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瑾雅和作品合影(摄影:何俊杰) 长春姑娘赵瑾雅,是一位在读博士,也是玻璃艺术家。 2017年,年仅23岁的她,在捷克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成为该奖第一位中国获奖者。
玻璃吹制工艺,要在超1000℃的炉温前工作,几何造型的克制冷静,色彩变幻的热烈情感,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纤细的姑娘,可以完成如此复杂和大体量的作品。在国内,全职投入玻璃创作的职人和艺术家不足50人。 时间推回到2014年,她20岁,在中国美术学院念大二,那一年她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玻璃展览,深受震撼,决定不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于是读本科、研究生、博士,在玻璃艺术领域,一做8年。 以下是赵瑾雅的自述。 我主要做的是吹制玻璃,每天都要面对1000度以上的炉温。今年夏天高温高达40度,你可能站一会儿就觉得自己要融化了。 吹制玻璃工艺门槛比较高,你首先要克服对于热、对于未知的恐惧,在挑料炉和遛火炉之间往复操作,在手臂下面给高温的玻璃塑形。用湿报纸给玻璃塑形(摄影:Rachel) 玻璃吹制 使用专门制作的工具台对接作品部件(摄影:Rachel) 吹制的第一步,是打开挑料炉的炉门,用1.4米长的不锈钢吹管来“挑”料。“料”指的是熔融状态的玻璃,挑出来之后,我们会用打湿的报纸、木板、石墨板来给玻璃塑形。为了让玻璃始终保持柔软和高温,近旁还有一个遛火炉,要不断地把玻璃放进去加热;退火炉的作用,则是根据玻璃作品的薄厚,调整它的退温曲线来给作品降温,一般要放置24小时,防止玻璃在退温过程中裂开;等玻璃冷却下来,还需要进行冷加工,包括再次塑形、调整细节、喷砂和打磨表面。 和玻璃老师们一起合作(摄影:何俊杰) 三位与赵瑾雅合作多年的玻璃老师 巩克海 李富昌 张平(摄影:何俊杰) 因为我的作品体量比较大,需要团队合作,和我合作很多年的三位老师也在这里。巩老师审美很棒,也很懂我的点,一个极小的弧度细节,我一说他就能领会;张老师是一个超级有耐心的人,力量很大,只有他在我们才敢做大型的作品;李老师是一个古灵精怪的老师,性格很活泼,眼疾手快,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任何工具,他都能马上做出来。我常常说他是短跑冠军。工作室里满墙的1:1作品草图 我的作品草图都是1:1的,他们很可爱,常常会开玩笑说:“瑾雅,你到底还有多少那种讨厌的图?”我觉得“吹制”是很讲逻辑的事情,我们要先想出来一步一步怎样做,哪怕一步做错了,后面都没办法实现。我做作品的失败率很高,现在有一件作品,底下的部件吹了7次都还没成功,老师开玩笑说,“小八也死在了摇篮里”。 记忆中,洱海日落时,阳光从云的间隙洒下来,眼看着太阳慢慢落山,仿佛闭上眼睛,整个眼前都是这种很艳丽的橙色。摄影:何俊杰 《旧时集》是关于之前在海边的经历,还记得弟弟在玩沙子,不舍得离开,当时全家都在一起,很美好。现在疫情,没法去跟他们团聚。所以这件作品,追溯了那年夏天的家庭记忆,我个人的心情,还有整个世界的状态。《回忆之年》2022年 《回忆之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中包含很多仿佛在吹制工艺中不可能实现的造型,但我们却实现了出来。它的色彩很丰富,顽皮却也很冷静。那些球球,都是在吹制过程中粘上去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它们的位置。《池中莲》2022年 夏天的色彩总是很直观的,不论什么颜色,在阳光的直射下都变得更加闪耀。我很喜欢荷叶的形态,它们平平整整浮在水面,有自然的力量与美,《池中莲》想要呈现的,首先是一个3D的环境,荷叶莲花一层层叠起来并缩小的景观。《绿野仙踪》2022年 除了绿色之外,夏天还有天空的蓝色,晚霞的紫色。我在《绿野仙踪》顶部,做出一些颜色的反应,达到龟裂的效果,就像湿漉漉的青苔,石子上面滑溜溜的。它是一体成型的,在工艺上挑战也非常大。 这些作品围绕着几个核心:几何形态、色彩变幻、磨砂质感,完全不认识的人过来参观,很快能认得出“这个是瑾雅的作品”。而我和玻璃的缘分,要从大学说起。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特等奖 我从小在长春长大,大学的时候,我考到中国美术学院,大二分专业,恰好在那一年,我在杭州看了一场国际性玻璃展览,叫“透器透气”。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玻璃的作品,被震撼到,我就说我一定要尝试。 说实话,玻璃专业坚持下来真的蛮难的,在国内,很大的困境在于你毕业了之后,很难找到相关方向的就业。可能跟我的性格也很有关系,从小比较一根筋,既然做了就要坚持。《不存在的存在Ⅲ》2020-2021年(摄影:王志) 其实做玻璃到现在,一路都很幸运。研究生毕业展时,有画廊看到我的作品,便和我一直合作到现在,让我可以不为生计发愁,更专心地投入创作。所以即便玻璃是一个很小众的艺术门类,我还能持续地做下去。 几年前,有一个学妹突然发消息给我,说“学姐你现在就打开窗帘,我看着今天晚上的月晕,就想到了你的作品。” 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生活中的诸多美好,它可能是很抽象的,你这一秒不跟别人说出来,下一秒就忘了,而我把它凝固、存留在作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