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休闲时尚] 在北大湖做陪滑的女大学生:假笑50小时,赚了2万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7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大湖做陪滑的女大学生:假笑50小时,赚了2万块

Screenshot 2025-11-17 at 8.42.49 AM.png

IMG_8172.JPG

我所有的客户都是中年男人


入冬,北方地区开始降温降雪,“陪陪”市场就又上新了。这次出圈的是“陪滑”,即收费“陪人滑雪”。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滑雪为什么需要人陪啊?


在大部分人的理解里,滑雪是一项单人运动,既不需要搭子陪练,也不能靠大佬带上分,那陪滑能做的是什么?纯提供情绪价值吗?


如果花钱买的就是开心,“让客户开心”的边界又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陪滑”的门槛是“长得好看”——换句话说,“陪滑”是否就是一种擦边?


20岁的女大学生猫猫学滑雪已经第四年,去年冬天,她开始尝试做陪滑。一整个雪季,她接了差不多50个小时的单,遇到的所有客户都是中年男性,最年轻的都有三十多岁,大部分年龄可以当她父亲。


陪滑工作的边界是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猫猫。她努力磨练自己的技术,甚至专门打磨了一套热情又不失分寸的开场白,试图让“情绪价值”也成为一件专业的事。但将近七成的骚扰性询单也让她明白一个事实——大部分人想买的,可能不止是“情绪价值”。



“纯绿陪滑”



猫猫的接单广告封面图有时用自己滑雪的照片,也有时只是用好看的生活照。文案强调了身高、“女大学生”,强调了对地形的熟悉、拍照技能,还有自己的性格:“纯E人,脾气超好,情绪价值拉满”,最后一句话是“纯绿色陪滑”。


IMG_8173.PNG

猫猫经常用作广告的照片


她知道什么是不“绿色”的陪滑,在学滑雪的时候,她就没少听过这样的八卦,或者在雪场附近的酒店见到类似的组合。滑雪爱好者专用的软件上,也会看到报价一小时上千的“陪滑”。


她觉得,可能是因为滑雪活动往往地处偏远,没办法像羽毛球一样打完后各回各家,结束往往是回到酒店,脱离了原本的生活圈,因此产生了很多灰色地带。


但即使猫猫在广告中打上“纯绿色”的标签,还是不乏试探性的消息。有人直奔她的标签来,问“非绿可以吗”。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消息她还不习惯,截图给朋友吐槽,结果被朋友玩成了梗,下次约她出去滑雪也跑来问:“非绿可以吗?”


也有些比较委婉,开始正常地问她价格,收到回答后留下一句“看来你不是我要找的那种陪滑”就消失了。还有的觉得可以通过商量价格的方式达成目的,有个客户提出用翻倍的价格包十天,总价值超过猫猫整个雪季陪滑的所有收入,但是要“全天陪”。


在打上“绿色陪滑”标签之前,即使猫猫发广告的平台是出了名的女性用户多,这类私信仍然能占7成,其他平台还更多。打上标签之后减少了一些,但也仍然存在。“我会骂他们,带脏字那种,怕骂不赢骂完直接拉黑。”


猫猫也好奇过对面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朋友圈,都是什么高尔夫、晒豪车,就是特别特别有钱,各地旅游的那种”。她难以分辨照片的真假,也推断不出对方的工作、生活圈子。


猫猫最终成交的第一单,是一个39岁的大叔。


这个大叔在开始接触时就比较“磨叽”。当时因为猫猫刚开始“试营业”,一小时只收150,一天(最多早上8点到晚上4点)888元,在行业内算是极低的,但大哥还是大砍一刀,开口就要600。


猫猫退缩了,让他去找别人,大哥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以800元成交,但没有交定金。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哥给猫猫发消息约在雪具店见面。猫猫抵达以后,大哥当着她的面买下了两件雪服,加起来可能有好几万。


