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驰骋职场] 近两年最吸金的行业,有人一次性赚2.5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9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两年最吸金的行业,有人一次性赚2.5亿



又是一年毕业季,

站在人生分岔路口的新一代年轻人

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赛道,

而是敏锐地嗅闻到海外的机会。

面对“考公”和“考教资”持续高涨的热度,

一生要“上岸”的中国人发现,

许多国家对公务员的限制宽松,不限国籍,

“从全国巡考开拓到全球巡考”。

同时,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也迎来“出海热”。

直击人性“爽点”的中国短剧席卷美国,

曾有出海短剧创下高达人民币2.5亿元的票房。

原来基本找不到工作的影视留学生,

现在90%都留在好莱坞拍起了短剧,

工资水平也翻倍了。

IMG_2750.JPG

左:Carol是美国一家短剧制作公司的合伙人

中:在奥地利政府部门工作的南瓜

右:在澳大利亚小学教中文的Missya

现在去海外工作,

还是遍地黄金的好时候吗?

一条对话了三名在海外工作的年轻人,

和她们聊了聊海外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有人在国外找回work life balance;

也有人发现国外工作虽然不卷,

但工资也不算高,

考虑着未来回国发展。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IMG_2751.JPG
IMG_2752.JPG
Carol是短剧制作公司Ahah Lava的合伙人

谢湘婺(Carol)29岁,短剧制作公司合伙人

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研究生

疫情之后,美国很多影视项目都处于休眠状态,大多数影视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完全找不到工作。但现在,只要愿意去拍短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工作,我身边90%的留学生都进入了这个行业。

拍短剧的收入,也比业内其他工作要高。以制片举例,之前毕业后去当制片助理,每个月工资只有三四千美金,处于正好温饱,但存不到的钱的状态,但拍短剧,制片工资大概是7000美金左右,差不多有两倍。

IMG_2753.JPG
Carol执导短剧《她藏起孕肚离职,禁欲上司急疯了》,是一部霸总虐恋剧,上线10天YouTube破百万观看,在出海短剧中是现象级爆款

我的团队Ahah Lava是从20238月开始拍短剧的,是洛杉矶最早一批拍短剧的人。我们全职员工有三人,我是导演兼制片,另外两位合伙人是制片。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也会邀请自由工作者来合作。

本打算广告、电影、音乐短片都接,但现在短剧实在太火爆,所以我们接到的大部分都是短剧。目前我参与制作过大概20部短剧。

短剧最重要的是要有爽点,虽然剧本不是很精细,但找人性的爽点很精准。比如女主一直被欺负,突然间就变成了有钱人的女儿,然后开始打脸反派。短剧每集只有2-3分钟,两分钟一反转,两分钟一打脸,每一集都需要一个这样的点,去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因为短剧是单集付费的。

有些甲方也尝试过全员美国的班底,但美国人还是没有办法理解中国短剧的爽点和节奏。

IMG_2754.PNG
短剧演员都是线上试镜,节奏很快

IMG_2755.JPG
Carol跟演员讲戏

第一次拍短剧时,我还挺紧张的,但渐渐发现,不管是拍10页剧本,还是121518页,其实都是有诀窍的。比如拍普通短片,一天拍5页,需要非常精细的画面设计,但短剧内容输出量比较大,大部分故事都是靠台词去交代主要剧情,简单直给的镜头观众比较能接受。
虽然大家爱看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我发现美国的观众,没法接受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有一个狼王,爱上了双胞胎中的姐姐,然后妹妹就经常假扮成姐姐去诱惑狼王。国内的观众很容易接受双胞胎设定,但美国观众,就觉得信息量太大了。

还有一部是前女友变成了继母的一个故事,国内观众看过很多狗血的故事,已经习惯了,但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就会太复杂。

IMG_2756.JPG
Carol在拍摄现场

最近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短剧,和2023年一开始相比,有很明显的区别,越来越追求精品化

比如2023年的时候,很多剧本完全是不讲逻辑的,为了一些爆点或流量,会去写一些非常夸张的内容。到今年年初,越来越多的甲方开始去很认真地抠逻辑性,慢慢开始符合一个正常故事的标准,人物这个行为到底正不正常。

我也经常看美国观众的评论,他们会去做人物小传。比如之前有一部爆款她藏起孕肚离职,禁欲上司急疯了Got Pregnant with Ex-Boss's Baby)》,主角的妈妈有赌瘾,对她一直不好。后来她成为了一个冷漠霸总男主的地下情人。观众就会去分析,这个女主家庭背景是怎样的,遇到不同的人会有什么想法。这些像人物小传一样的细节信息,观众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看得细得多,我挺感动的。

