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zt盂兰盆会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3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盂兰盆会的由来
北京天宁寺



我国传统以三个月圆的日子称为“三元”,即正月十五是上元,七月十五是中元,十月十五是下元,因此今天是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据清朝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里的考证,“三元”是南北朝时北魏王朝制定出来的,但未必确凿。《南齐书.武帝纪》说因为这三个日子都是喜庆日,所以戍守边境的将士在“三元”的日子里轮换更替休息。南齐和北魏是两个同时存在的南北敌对政权,南齐自然不会依著敌国的节日放假休息,因此“三元”应该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称呼,不会是从南北朝时才开始有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叫“鬼节”,是人们祭奠故去先人的日子。道教经典《修行记》里说,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道教里的神)下降人间,察考人们的善恶德行,修道的人这天要日夜诵经,地下的饿鬼囚徒都能在这一天赦免解脱。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说,中元节是开始秋凉的节气,各地但凡都有在这一天以素菜祭祖的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供、盂兰盆斋,是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从南朝梁武帝萧衍时(502——549年间在位)开始就在寺院里举办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施放焰火,放河灯,超度鬼魂。所以南朝梁代宗25044;的《荆楚岁时记》里也说,七月十五有僧俗举行盂兰盆供的风俗。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英译,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难的鬼魂,这就和中国传统中元祭祖超度亡魂的风俗不谋而合,於是一度盛行开来。《盂兰盆经》里记载有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梗概是这样的∶

目连的名字叫大目犍连,乳名罗卜,是如来佛的弟子。他的母亲叫青提夫人,丈夫死后在家孀居,虽家产巨富,但却十分吝啬。目连从小就十分敬佛好施,经常斋僧济贫。一天,他即将出门经商,禀告母亲青提夫人要将家中财物分为三份,一份带著做生意的本钱,一份供应母亲日常衣食之需,一份救济穷人和供养僧侣,青提夫人一口答应下来。但目连走后,她没有遵从约定,却日夜杀牲烹煮,肆意挥霍享受。有僧侣来募斋化缘时,她叫家丁一顿棍棒赶走;有孤寡穷人要求救助时,她就放出恶狗咬他们。青提夫人如此作恶多端,死后就被打入饿鬼地狱受折磨,那里没有食物,饿得她皮包骨头,还得经受各种刑罚。经商回来的目连看见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受难,如处倒悬。目连为了营救母亲脱离苦难,便发奋修行,修得了神通,下到地狱里去救母亲。他看见母亲饿成这副惨象,立刻用钵盂盛饭供奉母亲,不料青提夫人用手抓起饭还没塞进嘴里,就立马变成了炭灰,后来她又被罚变成了狗。目连苦求佛祖,求佛救度,才得佛祖的训示,释迦要他真心修行后在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才可使其母解脱。於是,目连就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诚心供养各方僧侣,青提夫人才得以超度重生。

这个故事在唐朝时佛寺里的僧侣就向居士宣讲,故事的书写本在1907年以后陆续发现的敦煌卷子里就有好几种。到宋朝的时候,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说,勾栏里的艺人到七月十五以前要连续演出七天《目连救母》杂剧,可见这个故事是我国最早的戏剧题材之一,被视为戏曲的鼻祖。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特别是地狱的场面,牛头马面,罗刹夜叉,白无常,黑无常等鬼怪情节,还有锯开、开膛、破肚、磨研、吞火、喷烟等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等舞蹈动作,以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妆、表演都有独特之处。由於目连戏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目连戏是发源於河南的古老剧种,南宋以来,广泛流行於安徽、四川等南方诸省。2006年,目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初,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南乐县寺庄乡前郭村的目连戏艺人张占良、贺书各入选。

中元节也好,盂兰盆会也好,但凡都是追思仙逝故人的节日。逝者长依依,生者常戚戚,都是人之常情。愿驾鹤西归逝去的故人在天之灵安息,愿所有祭奠超度祖先的人们好好活著,心想事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01:25 AM , Processed in 0.0453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