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模糊的双手,颤抖着伸向钢琴键盘。
这双手原本应该在黑白键上奏出美妙乐章,现在却因为刚刚结束的一场暴力而沾满血污。
一个品学兼优的音乐少年,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从课堂走向街头,从琴声走向拳头?
《男孩的誓言》
Слово пацана. Кровь на асфальте
故事发生在苏联解体前的混乱年代,那是一个秩序崩塌、价值观颠倒的时代。
年轻人走上街头,用暴力和血性证明自己的存在。
玛拉就是这样一个少年,他所在的“茶壶帮”因为一次守护茶壶的荒诞战役而得名。
这听起来很搞笑,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荒诞往往就是现实。
安德烈是个截然不同的孩子。
他学音乐,成绩优秀,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这两个本不该有交集的少年,却因为一次校车上的冲突而纠缠在一起。
戏剧性的转折来了。
英语老师找到安德烈,希望他帮助一个同学提升英语水平。
这个同学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在公交车上见过的玛拉,就这样,两个敌人变成了师生。
玛拉打心底看不起安德烈这个“无帮派人”,一再强调被朋友撞见就说不认识。
但生活总是充满矛盾,玛拉家其实并不缺钱,相反还挺富裕。
他的父亲完全理解不了儿子为什么要在街头厮混。
而安德烈虽然品学兼优,家里却连一架钢琴都买不起。
两人的友谊在一次“购物”中得到了升华。
25卢布的帽子对他们来说太昂贵了,于是他们选择了偷窃。
安德烈负责转移店员注意力,玛拉趁机偷走帽子。
这次小小的犯罪让安德烈尝到了背叛自己的滋味,也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兄弟情谊”的快感。
在安德烈再一次被帮派里的人欺负后,他决定也要加入帮派寻求保护。
玛拉拒绝了他,因为他认为安德烈将来会成为音乐家,而帮派是“破罐子破摔”的地方。
这种拒绝反而激发了安德烈的执着。
他主动找到帮派老大,表达了加入的决心。
了解情况后,冬天让玛拉和安德烈打一场,作为入帮的考验。
玛拉不想伤害朋友,但又不能违抗命令。
安德烈没有战斗经验,被打得鼻青脸肿,但他一次次站起来,用血性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最终,他成功加入了帮派,获得了“大衣”这个外号。
加入帮派的代价很快就显现了。
他们跟着老大去莫斯科搞钱,实际上就是抢劫。
他们遇到了一个醉酒的学生,玛拉主动挑衅,两人打了起来。
在安德烈的帮助下,他们把那个学生打得很惨。
但安德烈突然担心会出人命,上前查看情况,却被受伤的学生死死抱住,引来了警察。
那双原本应该在琴键上飞舞的手,如今却沾满了血污。
那架钢琴依然静静地立在房间里,琴键上还残留着泪痕和血迹。
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看着一个本该属于音乐的灵魂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毁灭。
而我们这些观众,也成了这场悲剧的见证者,带着无法名状的痛苦和思考,久久无法从剧情中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