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得离谱!来,一条一条怼回去:
📌 “395亿科研经费,只够修50公里地铁。”
啊这……您是拿科研和基建比赛修地铁?下次是不是建议《自然》办个“科研成果换地砖”比赛?
地铁是土建,科研是智力投资,一个拼钢筋水泥,一个拼脑细胞,能不能别再拿西瓜比苹果?
而且修地铁的钱是“专项基建”,科研的钱是“财政科技拨款”,你咋不顺便抱怨“修楼太贵不如拿来买酱油”?
📌 “395亿 ÷ 774.5万科研人员 = 每人5000块,科研经费寒碜得一批。”
这数学,属实感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全部科研经费!
这就像说“全国人民平均每人两个鸡蛋”,你家真只吃两个吗?别胡乱平均,拉低智商门槛!
国家还有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各部委自主项目、横向课题、省市基金……怎么你眼里只剩一个基金委?
📌 “基金申请人基本就是高校科研人员,基金是他们唯一纵向经费。”
Excuse me?你是哪个年代穿越来的?90年代科研系统来的吗?
现在高校项目花样多得很,有校内启动基金,有地方人才计划,有企事业单位合作……你以为人人都靠抢基金续命啊?
别人科研成果爆发式增长,不是因为“苦”,是因为“卷”得好,不代表真的“穷”得只靠自然基金!
📌 “科研投入只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到1%,太可怜了。”
嗯?你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科研?脑洞不小哦~
科研投入不是买房买地,是知识投入。正确对比应该是“科研支出 / 财政支出”或者“科研支出 / GDP”。
FYI,中国2024年R&D投入超3万亿元,占GDP比重2.6%,位列全球第二。
别盯着“固定资产”这个锅盖哭,科研这桌饭是财政烧的,不是搞基建的厨子炒的。
📌 “科研经费太少,中国科研靠硬拼,靠情怀。”
那你这逻辑是——科研牛不是因为制度进步,而是大家“穷并高产”?
麻烦看清楚:高质量科研产出来自多层次机制激励、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科技评价体系优化……不是光靠“感动中国”搞出来的。
情怀重要,但别硬给科研人员打苦情牌,搞得像全国科学家在啃馒头写论文。
✔️ 正确的打开方式:
你要说科研投入还可以增加、分配机制还可以优化,那没毛病!
但不能靠制造“经费危机感”来博同情,更不能拿几个不靠谱的比喻来吓人。
请尊重科研,也尊重常识。
📢 最后友情提醒:
下次写“教授书桌日志”前,建议你先把“统计年鉴”和“财政支出结构”翻一翻,别再拿地铁和论文比,容易出圈但更容易出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