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过去,杨国福既没达到昔日的万店目标,“麻辣烫界的星巴克”滤镜也碎了一地。平民小吃高端化之路,真的这么难走吗?
28元,能买到什么?
可以是一顿饭、一杯咖啡,也可以是整箱方便面,但绝不能是仅仅1斤的豆芽。
最近,#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登上热搜。有消费者发现其店内绿豆芽的标价为2.88元/50克,折算下来为28.8元1斤,而山姆会员超市有机绿豆芽的标价为9.9元/600克,相当于8.25元1斤。
要是按照普通超市或菜市场的价格,28元买到10—20斤豆芽更是不在话下。
有媒体致电杨国福总部客服,客服回应称目前全国门店的售价不统一,“因为考虑到每家店会有成本问题,比如说房租人工,所以现在公司还是没有对全国的店面进行统一要求。”然而这一简单归咎于成本的说辞,并未平息公众质疑。
杨国福麻辣烫多次被消费者投诉。(图/黑猫投诉)
况且,贵价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有些“微不足道”。
据黑猫投诉平台,2024年,其根据有效投诉量、回复率等指标综合生成的线下餐饮黑榜中,杨国福位列第一名。从老鼠门、隔夜菜到回收锅底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比起贵价豆芽,杨国福面对的信任危机更加迫切。
2021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创始人杨国福曾表示:“我们对标的是星巴克。”他希望未来,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
但四年过去,杨国福既没达到昔日的万店目标,“麻辣烫界的星巴克”滤镜也碎了一地。平民小吃高端化之路,真的这么难走吗?
麻辣烫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无可置疑的平民小吃,而它变得高端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早期四川岷江边的船工纤夫就地取材,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放入各种食材涮煮,比火锅简便得多,又有堪比火锅的麻辣和驱寒效果。
现代意义上的连锁品牌麻辣烫,则是由东北人改良而来的“不麻不辣”版,用骨汤打底、麻酱提鲜。2003年,第一家杨国福麻辣烫在哈尔滨开业。2007年,杨国福注册了以自己为名的商标,正式开展特许加盟经营业务。
当时的麻辣烫通常按碗计价,随着物价变化,从一碗3元、5元再涨到8元。但这种定价模式利润提升有限,为了突破客单价的天花板,2009年,杨国福首创称重计价的售卖模式,带领麻辣烫从街边小吃走向连锁快餐品牌。从街头小吃到连锁快餐,杨国福逐渐发展壮大。(图/IC photo)
杨国福的贵,从那时就埋下了伏笔。表面看,消费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可以“多吃多花钱,少吃少花钱”。实际上,正是这种思维令消费者降低了防备,疏于计算总价,才会猝不及防被“背刺”。
2015年后,乘着新消费浪潮的东风,麻辣香锅、兰州拉面等不起眼的街边小吃纷纷升级,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圈。麻辣烫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年轻白领而言,只要注意多拿些蔬菜,水煮的麻辣烫是相对健康的工作餐。不过,众所周知,一旦身处CBD,除了打工人,谁的身价都会水涨船高。不知不觉间,曾经的“火锅平替”摇身一变成了“轻奢正餐”。
随便吃两碗麻辣烫要花106元,消费者抱怨还不如吃火锅。(图/社交媒体截图)
2023年,社交媒体上就不乏“麻辣烫价格越来越贵”的声音。彼时,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杨国福集团的副总经理兼董事长特别助理李双印曾解释,由于麻辣烫品类经历了“消费升级”,食材种类和原材料品质提高,外加人力和房租等成本上升,所以价格才有明显的上涨。
最近的“豆芽事件”中,也有不少网友持中立态度,认为拿餐厅的食材与超市、菜市场比价没有意义,正如杨国福客服所回复的,前者包含了更多成本,人工、房租才是成本大头。
然而这却无法打消顾客的疑虑。不常去菜市场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2.88元/50克豆芽的含金量,但一定会觉得一碗麻辣烫总价超过50元不对劲。
更有网友直言:“所谓的荤素同价,是蔬菜卖得比肉还贵,再放些淀粉丸子、蟹棒之类的伪‘荤菜’,一样卖得比肉还贵。”
如今的消费者,可不好糊弄。(图/《昨日的美食》)
《中国餐饮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降至39.8元,同比下降6.6%。面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商家按重量计价的小花招开始失效了。被总价刺痛的人大多不会成为回头客,反而可能在网上发“避雷帖”。
说到底,杨国福们竭力想要摆脱的“平民小吃”原始标签,始终牢牢地占据着消费者的心智。
虽说想要成为麻辣烫界的星巴克,但星巴克的咖啡能卖出理所当然的高价,来源于其空间价值、稳定的品质以及长期积淀的品牌认同。真正的高端餐饮,除了少数珍稀食材,也很少按重量出售菜品,卖得贵主要是因为体验的稀缺性。贵价麻辣烫,不如自己买菜在家煮?(图/《爱很美味》)
而麻辣烫的称重模式,看似实惠,本质上是为了避免消费者在选菜时直观地比价。但账单终归要结算,消费者不可避免地会抱怨“不值”。
毕竟,店里这些常见的食材,一般人也吃不出与超市商品的区别。但若自己买些半成品回家煮,同样的价格可以吃好几顿。
再加上杨国福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花大价钱吃碗麻辣烫的人,就更像个大冤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