油料等几项主要物资供应即达近300万吨,如金城战役一仗消耗即达3万4千余吨。这对于长期进行国内战争,依靠当地群众进行补给、依靠缴获得到补充的解放军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三、后方交通运输条件远远落后于敌,而敌人又把使用空军破坏我军后方供应作为其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份,不分昼夜地对我交通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这是造成我军后勤工作严重困难的根本原因。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动用其远东空军70%的飞机,轰炸志愿军的后方目标,封锁交通运输线,致使志愿军运输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多台,一星期内即损失217台,其中82.5%为敌机所炸。入朝15天损失运输汽车48%,入朝最初20天就损失汽车600辆以上。至第二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全军只剩下汽车260辆,仅相当于敌人两个步兵团的运输工具。前三次战役共损失了1200多台汽车,平均每天损失30台。同时,作战物资也受到很大的损失。作战物资非战斗损失达25%。在第一、二、三次战役中,运到前线的粮食仅占前运总量的25%,第四、五次战役也只有50%。后方供应的物资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前线,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毁。

  如在三登库区,敌机投掷了大量燃烧弹,一次就烧毁了84节火车皮物资,其中有生熟粮食287万斤,豆油33万斤,单衣和衬衣40万零8千套,胶鞋19万双,还有大量其他物资。第二次战役前,朝鲜铁路处于瘫痪状态,不能通车。因而虽然鸭绿江北岸物资堆积如山,但前线有些部队每天只能吃一顿苞米或稀粥,有的部队两天饿着肚子(最严重的有部队断粮4-6天),有的部队赤足,战士只有剪毯子裹脚。东线部队条件更差,第九兵团由于冻饿而损失的兵员很大。西线由于清川江的阻隔,公路被破坏,汽车不能通往清川江以南,对于在清川江以南担负迂回的部队,供应也十分困难,因而担负迂回部队原定使用两个军又两个师,由于供应的限制,只能使用两个军。

  四、运动战时期,部队调动、作战频繁,无固定战线,后勤补给在敌火力优势下很多时候不得不靠人力和畜力,及时供应的难度比较大。转入防御作战后,战线比较固定,物资供应和囤积就相对容易一些。

  总的来看,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志愿军后勤情况主要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敌人优势空军力量和优势火力的限制,使我军的运输被极大地妨碍,从而造成供应上的困难。另一个是先天的缺陷,旧中国工业落后,运输工具如汽车无法靠自己生产,只能靠从苏联进口和国内战争中的缴获。战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汽车不过2.1万台,战争中运输工具的损失(尤其是运动战时期)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但无论如何,志愿军依靠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后勤部门的艰苦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勤供应上的不足,最终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也为后两次战役大量消耗敌军并最终转入坚守防御创造了条件。

感谢读者推荐!    
发表于 2011-9-18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1 03:06 AM , Processed in 0.0735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