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是新式奴隶制度,
它与旧奴隶制度不同的是:
与奴隶间没有任何人性关系,
没有人格上的往来。”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逝于1910年11月20日」
代表作品:《复活》
……
1954年,中关村南大街建了国务院西郊招待所,用来接待苏联专家。后来招待所改为“友谊宾馆”,开始接待来京旅游的外宾。
90年代初,友谊宾馆一晚上房价180元,被王朔老师称为“北京新文化势力”之一的北视中心,曾花巨资招了一帮人在这里搞创作,24小时热水伺候,好吃好喝管够,就为了让这帮人掏出点真东西。要知道,180元,是当时演员演一集电视剧的片酬。
只比当时北京平均工资少100元。
北视找的这帮人,来自“海马工作室”,一帮作家自建的“民间编剧组织”。兴盛时期,刘震云、苏童包括莫言都参与过。当时大家“侃片子”,侃出一部《编辑部的故事》。然后分工,朱晓平领4集,王朔6集,苏雷6集,冯小刚6集,葛小刚2集,魏人1集,傅绪文和马未都,各领4集和1集。
彼时,市场经济八字一撇还没落下,没有正儿八经的雇佣编剧,都是文化界来攒活儿。这些人和电视制作单位、导演、演员之间,不算市场劳资关系,而是“艺术战友”。
大家沿着大众文化产品的方向,一起搞创作,为人民创造精神食粮。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地位,比导演、演员高多了。
当年剧本送到时任广电局艺术顾问张永经手中。张领导看了直叫好:
“故事里这拨人朝气蓬勃,敢作敢为,尤其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十分可贵!”
「一代经典《编辑部的故事》」
那年月,创造力太重要了。说是“艺术战友”,借着文革后的文化热,好编剧实际上是领头羊。一部好剧,就是填补一个历史空白。《编辑部》一播,直接捧红葛优,冯小刚也受到北视器重。1992年后,市场经济改革,民营资本介入,王老师就是靠在北视攒下的口碑,才收入过百万,买了意大利沙发。
王老师不但自己发财,还在写《爱你没商量》时,带出了日后写《牵手》的王海鸰。接下《我爱我家》后,又向英达推荐了梁左。这段往事我之前写过,这里不再赘述。唯一要说的是,梁左早年写相声,50块钱一段。为了让他埋头创作,英达开了巨高薪酬。
据贾志国同志透露,人艺出身的宋丹丹老师,一集片酬是1000元,关凌50元。而梁老师一集稿费,是宋片酬的2到3倍。
别说宋丹丹了,蔡明跑去客串,400块钱一集。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越,也就是日后主持《半边天》那位,酬劳比蔡明还高。
《我爱我家》首播40集,梁老师到底挣了多少钱,你们自己算去吧。
02.
当初和“海马”那帮作家一样拥有“艺术战友”地位的编剧,是西影厂的芦苇。芦苇本来做美工,跟周晓文合作《他们正年轻》时,参加剧本讨论来了句,我觉得这本子不够严密。周就让他改一稿,可惜拍出来没上映。
紧接着,周晓文拍《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都是美工芦苇来执笔。写好剧本帮西影挣了一大笔钱。尤其《疯狂的代价》,卖了三百多个拷贝,名气一炮打响。没多久,张艺谋拍《红高粱》拿奖,远在美国学习的陈凯歌坐不住了,赶紧回来拍了部《边走边唱》。片子筹备期间,陈凯歌看到芦苇写周晓文的文章,非常喜欢,两人就认识了。
这才就有了《霸王别姬》的合作。
拿到小说,京剧票友芦苇很高兴,跟陈凯歌提了一个条件,说故事你别插手让我来负责。陈导当时还很谦虚,所以编剧一职,由芦苇独立掌权。《霸王》拿奖,老谋子也坐不住了,找芦苇编了《活着》。这两部电影的改编细节,用了不一样的技巧。日后芦苇反复提及,当年作为编剧,话语权很大,故事上不受资本干预,跟导演之间,也是互相启发。
「《霸王别姬》是上过院线的」
然而199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和市场崛起,“战友关系”迅速发生了变化。
在计划体制下,大家是为了搞艺术精品。而市场介入后,在国际上拿了大奖的陈凯歌、张艺谋,以及靠着北视打下名声的冯小刚、赵宝刚,这些有奖、有作品的导演,地位一下子就起来了。投资人冲他们砸钱。如此一来,编剧工作逐渐成为导演的附庸。