结账时,大哥和店员闲聊,故作不经意地介绍猫猫:“这是我助理。”


猫猫觉得尴尬。结账以后大哥站在原地不走,雪具都放在地上,猫猫犹豫了一下,试探性地提出帮大哥把滑雪板抱出去。大哥说行,于是她两手分别抱着自己和大哥的两个板子走了出去。


大哥告诉猫猫,其实他这次不是一个人来滑雪,而是和朋友一起,但因为技术不好,朋友们不愿意等他,于是他独自出来找陪滑。猫猫为他推荐了比较简单的雪道。本以为需要在保护安全上下功夫,但大哥心思似乎不在滑雪上,没滑多久就在索道旁和朋友打起了招呼,还主动向朋友们介绍猫猫。


聊天结束时他主动和朋友们告别,说:“你们先走吧,我跟‘她’一起滑。”“好像觉得自己找了一个年轻的陪滑很有面子”。


类似的情况不久之后在休息区的肯德基又重演了一遍。大哥一进餐厅就找到了熟人,那是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中年女人,大哥和对方热情攀谈,连餐都没顾得上给自己点。没聊几句,大哥再次指着猫猫向对方介绍:“这是我找的陪滑。”猫猫坐在一边,尴尬地向对方点头。


“花小钱装大*。”事后,猫猫如此评价。


两人单独坐缆车去雪道起点时,大哥的社交热情无处安放,于是和猫猫搭话,让猫猫猜他多大年纪。猫猫谨慎地选择了一个比较小的数:“可能三十多吧?”


大哥勃然大怒:“你觉得我三十多?我才十八!”


猫猫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大哥余怒未消,一直念叨:“你能说出来觉得我三十,就说明你可能觉得我四十,你才说我三十。我生气了啊,我才十八!”说到最后,语气像是撒娇。猫猫回去后特地查了大哥的年龄,因此记住了他39岁。


IMG_8174.PNG

如果说滑雪是一个人的游戏,多人拼缆车的时间,不说话就会有点尴尬了


一天的活动结束后,猫猫回到酒店,发现大哥只给她转了600元。她发消息提醒:“哥,是800。”对面没有说话,过了很久,又转过来两百。


又过了几天,大哥突然再一次给她发消息:“山下能陪吗?”


雪山下是酒店,猫猫明白他的意思。她本想狠狠输出一顿,最终担心对方掌握自己太多信息,只是删除好友了事。



技术还是情绪



在猫猫看来,陪滑本应是一种技术上的刚需。


大部分新手上雪道都需要陪滑。雪道并不安全,比如想要“横切”雪坡(类似于在下坡路上走对角线或弧线),除了注意前方不要撞人以外,也要注意自己转弯的弧度,注意后方,不要被追尾。新手分心乏术,这时候就需要有个人在后面看着山上,提醒一下有没有人快速冲下来。


等初步上手了,开始琢磨新的技术点了,也是需要陪滑的时候。滑雪的技术复杂又抽象,很多技巧教练教也没有用,只能靠自己练习死磕,有时候一个坡道刷一下午,再耐心的朋友都等不下去。滑雪圈有一句话,雪场无夫妻,大家都是付钱买雪票进来的,看见好雪不让人去玩一把那才是犯罪。这时候付费请个陪滑反而省心。


陪滑会用最大的耐心、饱满的热情全程为你加油打气,抓住每一遍细微的改进,直到突破瓶颈的一刻,他也一定在你身边与你共享喜悦。这种情绪价值,花个几百块钱也不为过。


还有的人技术上没问题,只是不熟悉雪场,也会需要陪滑。比如猫猫常去的北大湖雪场,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天然雪场,雪道不但每年更新,甚至每下一场大雪,都会出现新的野生雪道。雪道复杂,经常会出现入口处是“宝宝巴士”,滑到一半一个分岔口选错,一下冲进角度近乎垂直的高级道,很容易出事故。陪滑在这里相当于一个导游。


