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文化教育] 当孩子只会说「栓Q」和「包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孩子只会说「栓Q」和「包的」

Screenshot 2025-11-16 at 8.28.46 PM.png
1.jpg


文小叨是江西省九江市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近期的一堂课上,她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没想到几个男孩用网络梗当场起哄,「包的包的」、「搞不了一点」。


那一刻,文小叨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击中了。她从2022年开始接手这个班级,当时,孩子在家里上了很长时间的网课,接触手机短视频后,就把网络流行的动作和语言带到了校园。有人做「电摇」动作鄙视别人,有人模仿短视频主播的腔调说话。孩子们的语言更新频率很快,到了三四年级,一些学生开始说轻佻的、具有攻击性的烂梗,甚至用唐氏综合征疾病的「唐」字讥讽同学。


「当你脑子里只有这种话的时候,其他的那些优美的、好的语言都全部被覆盖了,你其实可以不说『包的』。你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呀?『我很有信心』,或者说『我势在必得』,哪个词语不比『包的』好听呢?」平时学生在玩耍时说梗,文小叨没有刻意纠正,但那天在课堂上,她决定严肃地和孩子们谈谈,「我真的很喜欢中国的文化,不希望到了我的学生这一代,被网络上的梗给盖住了,永远地给挡住了,像被绳子掐住了脖子一样。我希望我的学生嘴里说出来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好听的话。」


这一幕被文小叨录了下来,发布在网络上,没想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还被央视等主流媒体转发。许多家长和老师表达了相似的困扰,网络梗正在演变成一种黑话,「栓Q」、「笋啊」、「鸡你太美」等词汇不仅出现在孩子的日常表达中,还被用在组词、造句和作文里。2024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项调查,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有些梗充满低俗、暴力意味,甚至诱发了孩子之间的欺凌和摩擦。


如何教会一个孩子「好好说话」?文小叨为此感到很头疼,表面看这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背后却牵涉了更复杂的教育命题。在她的班上,最爱说烂梗的两个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溺爱,孩子从小哭一哭、闹一闹什么都能得到,于是他们习惯了用情绪作为表达。再加上手机的长期渗透,孩子的大量语言输入来自网络,屏幕成了唯一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对语言好坏的判断力以及理解他人的能力。


文小叨试过用权威压制烂梗,制定各种规矩,但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她明白,烂梗之所以流行,不只是因为网络的存在,还因为孩子内在的空虚。「因为在学习上找不到快乐和价值感,这些孩子就指望下课那10分钟抓紧快乐,抓紧时间表达,而网络梗就像是一种流行密码,是最能吸引别人注意的方式。」


慢慢地,她转换了一种方式:用讲故事的办法,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烂梗;真正看见孩子,发现孩子说好话、帮助别人,就多夸;在班级推行自由阅读角,用糖果奖励阅读,让孩子觉得「读书是甜的」。她尝试用语文一点点托起孩子的世界,课堂上做飞花令,讲诗,课后一起读绘本。今年上半年,孩子要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她就干脆带他们去看校园里的梅花,让孩子明白,语文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闻得到、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能感觉到,文小叨是一位很有办法的老师。她的嗓音有些粗哑,医生说,别人的声带边缘是光滑的,她的则有些粗糙,「得尽量少说话」,教师职业让这条医嘱变得不可能。当老师快10年了,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她有过很多挫败的时刻,也曾为教学问题焦虑到失眠、耳鸣和幻听。但同时,热情似乎从未减退,她在网络上探讨如何制止烂梗和霸凌,教孩子们分清「事实」和「观点」,她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


她说,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做一个小时候的自己渴望遇见的语文老师」,真实、有趣。她提起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卡梅拉是一只小鸡,她说母鸡出生就是为了下蛋,但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文小叨理解的教育也是如此:「语文老师需要搞成绩,但一定有比搞成绩更有意思的事。」


以下,是文小叨的讲述——





文|程静之
编辑|姚璐
图|(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供图




1


那天我是真的有点情绪上来了。


那几天正赶上开运动会,孩子们几乎没有作业,整天疯玩,纪律变得很差。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布置一点作业了,是个很简单的任务。男生们一听就起哄,「包的包的」、「包完成的」。