IMG_2757.JPG
美国短剧越来越“精品化”

在摄影风格上,现在会开始追求电影感。比如以前的灯光就是大通亮,镜头是平铺直叙的,但现在会有高对比的灯光,开始追求氛围感。

我觉得现在美国短剧的最大问题,是太流水线、同质化,导致我们和观众,都有些疲惫。我们跟客户也会讨论这个问题,但大家可能有kpi压力,害怕风险,所以更愿意尝试在国内已经爆了的剧本。我会每次去尽量做一些新颖的镜头设计和节奏,用不同的方式去拍。

IMG_2758.JPG
IMG_2759.JPG
Missya的学校举行读书周活动,她打扮成了画家弗里达·卡罗

Missya30岁,澳大利亚,小学中文老师

来澳洲之前,我在国内一家头部教培机构当小学英语老师。虽然我挺喜欢教书这件事情,但是我不喜欢当时的工作环境。

机构对待老师的方式很不人性化,工作压力也大,会对老师采用末位淘汰制,哪怕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要求转班,也要扣除老师的绩效。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销售,和教育本身的关系不大。
当时,我也有很多在国内公立学校当老师的朋友,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高,而且还要面临很多教学以外的行政任务和来自家长的压力。

在机构工作两年后,我辞职了,甚至想过放弃当老师。直到来到澳洲,这份工作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意义。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我刚开始在澳洲小学当中文老师的时候,反而觉得这边的课堂很传统,像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讲课方式。像中文这样的语言类课程,前任老师就是念一遍,让学生跟读一遍,还有大量的写字,让我感觉整个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的。

我的学校所在的学区并不好,很多孩子都是有原生家庭创伤和特殊障碍的。所以我刚入职的时候,全校学生都很讨厌中文课堂。很多孩子会站到桌子上对我说脏话,甚至是种族歧视的话。

我就想到,能不能把之前我在国内教培机构学到的教学方法,用在澳洲的课堂上。

比方说,之前他们的中文课是很佛系的,我就加入小组竞争的方式,每节课采用积分制,答对问题和做游戏赢了都可以加分。起初,很多小朋友一上课就哭,因为他们接受不了自己输,但是输着输着也适应了。

IMG_2760.JPG
Missya在课堂中加入了书法、皮影戏等中国文化元素

在这个基础上,我加入有意思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方投壶、玩皮影戏、做漆扇,慢慢地他们也变得很积极。

对于每节课最终获胜的小组,我会奖励每个组员我的专属签名,每集齐五个就可以找我兑换小礼物。我开玩笑地说这种模式很像追星,因为真的有学生变成了我的“狂热粉”,放学回家以后还在YouTube上学中文。

IMG_2761.JPG
Missya维持课堂纪律

这种分组竞争的方式对维持课堂纪律也有帮助。每当有小孩不尊重我的时候,我就会反向给其他小组加分。但是,每个小组里肯定也会有在意输赢的孩子,他们就会跟捣乱的孩子说,“你可不可以帮我们一次,让我们拿一次奖励”。

跟在国内比,在澳洲教学生也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我教的学生里,有一个确诊了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每隔五分钟,他就要去操场上跑两圈或者荡一会秋千。他也从来不搭理我的课堂活动,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教室后面玩玩具。偶然一次机会,我注意到在我提问之后,他会喃喃自语答案。

去年期末,我给他发考核的画纸,他拿到手就撕掉了,但是我故意掉了一张画纸在他座位旁边。把画纸收上来以后,我发现他很好地完成了期末考核。在画纸背面,我给一些学得好的孩子留了难题,他也基本答出来了。

看到他的画纸以后,我忍不住哭了。原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课堂,幸好我没有把他当成坏孩子给放弃了。

IMG_2762.JPG
Missya在休假期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澳洲,我的工作和生活是能够达到良性的平衡的。我现在的年薪大概是四十多万人民币,也有很多假期。所以,我还可以去完成我看世界的梦想。相较之下,我觉得在国内当老师的压力可能比澳洲大了100倍。

有时候,我会在休假结束以后,从机场背着大包小包直接赶回学校工作。我很害怕碰见校长,可能有一种东亚人的“休假羞耻症”吧。但是,校长看到我以后,会很高兴地说她看了我的社交媒体动态,那带给她很多能量。每次学校有新老师入职的时候,校长也会很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学校有一个网红老师”。

