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入骨,辣上瘾!
中国最好吃的一碗牛肉面,在哪?
别忙着把目光投向西北,先来大四川转转,品一品当地人心目中的“面食天花板”内江牛肉面——宽油红汤里浸着满碗的“牛颤颤儿(牛腩)”,块大、扎实、软糯。挑一筷子挂汁的细碱面,熟油海椒一秒点燃舌尖,满口爆发出复合的椒香。面条呼哧呼哧下肚,吃得人满头大汗,内牛满面!
内江在哪?
往川南看,视线顺着宜宾向上找,与自贡紧紧相贴的,就是小城内江。自贡有“盐都”的美称,内江却是因糖而生——她有三百多年的制糖史,是上世纪全国的三大糖业基地之一,甚至一度占据中国一半的糖产量份额,被人们称为“甜城”。现在,制糖已经不是内江的支柱产业,但糖带给这片土地的味觉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
制糖业需要重体力劳动,丰富的碳水最符合快速补充能量的要求。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捧出一碗名声响彻全国的内江牛肉面,更有资中兔儿面、炝锅面、羊肉面、寡妇面,满足你大块吃肉、大口嗦面的欲望。内江与自贡一体双生,与“盐帮菜”一脉相承的“糖帮菜”尽情挥洒鲜辣滋味。甜城最不能少的当然还有甜食,白糖糕、蜜饯、凉糕……数不尽的甜蜜,绝不是去一趟就能享用完的。
![]()
![]()
![]()
![]()
![]()
![]()
![]()
![]()
![]()
![]()
![]()
![]()
![]()
![]()
![]()
![]()
![]()
![]()
一碗面叫醒一座城
清晨七点的内江街道,面香缭绕。人慢慢多了起来,上班的上学的,行色匆匆赶到一家面馆喊一声“二两牛肉面起硬点”桌边坐下,等待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赶走早起的困倦,吃完这碗面,整个人才算是从待机状态进入开机状态了。
这里被称为甜城,最能代表这座城美食风范的,却是牛肉面。
要说这里的牛肉面有多好吃?高圆圆与胡歌来内江拍摄电影《走走停停》时,曾经一口气吃下六碗内江牛肉面!六!碗!
连!炫!六!碗!
面,要用细碱面,不仅口感劲道弹牙,而且更容易被汤汁包裹,味道浓厚;汤底要用慢火久炖的大骨汤;红烧牛肉要精选牛腩、腱子的部位慢慢烧制,入味、Q弹、软糯;配料里现做的混合糊辣壳的熟油海椒是点睛之笔,再加上韭黄、香菜,这样一碗鲜红油亮、麻辣鲜香的汤面端到面前,顾不上说话,只有吸溜吸溜声不绝于耳。
红油牛肉面讲究的是香辣过瘾,内江另一大美食“炝锅面”却突出一个“鲜”字。
炝锅面的手法来自山东、河南一带,指的是先用葱姜蒜末爆香炝锅,再拿高汤下面条。这种面条传到了内江,食材不再用羊肉大葱,一转改为“川式三鲜”:平菇、木耳、黄花,配上猪肉、火腿肠或是鱿鱼;面也不一样,从手擀面或是切面换成了“碱水棒棒面”,或者简单地叫作“粗面”。炝锅面的精华是汤,融会了鸡鸭鱼猪的肉香,每一滴都要喝光才算满足。
常言道“没有一只兔能活着走出四川”,内江人吃兔兔,是把它做成面的浇头。江湖饕客有云:在资中,就找不出难吃的兔儿面。可不是吗?兔肉嫩软不烂,水叶子面筋道挂油,大骨浓汤打底,现制的熟油海椒香得直冲脑门,再夹上一筷子“顶配”的豌豆尖。这样一碗汤红油亮、红白绿相间的兔儿面端上桌,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在火辣诱人面前,(兔兔的)可爱一文不值”。
在内江,还有一个开了四十多年的面馆就是寡妇面了。五十年前,店老板为拉扯五个孩子,开了一家以卖酸辣面、素面为主没有招牌的面馆。如今“寡妇面”变成了它的招牌,也特指店里的素面。素面没有浇头,全靠店里秘制的辣椒油提味。简简单单一点调料,却勾出鲜、辣、香缠绕的丰富味道,在以牛肉面和兔儿面称道的内江,能以素面三分天下,确实有点东西。
内江的每家面馆似乎都能疗愈失意或疲惫,尤其是归乡的游子,一定会奔去巷口从小吃到大的面馆来一碗记忆中的家乡汤面,才能从胃部的充实感中真切地体会到家乡的抚慰。