我说运动员在场上跑得那么辛苦,但还没人给他们写加油稿,要不每个人就写一篇稿,画点插画,交到广播站,也算一起参与了这个活动。


没想到听清楚任务之后,有几个孩子就不高兴了,嫌要写字,还要画画,太麻烦了,吊儿郎当地改了口气说,“写不了一点”、“搞不了一点”。起初只有一个孩子这么说,后来好几个人跟着学,包括一个很会画画的孩子,我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很好,但被那样的氛围带动,也说起网络流行的语言。


那一刻我情绪挺复杂的,不是单纯的生气,而是感觉有点无力,甚至有点悲伤。我知道孩子们平时说话会用「没招儿了」、「我嘞个骚刚」、「那咋了」、「受着」这些词,但是在严肃的课堂上,他们的表达不经过大脑思考,像惯性一样只会用梗,完全没有认真对待布置作业这件事。


我很早就注意到网络用语对孩子的影响了。七八年前刚做班主任那会儿,我在一所乡镇小学教语文,有一次批改作文,看到孩子描写打架,用了「我赶紧回手掏」这样的句子。我当时看不懂,以为是孩子自创的一个词语,特意画了波浪线,问是什么意思?结果后来我一查,才发现是个网络梗,指在游戏中出其不意,回头暴击对手。那个孩子学习底子弱,能写一篇作文就不错了,所以我当时没有严厉批评,只是告诉他写作文必须用规范的语言。


后来我调到市区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带班,发现情况更普遍了。那时很流行一个动作叫「电摇」,对着人上下摇动身体,表达鄙视的意思。我发现很多男孩子开始模仿,后来严重到几乎全班男生都在做这个动作。当时就感觉,网络语言和行为的传染性太强了,口头简单制止是没用的,我得跟孩子们解释背后的道理,就专门开了一节班会课。


我做了个小课件,开场放了一段视频:蝴蝶和气球同时在风里,一个被风吹走了,一个停在原地翩翩起舞。我问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他们就思考,「因为蝴蝶有生命,而气球没有。」我接着说,「网络烂梗就像那阵风,如果刮什么风学什么风,就像气球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如果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判断风的好坏,就会像蝴蝶一样,不会被风吹得乱飞了。」那节课效果还挺好的,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都听懂了,不再做电摇那样的动作。


网络语言总是一阵一阵的,今天这个梗,明天又换一个,但只要不在课堂上出现,我平时也不会刻意去纠正。比如二年级的时候,孩子爱唱「一元一串的钵钵鸡」,我就顺着说,「哪儿卖,我也想吃」,或者「学校不能带零食,怎么还有钵钵鸡」,就用轻松的方式化解了。


但到了三四年级,正好是9岁大脑发育很快的时期,孩子学习能力变得更强,接触的信息也更混杂,说烂梗的风气又起来了。比如那天我制止「包的」的时候,一个女孩忽然说:有个同学唱了一首老歌,结果被人嘲笑唱得好「唐」——这个「唐」是「唐氏综合征」的缩语,骂人弱智的意思,我就觉得很震惊,学生居然会用一种疾病来侮辱别人。借这个机会,我跟他们讲清楚什么是唐氏综合征,以后这样的烂梗更不能说。


因为做自媒体的习惯,我顺手记录了下来。没想到视频发出去,一下子就火了,接近2万条评论,很多人留言支持,但也有人质疑,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语,最终会随着时间消散,没必要上纲上线去教育孩子。


我也反思过,以前「伤不起」、「我勒个去」流行的时候,我也说过这些话,是不是当了语文老师之后,我变得太有语言洁癖、太古板了?如果是孩子,会喜欢这样严肃的老师吗?


