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我们并未陷入“人工智能寒冬”,但需要有应对寒潮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并未陷入“人工智能寒冬”,但需要有应对寒潮的方法

Screenshot 2025-11-10 at 5.56.54 PM.png
4.jpg

一个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的人工智能即将问世。但在实际场景中,“热度”正在悄然褪去。图片来源:ILLUSTRATION BY MATT HARRISON CLOUGH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近三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的热潮如盛夏正午的烈日般炽热而持久。


对于OpenAI、Anthropic、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Meta和xAI等如同寻热导弹般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公司来说,这轮热潮仍然热度不减: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企业基础设施,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逼近1.5万亿美元,2026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埃隆·马斯克及其他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依然坚称,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够如人类般在多个任务中思考和学习的人工智能)已经近在咫尺。


但在实际场景中,“热度”正在悄然褪去,仿佛已然步入需要裹上毛衣御寒的时节。在客户群体与金融市场中,质疑声愈发高涨,有人质疑:对人工智能的巨额投资,最终能否通过收益获得合理回报?中小型新创企业的融资正在面临更为严苛的审视;企业级人工智能项目陷入“试点炼狱”;企业采购方开始质疑人工智能支出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断攀升的算力成本,已经成为许多潜在竞争者难以逾越的壁垒。


我们尚不清楚这股寒意是否终将演变为“人工智能寒冬”——该行业术语指代过去人工智能炒作周期中,热情消退、投资枯竭的阶段。正如我的同事杰里米·卡恩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寒冬往往遵循相似轨迹:看似前景大好的技术进展未能兑现承诺,令出资方大失所望。有时,触发这一局面的导火索是学术研究揭示了特定技术的局限性;有时,则是现实应用遭遇挫败。而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会同时出现。


4a.jpg

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如图中所示美国俄亥俄州的数据中心)的投资正在大幅增长。图片来源:Eli Hiller—The Washington Post/Getty Images


“若以过往人工智能寒冬为参照,如今确实出现若干秋日征兆——随风飘落的零星落叶。”卡恩近期写道。这究竟是“又一场将让人工智能投资陷入长达一代人冰封期的极寒风暴”的前奏,还是“阳光重现前短暂的寒流”,唯有时间才可以给出答案。


后一种情形或许未必是一件坏事情。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首席分析师罗恩·柯伦对《财富》杂志表示,在他看来,行业目前正在经历一场“必要调整”。“我们的温度计此前出了故障。”他说,“如今终于能够测出准确温度了。”


柯伦强调企业客户并未撤离人工智能领域。相反,面对过度炒作的承诺,他们正在重新调整自身策略。例如,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的营销宣传曾经暗示,所有企业都需要在一夜之间为每位员工部署通用人工智能体。“如今企业会说:‘我们未必需要明天就为所有人配备通用智能体。’他解释道,‘我们需要更审慎地思考数据架构与内容质量,这样才可以采取更为周全的策略。’”


显而易见的是,到2027年全面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这一宏大愿景的热度已然消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工智能的投入正在减弱。柯伦认为,当前更突出的问题是“领导层预期与实际成果之间存在差距”。他表示,高管们常常下达与具体业务目标脱节的指令,比如“每位员工每天必须使用两次生成式人工智能”。


“失望情绪由此悄然滋生。”他解释道——并非是因为人工智能遭遇了彻底失败,而是这些预期从一开始就与现实应用场景脱节。


德勤(Deloitte)的首席技术官比尔·布里格斯也承认,人工智能领域的氛围确实已经发生改变,但他表示,当前形势与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泡沫破裂时的危急状况相去甚远。“当前确实处于拐点,但我认为不会重蹈互联网泡沫破裂的覆辙。”他说,并解释道,人工智能仍然在推动变革,新型商业模式才崭露头角。


总体而言,他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从冉冉升起的新星,蜕变为隐于幕后的运营能手,它将悄然重塑企业对所有流程、产品及决策的思考模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或将与电力如出一辙——在日常生活中隐匿无形,却为万物提供动力。”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行业热度正在消退”这一观点。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ISG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合伙人兼总裁、首席人工智能官史蒂夫·霍尔坚称,人工智能寒冬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今是初春时节。”他说,“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还不到三年,代理式人工智能仅有15个月的历史。虽然炒作周期已经达到顶峰,但诸多领域才刚刚显露萌芽迹象。”


霍尔指出,当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芯片领域和超大规模企业。过去三年,这些大型科技公司与云计算公司一直在建设支持其人工智能项目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软件即服务(SaaS)的供应商2024年投入到对其应用程序的“智能体化”改造中,以此推动业务流程实现智能化升级。


针对质疑者所谓“技术应用陷入停滞”的论据,霍尔将其视作自然试验阶段。“我们认为这些试点项目并非规模化应用失败的案例,而是在投入宝贵资源之前必不可少的测试与验证环节。面对这样一项令人兴奋的技术,企业本来就应该如此应对。”他说。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寒潮可能消退,也可能加剧。但无论如何,历史都证明,炒作本身无法维持热度。



关键在于逐级推进


对于那些渴望穿透喧嚣、厘清方向的高管来说,关键问题不在于当前所处阶段,而是如何以明智的方式引导对人工智能的投资。专家指出以下四种应对寒潮策略:


1. 将人工智能锚定于战略


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罗恩·柯伦警示,追求速赢——例如将呼叫中心的响应时间缩短几秒,或者是批量发送销售邮件——鲜少创造持久价值。“若这些举措未与实际效率提升、效能优化或者转型目标挂钩,终将以失败告终。”他表示,真正取得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将人工智能试点项目与可量化成果直接挂钩的公司。


2. 精通商业表达之道


德勤的比尔·布里格斯指出,那些能够为新的人工智能项目争取到资金的领导者,并非仅仅聚焦于谈论技术本身,他们会将人工智能定位为驱动企业增长的引擎。“首席执行官需要将你视为精通技术的商业合作伙伴,而非只是偶尔谈论业务的技术专家。”他告诉《财富》杂志。这意味着要将人工智能项目与那些可以让高管们瞬间专注、高度重视的成果挂钩:开拓新市场、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运营流程、建立持久竞争优势。


3. 依托生态系统


ISG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负责人史蒂夫·霍尔表示,在超大规模公司、芯片制造商及软件即服务供应商奠定基础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融入更为广泛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而不是试图在内部构建所有能力。“这绝非能够依靠单打独斗来完成的事情。”他说。


4. 平衡宏大愿景与务实创新


“我给技术领导者的建议是:以好奇心与乐观精神引领方向,但始终要用一只手紧紧握住‘务实’的方向盘。”布里格斯说,“行业格局瞬息万变,目标不应该只是‘采用人工智能’,而是要将人工智能融入运营架构。”(财富中文网)


译者:Zh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1 12:01 AM , Processed in 0.0672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