《霸王》拍完后,芦苇对陈凯歌说要找机会复盘一下。十几年过去了,陈凯歌都没找过芦苇。后来拍《风月》,有了“导演中心制”加持,陈导话语权膨胀到无限大,根本听不见意见,连徐枫都镇不住,剧本越写越糊涂。
芦苇也知道,以后再合作,身为编剧,跟张艺谋们已不在一个对等的层面谈话:
“当初彼此还是以电影艺术质量为重的有志者,平等合作,携手共进,现在这种氛围早已不复存在,因为身份面貌都改变了。”
就这么着,编剧的地位,一夜间从“艺术战友”,变成了“导演帮手”。也正是在市场崛起中,1995年前后,职业编剧队伍越来越大。借着影视行业的东风和资本热钱的涌入,编剧收入从每集一千,涨到了一万。2000年,据说连枪手都能拿到三五千。
好多会写字的,都做起编剧。
从哈工大毕业后,石康干了一年编程,然后开始自由撰稿,靠写点小品、MTV脚本碎活维生。1993年,他接到第一个电视剧剧本,一集1200元。翻了几本《电影文学》就开干。后来他写了17集,稿费涨到2000一集,3天一集,比干别的挣钱多了。时至1999,石康一集的稿酬涨到了2.5万。2000年他给冯小刚写《大腕》,预付款就先拿了5万。
「《大腕》神预言了」
同样投身编剧事业的还有刘震云。1992年,《农民日报》的一个同事找他,说家族生意起来了,要把《一地鸡毛》拍成电视剧。刘震云去德国开会期间躲在宾馆里把剧本写好。本来想找第六代的张元拍,可当时张元拍《北京杂种》上了黑名单,剧本再三辗转,最终落到了王朔、冯小刚的手上。
10集电视剧,到底是6万还是12万稿酬,刘老师记不清了。他只记得那天同事带着哈墨镜穿着风衣,提了一袋钱给他。
最大的面值,才10元。
当这些挣钱的人成了榜样,大量码字工作者涌入职业编剧这片蓝海。甚至连莫言,当年也写过电视剧,一集几千块钱,确实好挣。但后来管老师还是为文学追求放弃了市场。
毕竟人家是有编制的。
而大量从中文系、新闻系出来的大学生,能写几个字的,就看准了这条路。
先不说出名不出名,挣钱就不少。
于是就有了“潜规则”。
03.
市场繁荣了,乱象也跟着来了。
首先有了所谓“枪手”,编剧虽然是导演和资本的附庸,但不管怎么说,混的也是名利圈。当年计划体制下,一个导演系毕业的出来,先要做场务、导演助理,然后联合导演,混十年左右,才能论资排辈混到独立执导。市场体制下,又形成一套新的“论资排辈”。
新人得从最底层干起。
想挣钱、出名?
您好,出门左转,领枪手证。
石康就干过枪手,当年北影招待所,好多影视公司在那里“找创意”。石康带着故事一层楼一层楼地去谈,卖出去算数。那时为了挣快钱,先拿剧本30%的预付款,写完剧本再和投资方出去圈队伍,如果没圈到,剧本作废,剩下的钱就拿不到。不署名也无所谓。
因为剧本压根儿没花心思。
写《士兵突击》的兰晓龙也当过枪手。早年兰晓龙是个混混,后来浪子回头,考中戏编剧班。为了学费,当过“不挂名编剧”。对于那些日子,兰晓龙的反思是,你可以拿它挣钱救急,但不要一直干,那种活非常消耗人,也淹没编剧的尊严。各大卫视上星后,全国一年电视剧需求和枪手的需求井喷。直到去了军队,兰晓龙还在做枪手,贴补家用。
对于新人而言,“枪手”算是一条出路。很多资深编剧、名编剧上位后,自己懒得写,先出故事、概念、创意和框架,找一帮枪手来填空。所谓的工作室,带徒弟,就是让新人们帮忙攒剧、赚钱。有新人就爱拿“我是某某大编剧的枪手”自吹,借此出去找机会。
「《士兵突击》是兰晓龙的人生转折」
但做枪手,也等于进了“血汗工厂”。
咱们著名讨人厌编剧于正老师,早年在《新龙门客栈》导演李惠民的工作室当“学徒”,扒情节,给剧本填空,还要兼职私人助手。当年于老师只敢租300元一个月下水道泛恶臭的房子,冬天冻得脚趾头都烂了,每天还要自掏腰包打车去工作室。他参与《荆轲传奇》编剧工作,就拿了个红包。
打开一看,500元。
吓得于正赶紧离开了李导。
很多新人枪手,干的都是没尊严、没稳定收入和没有署名权的工作。但为了积累资本,往更高的头衔混,也只能忍。据说现在枪手一集能拿三五千,懂故事结构和分镜就能干。只要有活接,维持个基本生活不难。
一般影视立项后,有了基本大纲,就找枪手们来快速填充,再挂某著名编剧、策划的名字,拿出去卖。而这些做枪手的,可能都没受过专业训练,看过一些电影、剧本,就开干,梦想哪天能写出爆款剧。
只要有一部参与的剧红了,后面就有了议价权,可以跟人吹一吹,然后接到更好的资源。于正从李惠民工作室出来,立马靠李导的名声搭上了另一位香港导演赖水清。虽然没给赖导写戏,却跟人说是合作伙伴。
没有这些履历,谁鸟你啊?