但是后来又一想,我生气的其实不是那些烂梗,而是孩子的表达不分场合,如果是私下和朋友们玩,说两句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在课堂面对老师的时候,他们还是只能用梗回应我,说明脑子里已经找不到更恰当的表达,久而久之,语言的创造力是会被渐渐抹杀的。


我一直觉得,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一个孩子如果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他的思维是灵活的,如果只会复述烂梗,语言变得越来越匮乏,思维也跟着变麻木,那会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2.jpg
图源剧集《少年派》




2


在语文课堂上,我比较喜欢设置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我发现,一些表达能力好、爱思考的学生,会觉得上课很好玩,总是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果没被点到名字,下课还会跑过来围着我讨论。而那些爱说烂梗的孩子,上课往往是魂不在的,经常不知道课讲到了哪里,老师看着他,他也没什么反应。


孩子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因为在学习上找不到快乐和价值感,这些孩子就指望下课那10分钟抓紧快乐,抓紧时间表达,而网络梗就像是一种流行密码,是最能吸引别人注意的方式。


在我的观察里,爱说烂梗的孩子,对于语言的好坏是没有判断力的。最开始,他们只是好奇,觉得说这种话好玩。其次是跟风,别人说,我也会,觉得很酷。甚至一些很小的孩子,不知道梗是什么意思,也说得朗朗上口。我一问他们怎么知道的,他们说是从高年级学生那儿听来的,烂梗因为语言简短、直击情绪的特点,小孩子说起来就感觉有一股特别的爆发力,越说越上瘾,习惯之后,就把梗当成口头禅用了。


一些带有攻击性的梗,在孩子之间流传得更快。比如最近,我发现孩子要鄙视一个东西,经常会带一个「狗」字——「那玩意狗都不吃」、「那饮料狗都不喝」,这么一说,好像就显得他们很了不起,很有个性。


除了互相模仿,孩子的语言受到污染,手机影响肯定是最大的。比如我带过的,最爱说烂梗的小林和小航,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类似: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一辈人能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却不知道怎么提供精神上的陪伴,往往是孩子一哭闹,就把手机丢给他们了,孩子几乎是浸泡在手机里长大的。


最早带班的时候,有一次去小林家家访,进门就看到他在刷短视频,全是打打杀杀、血光四溅的游戏画面,还有主播在里面说很多乱七八糟的梗,家长没有在旁边引导,各种语言就不知不觉被孩子吸收进去了。


作为老师,这时候想要制止,就感觉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一个孩子对于语言和动作的模仿,其实在三四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女儿今年6岁,她在读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刚好电摇很火,有一天回家,她也摇给我看了,说:「妈妈,今天我们班有个男孩这样。」我问她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她说不知道,我就跟她讲清楚,这个动作最早是古老的岩刻画的一个造型,后来被人觉得搞笑,在网上乱编辑,变成鄙视别人的意思。女儿当时很小,但听完大概也懂了,说,「那我不做」。


可能因为从事语言工作,我对语言特别敏感,女儿说出不好听的词,我会马上制止,说出优美的词,我就立刻表扬。我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记录女儿美的语言,比如她4岁的时候说:


「妈妈,月亮为什么跟着我?是因为我可爱吗?/妈妈,太阳为什么跟着我?是因为我可爱吗?/妈妈,云朵为什么跟着我?是因为我可爱吗?/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跟着我?」


虽然是简单的重复,但我觉得很生动,像一首诗一样,就会夸女儿,说你是一个诗人,能说出好多好棒的词语。慢慢地,孩子就会有一个东西油然而生,就是对好的语言有判断力。


所以在童年早期,父母就是一个引路人,给孩子往哪边引,ta就往哪边走。如果只是把手机交给孩子,不管ta刷什么,那是很可怕的,相当于让孩子一个人走进迷雾里面,孩子不是很容易就走进岔路了吗?


怎么控制手机,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屏幕小更容易上瘾,就尽量投在大屏幕给女儿看。我自己做博主,会经常刷视频,有时候,女儿在旁边也跟着我一起看,刷到她感兴趣的,我觉得内容没问题,就停下来给她看,还会关注她喜欢的博主。过个几天,她来问一下博主有没有更新,看完之后,孩子就把手机还给我了。


内容是经过我筛选的,时间也不能是无止境的。怎么规划时间,孩子也是有参与权和反驳权的,比如上了幼儿园之后,我提出周一到周五不能看,孩子一开始不同意,我就加了星期五晚上可以看,她同意了,我们就拉钩形成约定。之后每一次,不管她大哭大闹也好,都要按照规则走,就变成不是我在管理,而是规则在管理,我们俩还是好朋友。


