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1

[转贴] “股指期货”是二十一世纪的“富金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1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QQ? 于 2010-6-21 18:23 编辑

“股指期货”是二十一世纪的“富金矿”

来源: 卢光博士 Brite Lu, Ph.D.


      一说起“金矿”二字,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在一百多年以前,华人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开采金矿之事(注:“第一次淘金热”发生在1848至1851年间)。作为历史的见证,San Francisco 这个太平洋边上的美丽城市,至今仍然被中国的官方称为“旧金山”(例如:“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当年中国人为了“金矿”之梦想,不惜离乡背井,远渡重洋,来到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备受歧视的“蛮荒之地”,他们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内心的煎熬,绝非我辈“考托福来美国”的留学生所能想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矿”二字也有了新的含义。有人把电脑行业(包括“互联网”)称为二十世纪的“金矿”。不少人确实在电脑行业里“开采”出了自己的“梦想”。雅虎的杨致远就是明证,他一个人“开采”到手的“美金”,大概超过当年在“旧金山”淘金的中国人的总收入。而那些来到美国,又能够领悟到电脑行业这个“金矿”之“钱”景者,也都“开采”出了巨额的“现金”。“搜狐”和“百度”的创业者,就是明证。此外,目前还在美国的电脑行业里谋生的华人,为数众多。他们至今仍然在“挖掘”着电脑行业(包括“互联网”)里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

      眼见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年,那么,在今天,我们是否仍然还有机会去寻求新的“金矿”?答案是肯定的!

      也许,太多的投资者都没有看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2010年4月16日,中国正式推出了“股指期货”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融产品,标志着中国的证券交易行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迈出了最重大的一步。从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股指期货时代”。这个“股指期货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引入了“做空头”的机制,从而创造出无论股价上涨(一路“做多头”可以获利)或者股价下跌(一路“做空头”可以获利),都能够赚钱的大好机会。而这种“股价涨跌两路发”的机制,正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富金矿”。这个“富金矿”方兴未艾,蕴藏着几乎无限丰富的“矿藏”,因而,也具有更加广阔的“钱”景。

      读者可能会问:“股指期货”这个二十一世纪的“富金矿”究竟有几多“金”呢?其分布状况如何?每日的采“金”量又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些“知识铺垫”:     

      从历史上看,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经济环境,有着不同的投资理财方式。中国自古以来,都利用“黄金白银”作为载体去储备财富,并以此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志。“黄金屋”“黄金万两”之类的词组,代表着货真价实的财富。然而,自从1949年以后,普通人难于再储备黄金白银,于是,“人民币”就成为最方便的衡量财富的指标。记得“万元户”一词刚刚开始出现于媒体之时(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80后”刚刚出生的那几年),普通老百姓每月的平均工资差不多是“五十元”左右,“一百多元”就算是教授级别的高薪了。而今,国内的大款们早就被称为“亿万富翁”。而且,更多的人都懂得了“股市”,“股市交易”,并把“玩股票”也作为投资理财的方式之一。显然,本文所说的“富金矿”,并不是指“开采黄金”,而是指“开采货币”,诸如人民币,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等。其中最值得去开采的“货币”,当然是美国这个头号“金融帝国”所发行的“美元”。

      自从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就逐渐成为全球流通和结算的“世界货币”,而高速印钞的机器却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地转动着。“货币”一词在英文中是CURRENCY,来自CURRENT,本来是“流;水流;流通”之意,所以,“货币”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由地“流通”。“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畅通无阻。美国印钞局早就成为“世界货币”的源头,如同“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的水流一般,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钞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通过联邦储备银行的渠道流向世界各地,滋润着各国各地区的金融之田。据报道,在全世界的美元总量之中,仅仅有四分之一是在美国本土流通,其余的四分之三都是在美国境外。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早就超过两万亿美元,而且,还在迅速地增长。此外,日本、台湾、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等世界各国各地,都掌握着大量的美元储备。