04.
枪手,还只是“潜规则”里的明招。
其实还有更黑的。
当年《渴望》《编剧部的故事》,是北视和“海马”那帮文人合伙儿攒出来的。只不过大家武力都很强,写小说的来攒百姓故事,属于降维打击。市场起来后,很多剧攒故事的路子照旧。只是大家变得聪明了一些。
电视剧需求扩大后,质量就难以保证。兰晓龙写《士兵突击》,那是在军队生活了多年,王丽萍写《媳妇的美好时代》,是在中国婚恋节目里常年当嘉宾,九枚玉写《少年派》前,先去体验了一年生活,严歌苓写《小姨多鹤》,光去日本调查的费用就高达几十万…
「写《小姨多鹤》,严歌苓特意去了日本」
《刘老根》《闯关东》《蜗居》《亮剑》这些剧,都是在生活和调研基础上长出来的,还要依赖编剧海量的阅读和个人体悟。
这些好剧本,已经不输文学作品。但投资方可没办法等你一个编剧调研一两年、体验生活一两年,再来建项目挣钱。
等你们把行业调查清楚了人物弄明白了,再写个一两年,菜都凉了。那怎么办?
于是大家开会。
开会时,找一个牵头编剧,再找一群不出名的编剧、枪手,讨论一个框架出来,然后回家各攒各的。其中最便捷的攒法,就是找一些会写字的人,让他们回去看韩剧、好莱坞大片,学习桥段,把情节和段子摘出来,换成中国模式,最后硬拼成一部电视剧。
这种剧本,开会时大家领个几百块。然后写30分钟戏,七八千字也没多少钱。拍出来,挂个著名编剧、策划的名号,给人家一个费用。很多前来学习的“新人”和“枪手”,都不计较这个钱。这就是《黎明之前》的编剧黄珂奉劝新人不要长期做枪手的原因,你不但技能上学得很拙劣,还不能署名。
最后,钱都让圈钱的投资方挣了。
从这儿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电视上会有那么多烂剧。因为很多剧根本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编剧写的,都是一些“实习生”的“入行习作”。只不过在黄瓜外面刷了一层黄浆,就当香蕉给卖了。
「黄珂是靠《黎明之前》翻的身」
真心想干编剧的,还要遭遇“不被署名”的羞辱和“没有报酬”的欺压。
2000年,有个导演想拍古装剧。换了好几拨编剧,最后有两个刚毕业的学生参与。写完了,导演不给钱。学生跑去追债。那导演直接找来两个黑道人士,把学生堵在宾馆里一顿拳打脚挨踢,把钱赖掉了。
很多编剧不太懂市场规则,上来跟投资人签约,按照边写边拿钱的原则,先拿一部分订金,好多都拿不到最后那笔尾款。不是被拖欠稿费,就是被投资人威胁。或者你不给我下第二部,这一部一分钱都不给你。
有的人不了解套路,看不明白合同,无意中签下霸王条款,辛辛苦苦把剧本写出来,最后连个署名都没有,随便几万块就被打发走人。
还有新人出来,被某大佬看上。大佬说,你很有才华,写部剧,我给你投资。等写完了,说你这不行,再回去改改。还没等你改完呢,隔天你发现电视上播出一部新剧,跟你手上修改的这部一模一样。大佬直接把你的原始剧本给一帮枪手,用低价重写,拍了卖钱。
撕逼?你一个无名氏找谁撕?大佬每天一分钟几千万上下,有时间陪你撕逼?
要想干这行,你得先揣一万个心眼。
不然不知道哪个地方有人挖坑。
05.