IMG_8175.PNG

北大湖滑雪场地形较为复杂


但真正开始接单陪滑后,猫猫发现,需要用上这些技能的情况可能只占一半。相反,因为大哥们技术和体力大多一般,滑的速度不快,休息时间也长,整体对猫猫来说就像遛弯。


体力上太轻松了,让这笔钱显得来得很容易,成本也极低。北大湖雪场有大学生折扣,学生门票只要20元,很多像猫猫一样喜欢滑雪的大学生基本一有空就泡在雪场,接单完全就是顺手的事。


同时,北大湖雪场又严查私人教练,私自教学被抓到会被“封号”,一整个雪季不能再进雪场。而要当正式的滑雪教练,除了考证以外,要么挂靠俱乐部接受各种管束,要么就要交将近一半的收入给雪场,大部分人都舍不得。


没有“职业上升通道”,像猫猫这样想挣点外快的大学生,往往就只能选择在陪滑行业“碰运气”。


咨询过朋友后,猫猫选择了抬高自己的客单价。价格像是一种筛选,涨价以后,乱七八糟的私信就少了,找过来的客人痛快的居多,相对也更尊重一些。


有大哥埋头苦练技术,缆车上也只顾着低头复盘视频。有香港来的商人第一次见东北的粉雪,听取猫猫的建议,在最美的雪道打卡,学着年轻人的方式拍照。也有喜欢唠嗑的大哥,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二十来岁时滑雪的往事,说那时有很多朋友一起,现在只有自己一人,技术也生疏了。


猫猫发现,似乎对于不少大哥来说,滑雪是一个青春的回忆,他们希望在雪场里短暂地做回年轻的自己,不考虑工作、生活的压力,只有在雪道上肆意驰骋的自己,和终点处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的笑脸。他们不见得都会有越轨的动作,但无一例外喜欢猫猫夸他们年轻,且从不提起自己的家庭。


猫猫也曾接到过女孩的询单,但最终没有成交,“女孩们也会喜欢找帅哥,男陪滑基本是女客户多一些”。


猫猫记得有个南京大哥,“是个很复杂的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人相处很愉快,大哥沉浸式练了一下午技术,突破瓶颈时,大哥肉眼可见的开心,回去后专门发消息感谢了她。过了没几天,大哥找她约第二次。这是猫猫第一次接到“回头客”,当时还很开心。


大哥告诉她这次会带一个“姐姐”一起,猫猫以为是和大哥年纪相仿的大姐,没想到来的是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女孩,和大哥的年龄差则接近父女。大哥说女孩是自己之前公司里的兼职员工,长春人,离职回老家后两人多年没见,这次就请女生一起滑雪。


名目上是正当的,但猫猫感觉两人相处有些过界,休息时总是并排坐在一起说悄悄话,大哥还摘下自己的护脸给女生戴。


结束转账时,大哥问猫猫能不能不付“钱”,而是给她买一个等价的“礼物”,甚至价值稍微超一些也没关系。猫猫无法确定这一行为背后的意味,是对方账面上有所顾虑,还是希望一个“礼物”显得有情分。


她最终拒绝了这个要求,“怕说不清”。



只能是喜欢而已



类似的警惕心,是在陪滑的工作中一点点建立的。


为了防止大哥们聊起天满嘴跑火车,猫猫打磨了一套聊天搭话的套路,“上来先问你好,咱们基础怎么样?想滑哪条道?看他的情况,给他推荐一条雪道,然后马上就开始。”滑完了开始推荐的雪道,再介绍北大湖的其他雪道,有名的景点,分析动作、吐槽天气,尽量不把话题落在自己身上。


6.jpg

雪场里有不少出名的拍照打卡点


她曾经遇到一次,坐在雪场接到一个当天的急单,赶到现场后发现对面是六个年龄不一的男人,年纪最大的可能有五十多岁,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岁。“钱难挣屎难吃嘛,我就这么跟自己说,就滑就好了。”


六个大男人在滑雪时完全可以互相帮助,用不上她,只有坐缆车的时候无聊,他们会开始围绕猫猫聊天打趣:“你多大呀?”“哪里人?”“在上大学吗?”