我在农村教了五年书,那里的问题更复杂。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顾不上管,为了图省事,也是给孩子一个手机。结果孩子越玩越上瘾,几乎不学习,白天上课魂不守舍,晚上趁家人睡着,再偷偷玩到凌晨三点。爷爷奶奶觉得不行了,把手机藏起来,改密码,孩子就生气甚至会打老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有些爷爷奶奶实在没办法,就跑过来找我,「老师,孩子爸妈不在家,你帮我管管」。说实在话,我很害怕听到这句话,压力真的超级大。


孩子最终还是家庭的。比如现在,我发现孩子状态不好,父母在身边,我会让父母每天睡觉之前跟孩子聊15分钟的天,如果不知道聊什么,话题都可以找好发给他们。但如果完全借不了父母的力,老师能够做的非常有限,像在乡村的时候,有的孩子没有精神寄托,沉迷手机,男孩就知道玩游戏,女孩会熬夜看言情小说,你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没法从根本上改变。


3.jpg

文小叨在乡镇学校




3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里面提到,儿童早期的语言环境,能够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特别是三岁之前,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懂,但大脑在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家长与孩子对话得越多,孩子词汇量会增长得越快,到了三年级时,不同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显著的差距。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比如爱说烂梗的小林和小航,这几年,我发现他们的表达能力确实越来越差了,特别是跟同学相处的时候,一旦发生矛盾,小林只会大喊大叫,而小航性格比较内向,就会咬牙齿攥拳头,一句话都不说,就感觉语言在他们身上失效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沟通。


还有一次课间,小林玩耍时被同学挤到了,没想到他也不问原委,转头踢了对方的肚子,那孩子捂着肚子疼了很久。后来,我问小林为什么打人,他说的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他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脾气。」那一刻我特别震惊,其实这件事用语言很容易解决,只要说一句,「你挤到我了,往那边去点吧。」,但小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他发脾气了,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和让着他。


所以表面上看,爱说网络烂梗只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但背后牵扯的,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教育问题。比如小林和小航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家里的「独孙」,爷爷奶奶那一代的思想里,就觉得是「根脉」,无限制地把宠当作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放学的时候,我跟小林讲了很多遍,书包要自己背,爷爷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背都驼了,不要让他们背。结果我看到的时候,小林就自己背一下,我一转头,马上老人就把书包接过去,「宝宝累了」。


这种环境下,孩子和人相处不需要沟通。要求不被满足,只要一哭闹,大人都会尽量同意了。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小林不写作业,我给他留堂了10分钟,孩子就不乐意了,在我面前哭得满脸通红,还露出要呕吐的样子。我一下子吓到了,说你赶紧回家,别写作业了,结果这句话刚说完,他瞬间收住,不哭不闹,把书包一背走了。我就意识到,哭闹是他的手段,不是说故意要跟我耍,而是从小形成了下意识的身体和心理动作。


对比之下,也有从另一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小萱,父母很重视「规则」教育,从不让她刷短视频,就是用书籍和纪录片把她「喂大」。她很懂礼貌,对规则有敬畏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纪录片节奏慢,小萱也明显受到影响,她特别沉静,喜欢看书,一个问题抛出来会考虑得很深,不只看表面现象。


比如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堂课学苏轼的《赠刘景文》,很多孩子那时候都不知道苏轼,但小萱就说,她看过苏轼的纪录片,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所以他才能够劝刘景文要乐观豁达。她接着说,「但是老师,我想问你个问题,苏轼还写了一首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不是三个地方吗?怎么跑一首诗里去了,是什么意思?」


那一刻我惊到了,这是苏轼临死之前写的绝笔,意思是「你要问我一辈子做了什么事,我就告诉你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和儋州」,没想到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跟我探讨这些。小萱上课不仅能接住我的话,还会主动引导,有时候我上课太着急了,课没有备得那么深,都能感觉到,她听起来会觉得没有什么大意思。


我就觉得阅读引发的思考太有魅力了,不是靠一节班会课、一次语文课堂就能教出来的。我发现,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几乎不会说烂梗,反过来,爱说烂梗的孩子几乎不看书,所以这几年,我其实想过很多办法,鼓励孩子多读书。虽然不能控制孩子的家庭和网络环境,但在学校里,我想还可以做点什么,引导一个孩子「好好说话」,拥有判断力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但是怎样让孩子真正愿意读书?因为这个问题,我还跟其他老师争执过,她觉得应该让孩子统一看同一本书,然后设置几个考察题目,同时班级要搞借阅登记制度,防止书被弄掉了,才能建立有规矩的阅读。


