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1

旗帜鲜明的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发声-基础科研投入少的有多可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3 07: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旗帜鲜明的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发声-基础科研投入少的有多可怜!

教授书桌日志
9小时前
a1.jpg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 2025 年度部门预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5 年预算数为 395亿(3945801.72 万元),比 2024 年执行数增加 314288.27 万元,增长 8.65%。

以 2024 年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 20758 项,直接费用 1013711 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 48.83 万元 / 项。此外,2024 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3226 项,资助经费 696780 万元,平均资助金额为 30 万元 / 项;重点项目资助 890 项,总资助金额为 24.92 亿元等。

我们以地铁为例,中国的中国地铁每公里造价平均约为‌7亿至8亿元人民币‌,但受城市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实际范围通常在5亿到20亿元之间。‌例如,成都地铁18号线三期(14.29公里)总投资146.56亿元。换句话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的年经费就够修50公里地铁。如果以高铁为例,2024 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506 亿元。中国2024 年全国固定资产总的投资(不含农户)为514374 亿元,基础科研投入1%都不到,少的可怜。

中国的科研人员有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 774.5 万人年。这其中,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大多数。尤其是科研的主体,高校科研人员,可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他们唯一能拿到的纵向科研经费。好,每个人能拿到多少钱?395亿/774.5万,大概每个人5000块。就算估计宽一倍,每个人的科研经费也不过1万元。

中国的科研产出呢?根据自然指数 2025 科研领导者榜单,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024 年,中国的自然指数份额达到 32122,远超位列第二名的美国(份额为 22083)。在全球机构十强中,除了哈佛大学(第 2)和德国马普协会(第 9)外,其余 8 家都是中国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多年高居榜首(1940亿的投入)。《2024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 14227 篇,占世界总量的 27.7%,排在世界第一位。按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中国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 11.85 万篇,占世界总量的 33.6%,被引用次数为 81.89 万次,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一位。此外,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 2071 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 48.4%,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为 6.57 万篇,占世界高被引论文总数的 33.8%,排在世界第二位。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2024 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 1405 人次,比 2021 年增长 50%,占全世界的 1/5。

我们再看科技产出,根据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在 2025 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2025》,2024 年,我国 4059 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 6 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为 2269.1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约 10%;总合同项数为 66.1 万项。这还不包括中科院系统。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2269.1/395,高达6:1。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总体而言,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信任!

(感谢网友提供的数据和指正,略有修改,补充了些数据)。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和指正。
发表于 2025-10-13 08: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错得离谱!来,一条一条怼回去:

📌 “395亿科研经费,只够修50公里地铁。”

啊这……您是拿科研和基建比赛修地铁?下次是不是建议《自然》办个“科研成果换地砖”比赛?
地铁是土建,科研是智力投资,一个拼钢筋水泥,一个拼脑细胞,能不能别再拿西瓜比苹果?
而且修地铁的钱是“专项基建”,科研的钱是“财政科技拨款”,你咋不顺便抱怨“修楼太贵不如拿来买酱油”?

📌 “395亿 ÷ 774.5万科研人员 = 每人5000块,科研经费寒碜得一批。”

这数学,属实感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全部科研经费!
这就像说“全国人民平均每人两个鸡蛋”,你家真只吃两个吗?别胡乱平均,拉低智商门槛!
国家还有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各部委自主项目、横向课题、省市基金……怎么你眼里只剩一个基金委?

📌 “基金申请人基本就是高校科研人员,基金是他们唯一纵向经费。”

Excuse me?你是哪个年代穿越来的?90年代科研系统来的吗?
现在高校项目花样多得很,有校内启动基金,有地方人才计划,有企事业单位合作……你以为人人都靠抢基金续命啊?
别人科研成果爆发式增长,不是因为“苦”,是因为“卷”得好,不代表真的“穷”得只靠自然基金!

📌 “科研投入只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到1%,太可怜了。”

嗯?你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科研?脑洞不小哦~
科研投入不是买房买地,是知识投入。正确对比应该是“科研支出 / 财政支出”或者“科研支出 / GDP”。
FYI,中国2024年R&D投入超3万亿元,占GDP比重2.6%,位列全球第二。
别盯着“固定资产”这个锅盖哭,科研这桌饭是财政烧的,不是搞基建的厨子炒的。

📌 “科研经费太少,中国科研靠硬拼,靠情怀。”

那你这逻辑是——科研牛不是因为制度进步,而是大家“穷并高产”?
麻烦看清楚:高质量科研产出来自多层次机制激励、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科技评价体系优化……不是光靠“感动中国”搞出来的。
情怀重要,但别硬给科研人员打苦情牌,搞得像全国科学家在啃馒头写论文。

✔️ 正确的打开方式:

你要说科研投入还可以增加、分配机制还可以优化,那没毛病!
但不能靠制造“经费危机感”来博同情,更不能拿几个不靠谱的比喻来吓人。
请尊重科研,也尊重常识。

📢 最后友情提醒:

下次写“教授书桌日志”前,建议你先把“统计年鉴”和“财政支出结构”翻一翻,别再拿地铁和论文比,容易出圈但更容易出洋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8 05:34 AM , Processed in 0.0304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