缆车是6人或8人一车,之前接的客户多是单人,最多两人,缆车上还有其他游客,行动怎么也不会过分;但这次对方有六个人。猫猫感觉到了紧张,对方察觉到她的提防,笑着说:“不用不好意思,跟着我们就好好玩。”说着六个人相互对视,心照不宣地笑。


“像在试探你那种感觉,我就是觉得有点不舒服。”在雪场边吃完晚饭,她就迅速和他们告别。


猫猫有自己的警戒线。“雪场人比较多,然后还有监控,相对是比较安全的,他们约在雪场外面的我就不去了。”包括大部分时候客户约吃饭,猫猫也会以减肥为由拒绝——当然,她也是真的在减肥。


即使这样,做陪滑的过程也让猫猫感到煎熬。最难熬的是要提供情绪价值,看人眼色说话,“他们滑得就是很一般,但是你得说他滑得很好”。


变着花样拍马屁让她很累,只能告诉自己就当提前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上班都是这么累的,对吧?”


有一次她连续接了好几天陪滑,感觉心里堵得慌,任性给自己放了一整天假,独自一人去滑雪。戴着耳机,听着重节奏的DJ,从早上“顶门”(即雪场一开门就进去,享受没有他人滑痕的平整雪地)去滑新雪地,下午在一个人少的道反复练技术,到接近黄昏时,终于突破了原本的卡点。


那一瞬间,她感觉终于又想起来自己为什么喜欢滑雪。滑雪永远可以进步,而且几乎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这种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以及掌控后看到的新的世界,引诱着猫猫和许多其他滑雪爱好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挑战自我。一个雪季四个月,猫猫基本上会有60多天在雪场,最高纪录是从早上8点滑到晚上9点,连续三天。


IMG_8177.PNG

在雪地上驰骋的猫猫


她喜欢滑雪,但也知道只能是喜欢而已。


滑雪行业太卷了,2022年“全民上冰雪”时,据说参与滑雪的人数能达到一千万人,猫猫也是在这时“高位买入”的;而三年过去,对这项运动仍然抱有热情的人大幅减少,“据说去年阿勒泰那边教练比游客还多”。同样在北大湖,也有滑雪教练卷到课时费不到200,比她现在做陪滑还便宜,她完全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否真的能有盈利。


而猫猫做了一整个雪季的陪滑,总共只赚了2万来块,根本没进口袋,买了件雪服、在雪场吃吃喝喝就花光了。


她认识的收入更高的陪滑多是男生,客单价更贵,一天报价差不多2000,整个雪季包括过年都无休。但她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卷不到那个地步,只能是赚点零花钱。


父母都知道她做这份工作,猫猫专门给他们解释过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是那种不正经的东西”,父母于是只是强调有接单的日子一定早晚要报平安,劝她不要太累,大学期间可以不用真的操心挣钱的问题。除此以外也没有更多的阻拦,“他们好像觉得我挣这个钱其实还挺轻松的”。


陪滑也是一碗青春饭,她坦然承认,女生中生意好不好、价格高不高,基本取决于这个女孩漂亮与否。“长得不好看又实在想挣这个钱,一般还是去当教练。”


新的一年雪季开始了,北大湖逐渐热闹起来。猫猫今年仍然打算继续做陪滑,但估计要更“佛系”一点了,“去年做陪滑的人已经很多了,今年感觉会更多,我只要能和去年差不多就行了”。节省下来时间,她还要用在自己滑雪的练习上。


毕竟,大雪只有一期一会,不容错过。


作者  小山  |  内容编辑  小山  |  微信编辑  有文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7 01:53 PM , Processed in 0.0701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