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讲常理的雨水湿气面前,文物保护早就不能再单纯靠天时地利。技术再先进,也只能照看得了“重点病房”,更多散落在城乡角落的老建筑、老塑像,还在风雨里硬扛。但潮气不等人,裂缝也不会自己愈合。
等到哪天问题肉眼可见,往往已经来不及修补。现在还能去看的,就别等它倒下才想起;能走近一点的古建、文物,就别拖到“修不回来”的那天。
北方的古城圈,最近可“潮”了。
本该秋高气爽的西安,公园椅子上冒出小蘑菇,古城墙也潮湿得长起了青苔。砖缝间的丛丛青绿里甚至开出几朵小花。
今年9月初以来,秋雨给古城硬塞了一个降水包月套餐,一连下了38天的雨。据陕西气象的统计,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6倍,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2多,仅次于2021年。换句话说,这是陕西半个多世纪里第二强的连阴雨。
2025年10月15日,西安市城墙和平门至建国门段,因墙面覆盖苔藓形成的 “绿色景观”,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观赏并拍摄记录。(图/视觉中国)
单看一场细雨,降水量感觉不多,但一天天加起来却可能带来大影响。作为陕西黄河边上的邻居,山西也没逃过这波潮湿。晋城、运城等地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不等国庆结束便闭门谢客,紧急开启修缮、维护。
一场秋雨,几多愁。人“潮”得发愁,文物古建也“潮”得浑身难受。当天气不似预期、当秋雨季猛然变长,那些没有腿的历史见证者,又能到哪里躲雨去湿?
错峰旅游的朋友们,最近兴许能在西安古城里看到奇景——水柱沿着古城墙哗啦啦地冲下来。遥看像岭南山间飞瀑,近看原是城墙在排水。游人拿手机记录的同时,不禁担忧起来:这老砖头老泥巴,能扛得住吗?
城墙飞瀑,古城秋日限定奇观。(图/@西安城墙)
不用太担心。这古城墙在几百年前就设下了“排水机关”。城墙顶部并不是平的,而是略微向两侧倾斜,雨水打上去会顺势流走。顺着垛墙底部的排水槽,水一股脑儿倾泻出去。不容易积水,也就不容易渗进墙体。
除了古人的手艺,现代人也给它装上了一整套“防御系统”。城墙上布着三千多个24小时工作的监测点和感应装置,连天气预报、降雨量、护城河水位都接入了平台。只要哪个地方冒险情,马上就有人去疏排水、铺防雨布。
对于砖石材质的古建,这点连阴雨比较好对付;对于软泥材质的文物,那可就要敏感多了。山西运城新绛县三官庙有一尊网红神像,人称“小土豆”。国庆期间,它的淋雨模样,惹得不少文保爱好者心疼。
这“小土豆”原是一尊元代彩色泥塑,是真武元帅的人间代表。近700年的水汽侵蚀,使它的彩衣褪去,露出泥黄结构,脸部仅留下黑色豆豆眼,仿似沾满泥巴的土豆。
![]()
![]()
![]()
“小土豆”的状况前后对比。(图/小红书截图)
今年国庆期间,新绛阴雨不断,雨水经瓦缝渗漏下来,砸在“小土豆”的脸上。土豆脸竟然垮掉一大半,可爱的豆豆眼也随之黯淡。虽然正殿里放有这神像的复原品,但没看到网红“小土豆”的萌样,还是让不少爱好者感到遗憾。“访古要趁早”,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再次喊出这句熟悉的口号。
据封面新闻报道,三官庙工作人员在10月6日当即用塑料膜拉起临时天幕,为“小土豆”遮雨。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也发布通告,三官庙从10月12日起至30日暂停开放。主要原因是建筑屋面渗漏,湿度较高,对部分塑像造成损伤。
新绛三官庙正殿的三官彩塑。(图/视觉中国)
除了惨遭雨水毁容的“小土豆”,别的神级古建文物也在风雨中告急。今年10月7日至20日起,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的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都不得不临时闭馆。
据“风雅晋城”公众号的发布,这是出于雨天里的紧急应对。连着下了好些天的秋雨,文物建筑的屋顶瓦片喝饱了水,展厅里的空气也潮得过了警戒线,文保工作者只能赶紧上手做养护和修整,免得湿气伤到房子和文物。
山西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泥塑像。(图/视觉中国)
青莲寺和玉皇庙,都是国保中的“国宝”单位。《黑神话·悟空》游戏里怒发冲天女神“亢金龙”,她的真身就静静矗立于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行列。作为玉皇大帝身边的侍从,每个星宿都有拟人相貌和独特造型,身边还跟着自己的小动物,堪称中国古神话IP化的杰作。
而青莲寺则是我国仅存的3个唐代寺院之一,里面保存了6尊唐代彩塑,其中垂足大佛更是全国唯一。寺内藏经阁顶部的清代琉璃组画,默默诉说着《西游记》故事近三百载,如今也成了游客争相观赏的对象。
山西晋城,青莲寺的“最强打工人”努力在风雨里扛住。(图/视觉中国)
今年的连阴雨,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秋天那场反常的强降雨。2021年10月5日,山西省晋中市、吕梁市、临汾市等地遭遇特大暴雨。在持续的降雨中,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受到影响。作为三面环山的古刹,青莲寺更是千百年来都得与山间水汽与雨水做斗争。
据《中国日报》报道,2021年10月青莲寺门前山洪滚滚,寺内21座建筑全部漏雨,大部分的椽木无法继续使用,有些木板也严重腐烂。最近三四年,青莲寺都处于努力修缮的状态。部分佛殿外搭起支撑钢架,里面拉起雨棚。尽管如此,那几尊被大家称为“嘻嘻”“不嘻嘻”的角神,面目依然在水汽中逐渐模糊。
这年头雨又连续下起来,下得历史文保爱好者心头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