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0

我们围棋这些年(下) ------ emlyon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30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围棋界在全国人大、政协的参与,除了全国政协常委聂卫平、委员华以刚等人之外,在2003年,作为民盟会员的江苏棋院院长邵震中九段就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了。记得邵九段是一个非常敢言的人,十年前他在南京大学举办围棋文化的讲座,针对当时的中国围棋不振,邵九段用最直接的语言抨击了围棋界的两代代表人物陈祖德和聂卫平,令台下听众触动不小。

话说到陈祖德,这位在分先棋份下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老一代棋手在1980年代初突患胃癌,对中国棋手曾给予热心关怀的金庸先生在此际伸出了支援之手,陈祖德来到香港他的住所里,先后休养了近一年之久。金庸先生对于围棋的热爱,不仅在于《天龙八部》中塑造的虚竹妙手化解“珍珑棋势”的经典片段,还在于他本人就是一个超级棋迷,在卫生间里曾经都贴满了围棋的死活题,据称一度到了不戒棋不能继续正常工作的境地。当然,香港围棋界还有简怀穗、简莹父女,国际象棋出身的简怀穗在1964年即获得全国三棋锦标赛冠军,后移居香港,1970年代初,简怀穗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围棋社。目前香港围棋社依然是港岛地区最大的围棋社,简怀穗因此被称为“香港围棋教父”。记得1990年由聂卫平、胡荣华、简怀穗三人进行了一场中象、国棋和围棋的三棋对抗,结果是简怀穗获胜。

而说到台湾的围棋,应昌期的作用自然是居功至伟的。上世纪50年代,应昌期围棋基金会成立,70年代初,台湾围棋开始了职业化制度。更重要的是,应昌期先生举办的应氏杯大赛和比赛中采用的应氏棋规,是华人对世界职业围棋大赛和统一围棋规则所做出的最初的卓越贡献。从决定举办应氏杯赛,到首届应氏杯赛在北京开幕,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1988年8月20日,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如此盛况,围棋界当再难有幸重温,而世界围棋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夏衔誉、周俊勋等台湾围棋天才少年来大陆学棋并参加职业定段赛,与大陆同龄棋手共同成长,天生半边脸红色胎记的“红脸棋王”周俊勋还在2007年传奇般地击败一个个强大的对手,获得了LG杯世界职业围棋赛的冠军。

然而,海峡两岸的围棋交流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届应氏杯由于应老先生执意邀请芮乃伟、江铸久,再加上其他原因,遭到大陆棋手的集体抵制,而在台北举办的世界职业围棋比赛“中环杯”,大陆也从不肯派棋手参加。尽管有着诸多的不愉快,应氏家族仍然对大陆围棋和世界围棋继续着鼎力的支持。国内奖金最高的“倡棋杯”的设立,以上海为基地的应氏围棋学校的开创,每年一度的“应氏杯”大学生围棋赛的举办,都代表着他们的努力和坚持。虽然应昌期老先生天不假年,不曾看到中国棋手在应氏杯中夺冠,但当2005年常昊终于实现这一突破时,应氏集团新的掌门人应明皓将夺冠的棋谱在其父墓前焚化,以告慰这颗热爱围棋的老先生的在天之灵,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在大陆,围棋界的演变也顺应着整个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在文革时期,老一代的棋手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得以在文史馆里安身立命、幸免劫难;以陈祖德、吴淞笙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则在工厂里集体接受着锻炼,而尚未有所表现的聂卫平则在北大荒农场,像《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一样,以“左右手互搏”的方式苦练武功,于是才成就了后来的一代棋圣。经历了辉煌年代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后,围棋热开始降温。擂台赛最后的盛况是在1990年7月,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里,上万观众面对以整个篮球场地构成的讲解棋盘,见证了第5届擂台赛最终局钱宇平力克武宫正树。体育馆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连体育馆的钢筋架子都被摇得吱吱作响。聚集等候签名的近千名棋迷使两位对局者停留了2个多小时才离开。而在此前1989年五、六月间,围棋是唯一不受国内局势影响的体育运动,一年一度的围棋升段赛仍然如期在南京举行。在此之后的1991年富士通杯决赛,深受“头痛症”困绕的钱宇平放弃了比赛,他的对手、曾经在轮椅上坚持比赛的赵治勋则称,“如果是我,无论如何,爬也要爬过来,作为棋手,棋没有下怎么能弃权?”

1998年底,大陆举办的第一项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项世界职业围棋比赛春兰杯终于开赛了。由于中国棋手迟到2007年的第六届比赛才由古力夺冠,比赛从一年一度改成为两年一度。更可惜的是,据坊间称,春兰集团的老总陶建幸以国企的一贯做法,在与中国棋院的合约中使用了 “排他性”的条款,即排除其他大陆企业举办同类正规围棋职业世界大赛的权利,于是面对韩国棋界对中国企业不加大举办世界大赛力度的指摘,中国围棋界各方人士也只能莫衷一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非典肆虐华人地区的日子里,围棋得以借助网络对弃的形式,保证了主要比赛没有中断。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当年大量棋手流失海外的现象,仅以女棋手为例,除却郭娟对荷兰围棋和欧洲围棋的贡献,黄焰对韩国早年围棋的参与,牛力力在日本成为吴清源的私人助手等之外,最初女子棋界的六朵金花却命运各自不同。芮乃伟经历了从日本到美国再到韩国、终创传奇的天涯棋客之旅;孔祥明在与聂卫平离婚后独自带幼子远赴东瀛,直至其长大成人后才回归故里;中国第二位女子九段丰芸聪慧过人,却也因种种矛盾举家迁至美国,目前以教棋为生,同时照料病中的丈夫;由中央领导见证了与曹大元的恋爱婚姻的杨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幸福,为了分房子的事情竟跳楼自杀,幸而大难不死;张璇则经历婚变后同样独自在日本谋生,最终克服偏见与小她八岁的常昊喜结连理;只有低调、成绩也相对最不出众的华学明在早年丧兄后,在中国棋院里赢得了围棋队男子教练的身份。

作为源远流长的一门艺术,在华人乃至整个华人文化影响的区域里,围棋以及围棋文化体现的阴阳对立统一、和谐共存的精神,已成为华人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200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他赠给胡锦涛主席的礼物是精心定做的一副围棋和一张棋盘。除却搏弈的象征外,这份礼物正是代表了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更深认识和更多认同。

2001年,旅法的中国青年女作家、曾为法国画家巴尔蒂斯做过秘书、同时深喑中法日三种文化的山飒,凭借她的《围棋少女》一书赢得了龚古尔中学生奖。此书被译成30余种文字,是2001-2002年法国最畅销书之一。书中以唯美的手法,讲述了1930年代一个生在“满洲国”的中国少女和一个置疑军国主义的日军军官通过围棋结缘并相爱的凄绝故事。在这样的背景和故事中,跨越国界的和平、艺术,相对于民族之间永不停息的侵略扩张及自卫反击,就像棋盘上的黑白棋子,永远是黑白对立,难分正邪。记得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溥仪在接受由英若诚扮演的战犯管理所长的改造时,忏悔书一直通不过,等他彻底醒悟时,他看到了,和他同处一间狱房的那些“积极”改造的他的旧臣子们,实际上心灵深处一直仍然在那个“满洲国”里。

2003年,法国投资方曾有意与陆川合作,将《围棋少女》一书改编成电影,最终未果。幸而,田壮壮为我们拍摄了《吴清源》,有了这部描述一代围棋宗师的作品,希望我们不必再去过多地回眸当年的那部《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5:42 PM , Processed in 0.0278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