      历史的客观记载是:“旧金山”的“金矿”早就枯竭,导致无数的华人“淘金仔”梦断异乡。而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则是:不要在“有限的”、“一窝蜂争抢”的物资上去花功夫、去下赌注、去“淘金”、去耽误自己的青春;相反,要在“生动活跃有趣的”、“源源不断如同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水流一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公平的”、“易于控制风险的”、“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的”对象上去发挥自己全部的人性潜力和聪明才智。而“美金矿”就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对象”。只要读者盯准了“美元”,就等于是盯准了一个取之不尽的“美金矿”。若我们去玩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指期货”,就相当于是把我们自己置身于“美金矿”的“钱眼里”,必定是“钱”途无量。

      读者已经明白如下简单的事实:自从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就逐渐成为全球流通和结算的“世界货币”,而高速印钞的机器却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地转动着。读者也对“‘股指期货’是二十一世纪的‘富金矿’”这一命题感兴趣,然而,读者也许还不明白:为什么在“股指期货”里蕴含着“富金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读者需要理解三个基本的概念:1)股票指数,2)期货,3)股指期货。虽然在“百度”网站上,读者可以看到对这三个基本概念之解释,然而,“百度”却并没有明确回答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在“股指期货”里蕴含着“富金矿”?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任何一支“股票”的价格,都会随着多种多样的因素而频频涨跌。为了避免“单一股票”在股价波动中所面临的风险,投资者不得不采用“分散投资”的办法,也就是多买几种不同行业的股票。然而,这种“分散投资”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美国大多数在第一流头脑管理之下的共同基金,到头来都玩不过“股票指数”。于是,“股票指数”就成为一种更加简单而有效的投资方式。道理很简单:与其耗费时间精力去购买一大堆股票,不如购买一大堆有代表性的股票所组成的“股票指数”。因此,大量的专业性的投资机构(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封闭基金,等等)都乐于把“股票指数”当做投资的工具。

      其次,我们也要理解:即使是投资于“股票指数”,也无法避免在大的经济环境中所出现的整个“股市”的巨大价格波动而带来的系统风险。例如,美国最有名的“道琼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在2007年10月的最高价位超过一万四千点,然而,在2009年3月的最低价位甚至跌到了六千多点的位置,回到了1996年的价位。更加惊心动魄的景象发生在2010年5月6日,“道琼指数”在该日上演了一出“过山车”式的、“千点起伏”的游戏,令人瞠目结舌。

      第三,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为了抗御股市中无法预料的风险,大型的专业性的投资机构(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封闭基金,等等),都必须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增加一种“避险”的机制。而这种“避险”的机制,又必须有足够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于是,美国人就在“股票指数”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各种期限的“期货”合同(合约),这就是“股指期货”。简言之,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去看,“股指期货”在本质上讲,仅仅是一种“局部的”、“简单的”、“避险的”交易工具而已(注:“股指期货”完全不具备所谓的“金融核弹头”那种“核讹诈”“核打击”之威力)。事实上,任何一个普通投资者,都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去“避险”。

      第四,我们之所以要强调“股指期货”的这种“避险”的本质属性,正是为了理解我们的“富金矿”。在现代化的证券交易活动中,“避险”是一种明智的、常规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而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股指期货”这种“避险”交易工具,把股市中不确定的“风险”,转化成为能够完全控制的、能够完全量化的“花费”。具体的做法很简单,投资机构为了避免在“股票指数”下跌的行情中造成巨大损失,就可以购买“看跌”的“股指期货”。这样一来,万一股价真的大跌了,“股票指数”的投资当然会亏损很大。然而,在同样的大跌行情中,“看跌”的“股指期货”却必然获大利。假定这种“一亏”和“一赚”是相等的数量,那么,投资机构就成功地实施了“避险”的策略,其“投资组合”在股市大跌中并没有出现实质上的亏损。然而,为了达到“避险”的目的,投资机构必须“破费”。他们必须拿出一笔钱,去购买“看跌”的“股指期货”。而这一笔又一笔的“破费”,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富金矿”之基础。