但我觉得,看书不是做工程项目,而是习惯的培养,越较真越培养不了。一件事情开头的成本这么大,孩子根本不会想碰书,所以一开始,我在班里办图书角,就把借书登记册给撕掉了。


我希望孩子把看书变得像喝水一样自然,从来不考他们,而是用奖励机制,比如班里大家都在玩,有一个孩子把书捧起来了,瞬间就会被加分,奖励「阅读币」。我口袋里随时放着糖,就马上给读书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读书是甜的。哪怕孩子捧着「假装」看,没关系,我也会夸,说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小朋友,捧个三次,孩子可能就真的看进去了。


我们班的书架有四层,最下层是绘本,给阅读基础弱的孩子;中间两层是适合他们读的;最上面一层是我自己的书,要站在凳子上才能拿到,读起来比较难,孩子们就会以能看我的书为荣。剩下的书是学生自己带的,一人一到两本,互相分享着看,尽量不带回家,在班级里丢不了。我也告诉孩子,既然把书带来了,做好丢的准备,自己赶紧先看,哪怕找不到也不要紧,谁拿走了也不要查,说明那是一本好书。


4.jpg

班级图书阅读角


搞了三年下来,我们班没怎么丢书,阅读氛围也挺好,书迷越来越多了。我亲眼看着一个对书没什么感情的孩子,现在能坐在那儿捧着书发笑,他绝对是看进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确实是被影响到了,语言和思维得到了训练,特别上课能感觉到,能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时候还会给出很不一样的想法。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男孩,成绩中等,说话有点结巴,但特别爱思考。有次我们学课文《一粒豆荚里的五粒豆》,有的豆子被水泡了,有的被鸽子吃了,有的飘到小女孩病床边鼓励她,小女孩后来病好了……我就让大家讨论,哪粒豆子的生命更有价值?很多孩子都说,是鼓励小女孩的豆子,但那个男孩举手了,说被鸽子吃掉的那颗也有价值,因为对鸽子来说,如果当时它快饿死了,另一颗豆子也救了它。


我当时觉得太牛了,孩子已经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价值。现在,我备课都不去预测答案了,因为孩子一旦被打开,会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世界,有很多次,他们说的答案远远比我预测的要好。


5.jpg

语文课上,文小叨和孩子互动




4


我做语文老师快10年了,经历也很曲折,有激情有梦想,同时也有很多挫败感的时刻。


记得一开始去乡镇学校任教,好多六年级的孩子拼音都写不来,部分孩子有阅读障碍,我当时特别有热情,和孩子都住学校,晚上下了课,会把孩子留下来讲作业,背古诗,孩子遇到心理困惑,也会和他们聊很久的天。那时候,我的教学能力一般,但对每个孩子都特别有爱,而且特别有执念,因为我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就希望教育能够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但现实不是爽文故事,教育也不是童话。我越来越有一个感觉,爱更容易向不缺爱的孩子流动,教育也更容易向原本就爱思考的孩子流动。面对一些调皮的孩子,老师能做的太有限了,而且需要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说烂梗只是日常教学中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很多人说做老师很无聊,几十年一行干到头,我说怎么会,在班里我几乎每一天都过得很刺激。


作为班主任,有时候像是「救火队长」 ,比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淡漠,上课会在地上爬来爬去,怎么也不听老师管教,还在背后默默对老师竖中指。学生之间也隔三差五发生矛盾,有时候动嘴,有时候是动手。


一旦涉及到动手,处理起来就特别复杂,家长护着各自的孩子,老师夹在中间,要调查情况,劝说家长,三方四方会谈,教育全班,弄得焦头烂额。


为了改变「调皮孩子」,我想过上百种办法,比如发现一个优点就拼命夸,赋予班干部责任,给他们写很多信,跟家长打很多电话,软的硬的都试过,但是有的孩子仍然没有效果。有一次,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和同学打闹,不尊重老师,我约了他父亲来学校沟通,父亲很焦躁,没忍住一巴掌甩在孩子脸上,我又把孩子拦在身后,做父亲的安抚工作。但等父亲走后,孩子笑眯眯地继续捣乱了。我当时特别崩溃,在办公室里嚎啕大哭。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一边在家里炒菜,一边还在跟孩子家长打电话,精神高度紧张,晚上就开始失眠,睡着了也是连夜做噩梦。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我出现好几次幻听,「xx同学又打架了」,耳鸣也很严重,我就去医院查了,是焦虑症的躯体化反应。