我今年30岁了,目前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是高薪而且稳定的。在去年,学校很认可我的教学能力,给了我一份终身制工作合同。但是我是个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的人。我计划明年一整年停下工作,去背包旅行,同时思考接下来想做什么。

如果在踏出舒适区以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目前这种稳定的生活,我也很愿意回到这所学校继续当老师。

IMG_2763.PNG
IMG_2764.JPG
南瓜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

南瓜,32
奥地利政府部门工作3年,现居哈尔施塔特

我现在在奥地利旅游局工作,工作的地点叫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哈尔施塔特湖湖畔,号称世界最美小镇,常住人口800人左右。

平时,我的工作就是服务世界各地来到哈尔施塔特的游客和本镇居民,提供小镇的旅游信息。

其实,毕业的时候,我最初求职的方向其实是进出口相关的公司,这样能有更多机会回国。

但偶然间,我在求职网站上看到这份旅游局的工作,竟然是在我那么喜欢的哈尔施塔特。以前还在读书的时候,我曾经来这旅行给自己过生日。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如画,依山傍水,是我一直向往的欧洲小镇生活。

而且,我的专业是地理信息,和工作内容对口。政府职员的工作不仅具备我看重的稳定性,听起来很体面,所以我就坚决地想来这里。

IMG_2765.JPG
IMG_2766.JPG
有着“世界最美小镇”之称的哈尔施塔特,南瓜拍摄

奥地利没有像国内公务员那样统一考试的流程,我投递简历后就收到了单独的面试通知。面试通过后,我还等待了6周劳动局的审核,主要内容是针对外国人在奥地利就职的正当性,比如我本人和岗位的匹配度、企业应聘我的需求是否成立。

在这期间我拿到了德国一家贸易公司的offer,竞争其实更激烈,但出于对这份工作和小镇生活的喜爱,我还是优先等待审核结果,最后拒绝了德国公司的offer

单位职员整体还是以本国人为主,我和另一位南非同事是仅有的两个外国人。我能被录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来小镇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了。

IMG_2767.JPG
南瓜和办公室里的猫猫

IMG_2768.JPG
办公室门口时常会有天鹅在散步

这里的工作氛围本身是完全不卷。一个很魔幻的例子,是我好几次因为比上班时间早到办公室十来分钟被骂了。

我其实是为了避开早高峰,早点到还能安稳吃个早餐,但因为我们的合同规定工时是每周40小时,如果打卡时间显示我每天早到,超出了规定工时,被查到就是违法行为,单位要承担责任。所以人事专门打电话来,把我教育了一顿。

工作环境也非常舒适,周围群山环绕,上着上着班就跑进来几只猫,办公室门口有时候会蹲着几只天鹅。

IMG_2769.JPG
南瓜的办公桌

大环境是轻松的,但并不是说我就躺平了。相反,来这里的第一年我其实压力蛮大的。最大的挑战是和当地人的相处,他们不会明面上排外,但把我当成外国人的界限是很分明的。

比如我碰到过一个老太太,她看我不太会当地的方言,直接和我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但你肯定不知道。这种上来就被质疑的感觉特别难受。包括很多当地人来我们办公室咨询,他们总会先去问我的南非同事——他是个白人,完全不理会我。

IMG_2770.JPG
南瓜实地考察小镇周边骑行、徒步路线

一方面我很希望向当地人和我的领导证明自己,我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另一方面咱们中国人确实普遍比较勤劳吧,总归是眼里有活的,压力也大多是自己给的。所以第一年里我就去学了当地的方言,也把小镇周边骑行、徒步、攀岩的路线都走了一遍,再去和当地人、游客们交流,能感受到他们越来越信任我了。

去年我的领导从团队的十几人中选中我,晋升为区域经理,之后我要负责更多后台的工作。其他的竞争者都是本地人,我能被选中,我想是因为我这两年的工作经验被看见了吧。领导还主动问我想不想继续深造,帮我报了一个西班牙语课程,能更好地服务说西语的游客。

最初找这份工作是喜欢它的舒适稳定,能提供终身合同,但薪资确实不高,也没存下什么钱,一个人在国外还是不免会焦虑。现在工作了2年,更困扰我的问题是我越来越觉得这里确实太小了,整体太安逸了,比较适合50岁以后来养老。

作为年轻人,我还是会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成长,也很想多回国陪陪家人。所以未来我会计划再找找跨国企业的工作,能回到国内的分部工作,这是最理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5 05:45 PM , Processed in 0.0509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