读者已经理解:“股指期货”在本质上讲,仅仅是一种“局部的”、“简单的”、“避险的”交易工具而已,因此“股指期货”完全不具备所谓的“金融核弹头”那种“核讹诈”“核打击”之威力。事实上,任何一个普通投资者,都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去“避险”。然而,这种“避险”的工具,也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为了达到“避险”的目的,投资机构必须“破费”。例如:当一个投资机构已经在一轮股市大涨中获利之后,希望保护住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却又不愿意“退出股市”,这时,就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而“锁定”获利。具体的做法很简单,他们只需要拿出一笔钱,去购买“看跌”的“股指期货”即可。而无数投资机构所支出的这一笔又一笔的“破费”,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富金矿”之基础。

在现代化的证券交易活动中,“避险”是一种明智的、常规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这正如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当人们需要用汽车作为普通的交通工具之时,人们也需要种种安全的“避险”措施。除了汽车制造商必须在汽车上安装“气袋”,“加固铁棍”之类的安全设施以外,美国各州都制定了明确的、强制性的法令:所有的驾车人都必须购买足够的“汽车保险”。万一发生车祸,无论是任何原因,驾车人都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同样,“汽车保险”也并不是“免费的午餐”,驾车人每一天都必须支付“汽车保险”。全美国凡是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学习驾驶汽车,也都必须购买“汽车保险”。显然,“汽车保险”是美国社会中的重要行业,是维持全社会安定和平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有钱可赚”的“富金矿”之一。读者也许不知道,美国的“股神”沃伦·巴菲特,正是全美国三大“汽车保险”公司之一的“GEICO”的老板。巴菲特独具慧眼,早就盯准了这个“富金矿”,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因而被推上“股神”的神坛。其实,巴菲特并没有把他自己当成个什么“神”。他自己说,他仅仅是投资于“他能够看懂的行业”而已。细细想来,“卖汽车保险”之事,尽管是货真价实的“富金矿”,确实也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具体的做法,就是把很多人缴纳的保险费集中起来,拿去赔偿少数人的车祸花费。

如果我们把“股指期货”正确地理解为“证券市场上的‘避险’式的‘交易工具’”,那么,我们也容易理解,“股指期货”也必定是二十一世纪的“富金矿”。因为在当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之中,股票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更多,股市的涨涨跌跌已经成为常态。在美国,所有的专业性的投资机构(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封闭基金,等等)都掌管着相当雄厚的投资资本,当然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事实上,任何一个称职的投资机构的掌门人,都必须精通“避险”的细节。他们不得不花费一部分“资金”去建立“避险”的机制。这正如美国的航空公司、货运公司都必须要给每一架飞机、每一辆大型货车购买“保险”一样。这是正常的“业务花费”,也是最必须的“做生意的成本”。由此可见,只要股市存在,就必定有“避险”之刚性需求。而为投资机构提供持续不断的“避险”机制,就变成一种几乎是挖掘不尽的“富金矿”。这种“富金矿”的性质,跟“股神”巴菲特为美国社会提供持续不断的“汽车保险”服务,一模一样。

      由于美国的大型投资机构都必须要花费一部分“资金”去建立“避险”的机制,都必须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宁愿花钱,也要去避免股市上的“风险”。然而,在美国的股市上,并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敢于为大型投资机构设计各种各样的“包赚不赔”的保单。这是因为:股市虽然能够赚钱,但却存在无法预测的风险(注:美国的保险巨头AIG,在房地产泡沫期间,为几种金融产品担保,结果是造成巨额亏损,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埋单”,在全美国引起极大愤慨)。谁都怕“亏大钱”,哪一个公司都不敢接纳大型投资机构的“保单”。

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美国的大型投资机构有着“避险”的刚性需求,它们宁愿支付“现金”,也要去获得“避险”之保障;另一方面,却是没有哪一家公司,敢于为所有的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组合”担保“包赚不赔”。那么,美国的证券市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脑子灵光的美国人,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是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股指期货”,让大型投资机构用“期货”的方式去“避险”。然而,如果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的客户,全都是那些需要“买保险”去“避险”的大型投资机构,那么,到哪里去找大量的、敢于“卖保险”的人呢?显然,光是有了“买方”还不能够成为市场,还必须有大量的“卖方”的积极参与。为了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股指期货”必须要为“卖方”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条件。简单叙述如下:

首先,“股指期货”必须是“风险小”。谁都不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而去赚的一点点获利(注:笔者认为,美国的保险巨头AIG去为“credit default swaps,CDS”担保,应该理解为巨大的金融骗局,而不是常规的“保险合同”)。因此,“股指期货”必须是一种花费并不高的合同,使得美国的普通投资者都可以玩得起。

其次,“股指期货”必须是具有“相当高的回报潜力”。也就是说,“股指期货”必须具有“杠杆”式的倍增效果。如果“股指期货”的参与者技术精湛,那么,在一个交易日之内,就赚到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二十的回报,一点都不稀罕。

第三,“股指期货”必须是享受很好的“税务优惠”。在美国,谁赚了钱,都必须纳税,尤其是在股市上赚到了钱,都被算成是资本利得(Capital Gains),纳税的等级很高。然而,在“股指期货”上赚到的钱,都可以获得“税务优惠”,是“资本利得”的最低的纳税等级。

第四,“股指期货”必须是在最公平的交易环境之下进行。无论是美国的大型投资机构,还是美国境外的散户;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大家一律平等,所有的交易都完全由电脑自动撮合。这样,“交易技术”本身,就成为“赚钱”与“亏钱”的唯一考量。只要是恪守最公平地交易之原则,投资者就必定“愿玩认赔”,无论是赚钱亏钱,谁都没有怨言。

有了以上四条基本的优惠条件,“股指期货”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散户投资者,使得“股指期货”的成交量大幅度地增加,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上流动性最好的交易工具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的“股指期货”市场上,有两种参与者:一种是需要“买保险”的大型投资机构(就是那些“玩别人的钱”的投资公司),他们肯出大价钱,去购买“避险”,他们是“避险者”;另一种是精通交易技巧的短线交易专家(也就是那些“玩自己的钱”的、大大小小的投资家),他们严守交易纪律,懂得资产管理,谙熟获利模式,理解股市气氛;他们冷静观察,伺机而动;他们“以小博大”,积小胜而成大器;他们把“避险者”慷慨支付的“避险”现金,悉数收下;他们是高明的“投机家”。

如果我们很单纯地把“股指期货”的参与者划分为“买保险”的“避险者”和“卖保险”的“投机家”这两种人, 并且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简单的“金钱关系”,那么,仅仅在这个很狭窄的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股指期货”是一种简单的“零和游戏(zero-sum game)”。因为“股指期货”是一种约束双方的简单合同(合约),它并不是“制造业”,并不创造出“价值”。“避险者”拿出来的钱,就是“投机家”所赚到的钱(注:当然,实际的情况更加复杂,不赘述。“买保险”和“卖保险”,也是比喻的说法而已)。然而,如果我们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去看问题,“股指期货”就绝对不能够被肤浅地理解为“零和游戏”。因为合同的双方,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东西:“避险者”如愿以偿,获得了百分之百的、有绝对保障的“避险”;而“投机者”又因为技术精湛,自然获利丰厚。既然签合同的双方,都获得了各自需要的结果,这就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双赢”的结局。既然是“双赢”,那么,这个游戏就没有“损人利己”。而一种对社会有益处的“双赢”游戏,就必定可以随着股市之运转而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此外,与“普通股票”相比较而言,“股指期货”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普通投资者,完全放弃“玩股票”,改换门庭,专门琢磨“股指期货”。玩家越多,流动性就越好,这更使得“股指期货”成为当今最简单明白、最易于交易、最有效益的交易工具。

一句话:“股指期货”就是二十一世纪的、理想的“富金矿”。



(全文完)
发表于 2010-6-21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挖金子却困死在矿坑里的,大有人在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6 08:22 AM , Processed in 0.0642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