那时候,我感觉教不下去了,在网络上分享教育的困惑和办法,探讨如何制止烂梗和霸凌,如何用教育影响学生,没想到,其中一个视频就火了,增加了6万多粉丝,很多网友给到我鼓励,我分享的教育方法也被更多老师看见,后台每天能收到各地的留言,探讨方法,分享课件,像是成长共同体一样支持着彼此。


但说实话,做自媒体这件事让我挺忐忑的,比如这次「烂梗」视频火了,还被《央视新闻》转发,各种评论铺天盖地,有很多人支持我,也有人专门在我的每个视频下面用烂梗回复我,评价我的长相丑,普通话不合格;还有更早的2023年,我说过「鸡你太美」这个梗,没想到招惹到歌手的粉丝组队来骂我。


自媒体之外,我在学校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教师,每天和孩子一起过柴米油盐的日子,想一想怎么提高教学能力,也经常会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应该让我的学生学到什么,应该给他们留下点什么?


很多老师评价过我,说我上课比较「飘」。比如在乡村学校的时候,小升初阶段,其他老师都盯成绩,我每节课课前还带孩子做诗歌赏析。每个孩子从必背75首里选一首诗,我先打样讲《春晓》,角度是「下雨后你在意的是什么」,妈妈可能是没收的衣服,爷爷是田里的庄稼,但孟浩然在意的是落花,再延伸讲落花的意义。孩子觉得很好玩,就开始学我,有个小朋友喜欢「诗鬼」李贺,觉得他很酷,赏析时也特别关注到诗里的意象。


乡村学校比较自由,我还搞过飞花令,提前给主题词让孩子收集,那几年真的感受到语文教育的快乐。现在学生多了,又做班主任,限制多了,少了时间搞这些事,但上课一首诗,有时我还是会延伸到其他诗。每周二中午,哪怕很多作业没有写完,我都和孩子们一起读课外书,引导他们进入更大的语言世界。虽然可能「飘」,在成绩上体现不出来,但我经常劝自己,孩子以后还有很多题目要做,很多试卷要写,至少在小学,要先感受语文是有意思的,而不是「硬背」和「硬写」。


像今年上半学期,学习到植物单元的时候,要写一篇作文,学校当时梅花正好开了,我直接带孩子冲出教室去看梅花。女同学特别可爱,舍不得落花,会把花瓣夹到书里;有的男同学很调皮,拼命摇树,把花摇落了,我马上让他们停手,教他们用鼻子闻。


6.jpg

文小叨带孩子赏梅花


回来后,孩子们就写:「每一朵梅花的花瓣都层层叠着,就像一件蓬蓬裙」,「梅花都是小小的一朵,还有白色的,就像白珍珠掉进了粉红色的海洋」,「有的已经全张开了,像我们的手掌,有的只开了一半,露出里面豆芽一样的花蕊,看上去像一座pen quan(喷泉)」……没想到三年级小朋友能写得那么棒,这些时刻,我觉得做语文老师太美了,我有时候会说,「是在玻璃碴子里捡点糖果吃。」


一直以来,我的职业梦想是做一个小时候的自己渴望遇见的语文老师。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当然也重视成绩,但心里还是觉得,如果孩子们将来回忆语文课,能觉得开心就更好了。


我女儿喜欢一本书,叫《不一样的卡梅拉》,卡梅拉是一只小鸡,她说母鸡出生就是为了下蛋,下蛋,下蛋,但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比下蛋更有意思的事,所以卡梅拉去周游世界了,和朋友们一起冒险,经历了丰富的人生。


我理解的教育,或许就可以用这句话比喻:语文老师需要搞成绩,但一定有比搞成绩更有意思的事。


7.jpg

文小叨和孩子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7 04:31 AM , Processed in 0.0893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