被“潜”的不光是新人。
成熟的编剧,也都倒过霉。
2009年,李亚玲写了个《大丫鬟》,陈思诚参演,与之结识。没多久,陈思诚拿着酝酿多年的《北爱》找到了李亚玲。剧本,是根据陈思诚提供的故事大纲找枪手写的。
为了帮陈圆梦,李亚玲连个正式合同都没签,就把对方拿来的前十集剧本修改了一遍,把后面的故事大纲也润好了。
正是靠这个剧本,《北爱》拉到了投资。然而,电视剧火爆后,陈思诚宣传此剧的卖点,是“编导演”合一,对李亚玲只字未提。不提也就算了,后来李亚玲问陈思诚追要尾款,对方少打了8.5万。李亚玲多次发短信交涉,咱们陈导却开导她做人不要太贪心。
后来李亚玲在微博上把事闹大了,陈思诚才说把钱给她,但要李亚玲发个声明,说将来出的小说《北爱》跟她无关。
李编剧为此倍感神伤。但不及另一位编剧伤心。据媒体报道,周颖写过一个《把妹达人》的剧本。当时邀请人希望他给陈思诚、王宝强量身定做一部戏,周颖连合同都没签,熬夜写作,把故事大纲给了剧组。剧情里有屌丝王宝强被人冤枉,自己洗脱罪名,大闹唐人街。其中包括“潜伏警察局”和“黑帮大佬帮助解围”的桥段。剧本交完,项目没下文了。
直到《唐探》上映,周颖才发现桥段似曾相识。当然,去《鲁豫有约》做客,咱们陈导说“唐仁”是他为王宝强量身定制的。
可见要么是周颖说了鬼话,要么是陈导记性实在不太好。当然,陈导的记性时好时坏,比如拍《唐探2》时,他估计就不记得自己看过陈国富的《双瞳》了。
从《北爱》到《唐探》到《唐探2》,原以为都是陈导平地抠饼旱地拔葱才华迸溅自己原创的,原来这里面全是说不清的秘密。
在这个一人功成万骨枯、资本赚钱赢者通吃的江湖上,编剧的功劳,等于屁。
「电影《双瞳》里的楼中楼道观」
同样不被尊重的,还有写《悬崖》的全勇先。本来剧本里,全剧是开放式结局,结果播出来,周乙惨死。观众纷纷吐槽。无奈之下,全勇先发微博说周乙的死被改得不值。
《悬崖》在拍摄之前,其实就签过了续集合同。本来剧中有很多台词、线索,都为续集打好了伏笔,播出时,全都改了。
别说全勇先,咱们写《菊豆》的刘恒,写完《金陵十三钗》第二稿,张艺谋看了不满意,又找人来改,改成自己中意的版本。上映时,编剧栏里的确有刘恒的署名。但作品并未能以他的认识和故事结构来呈现。这和当年芦苇所处的位置已经截然不同。
拿《鬼子来了》编剧述平的话说:
“编剧就是个协助性工作,在这个导演第一位的环境里面,你是被选择的,属于局部发挥,不服气?那你自己导一部得了。”
这就不像当年合作共进的“文化战友”了。市场兴起,一开始投资人想赚钱,大部分话语权都倾向在有名望的导演身上,成了“导演中心制”。随着职业编剧队伍的扩大,狼多肉少,你不写,我们找别人写就是了。
你牛逼啥?非要按照你的艺术追求来操作,剧组随时可以换个编剧,哪怕找枪手。
导演是不可替换的,编剧还不好替换吗?反正这个时代,写字门槛那么低。
「《悬崖》结局并没按照全勇先的意思走」
2010年前后,热钱越来越多,影视火越烧越旺,资本个头越来越大。加之内娱产业发展十年之久,导演也没往年那么多话语权了,一步步变成“制片人中心制”。谁出钱,谁是大哥啊,让你挑哪个女演员,就挑哪个女演员,让你捧谁,你就得捧谁。后来IP炒起来,资本需要快钱和高速变现,就用小鲜肉吸睛就行了。有没有大导演都无所谓,编剧就更别提了。
至此,编剧彻底沦为工具人。
慢慢地,编剧出现在电影海报上的顺序,从一开始的最前面,变成了导演后面、演员后面、制片人后面,到最后逐渐消失…
我们国家很多大导演啊(是谁你们心里都清楚),在电影片头学人家周星驰写一个“XXX作品”,在电影结束后、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用蝇头小楷写一排“联合编剧”。
宣传剧本是自己写的,假装牛逼。
其实跟你有毛线关系?
入行20年后的汪海林,有次发现海报上没自己署名,去问片方,片方说搞忘了,连忙道歉。汪老师人很好,相信片方不是故意的:
“但为什么他们没忘掉演员,没忘掉导演,偏偏就忘掉我们编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