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造口业”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造业”这个词语没汉语语境中那么可怕。“业”这个词在梵文中是karma,就是“行为”。按作用方式分身、口、意三种,按伦理性质则可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人说话,不管说什么话,都可以说是在“造业”,只不过造的有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不善不恶业)三种。
您的体问,其实意思应该是“算不算造恶口业”。依据唐朝华严宗大德法藏法师的《梵网疏》:

“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横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不断语、鄙恶语、不喜闻语、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T40.624.3)

据此,在开玩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会因玩笑而生起“烦恼”、“痛苦”、“嗔恨”、“不喜”等,说“小笨蛋”,不算作恶口业,当然更不算善口业,而是“无记口业”;倘若是引起了对方的烦恼等,则仍然算恶口业。
如果从戒律学的角度说,五戒和菩萨戒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稍有点复杂。
在中国,五戒的基本行法类似于四分律,即一个罪的完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罪想、兴方便、事遂。所谓“罪想”就是说它必须有主观故意,无意不算;所谓“兴方便”就是采取种种达到目的手段;所谓“事遂”就是这个罪的效果达到,比如杀罪中的命亡、盗戒中的物离地等。这样的话,既然话已经说了,那么第二条是具备的;关键是要看第一条和第三条,即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恶意,以及对方有没有因你说的话而生起烦恼、嗔恨。如果两条之中任意一个不具备,也分情况。若是你有恶意而他不生烦恼,应该属无犯;如果你无恶意而他生烦恼,则属可悔罪。这个可参照《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妄语的规定。是类似的。
而菩萨戒则要严格得多。菩萨戒中有一条是“故起犯戒心戒”,因此中国的菩萨戒行法向来认为“只要起了犯戒心,都是犯”。因此,只要有恶意,不论如何,哪怕连话都没说,都是犯。
综上所述,关键有两条:一是看对方有没有因玩笑而生烦恼或嗔恨;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般人的要求、五戒优婆塞的要求,还是菩萨戒的要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4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695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